商業影片就是市場為王。這是電影圈的鐵律。
今年69歲的成龍,1971年,17歲以武師身份,入香港電影圈,
1978年,24歲,憑《蛇形刁手》《醉拳》開創個人獨特的功夫喜劇風格。
1980年,26歲,自導自演《師弟出馬》,破了香港票房記錄。
1995年,41歲,《紅番區》刷新了美國外語片的票房記錄,打入好萊塢。
1998年《尖峰時刻1》(2.4億美元),2001年《尖峰時刻2》(3.5億美元),2007年《尖峰時刻3》(2.6億美元),連續創下中國影星在好萊塢最好的商業票房記錄。
2017年,63歲,《功夫瑜伽》17億票房,獲得內陸春節檔的票房冠軍。
在這三四十年的時間里,成龍一直都是華人影星top,憑的當然就是他的電影票房最賣座,得到全世界各國影迷的一致認可,至今為止的累積海外票房,甚至超過同時代的另外幾位巨星之和。
而從來并不是因為他的演技,比梁朝偉/周潤發/李連杰/周星馳/梁家輝們更好。
然而,到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動作巨星,早就過了巔峰期,審美觀嚴重落伍,不再懂得新一代觀眾喜好,翻來覆去地炒冷飯,賣情懷,靠面子拉來一大群明星客串龍套,
2017年那一回,大家是不是都舍得買單了?
就憑《功夫瑜伽》那種質量,當時如果不是打著“成龍最后一部功夫片”的幌子,憑什么值17個億?
之后呢,還當真就賣情懷一次接著一次,一部接一部的平庸無聊片,沒完沒了了?
2017年國慶檔的《英倫對決》,已經是成龍最后一部優秀電影。
那之后是《機器之血》(3億),《神探蒲松齡》(1.6億),《許愿神龍》(1.7億),《龍牌之謎》(0.2億),《急先鋒》(2.94億),
所以,明明歷史地位早已經封神,卻非要親自下凡,一次次打破影迷觀眾的濾鏡,票房號召力越來越糟糕,電影票房一次次失利,從春節檔(《蒲松齡》),退到國慶檔(《急先鋒》),再從國慶檔退到現在的冷檔期(《龍馬精神》),不也理所當然么?
說什么給“成家班”兄弟開戲,為了讓他們有生計,只要還能打得動,爭取一年一部新戲,
可年近七十歲還要繼續演戲份MAX的大男主,也并沒有讓老兄弟們多多成名和露臉啊。
星爺的片子里,還有一群觀眾津津樂道的出彩配角,
可成龍大叔的片子,幾乎永遠只有他自己,搭一個“龍女郎”的花瓶女主角,剩下統統都是工具人。
就比如這部《龍馬精神》,名義上是三番男二號的郭麒麟,女主角劉浩存的未婚夫,實際戲份只有她的五分之一左右。
劉浩存戲份如此之多,演技發揮堪稱災難,連“本色出演女大學生”都做不到了,
一臉無辜的表情、大而無神的眼眸,有氣無力的發音、嗲聲嗲氣的語調,矯揉造作的觀感,
甚至可以說,她都完全沒入戲,沒進入角色,就是敷衍了事念臺詞。
而整部《龍馬精神》,劇情東拼西湊,情節牽強,邏輯混亂,敘事崩壞,各種煽情到極刻意的段落,更加無力吐槽。
所以,這么一部影片,上映一周,票房只有1.4億,預計總票房不會超過3億,并招致觀眾批評,是不是理所當然?
這幾年,每逢新片上映,就挑話題罵流量明星,可一部部影片,流量明星也沒有少用啊,還不是舍不得他們自帶的粉絲票房?
這一回公開說:「現在找個動作演員,投資方1000萬都不舍得投。但如果找易烊千璽,哪怕4個億,投資方也愿意,因為他有流量有人氣。」
事實上,當下電影圈已經證明,那幾位貨真價實的“當紅頂流”,自帶的氪金控評粉絲,甘當免費水軍,確實對影片的宣發營銷,對影片的最終票房,有決定性助力:
朱一龍《峰爆》(4億)《人生大事》(17.1億);
易烊千璽之《少年的你》(15.6億)《小紅花》(14.3億)《奇跡》(13.8億);
王俊凱之《斷橋》(2.3億)《萬里歸途》(16億);
王一博之《無名》(9.3億)……
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些當紅頂流當主演,粉絲大量氪金沖預售,保排片;努力宣傳,刷流量熱度,擴大影響,
那么憑這些影片的題材、檔期和本身質量,少說票房減半,甚至直接倒退一個小數點,亦未可知。
比如《斷橋》,如果不是王俊凱當男主,光靠馬思純和范偉這對影帝影后,就這種劇情晦澀的犯罪文藝片,想在疫情期間有2.3億?4000萬票房都不可能會有。
比如《人生大事》,如果不是朱一龍主演,更貢獻了實至名歸的影帝級演技,怎么可能在疫情期間拿下不可思議的17億?換個無名實力演員當男主,1.7億也就差不多了。
比如《無名》,別看王一博排序是二番,但如果沒有他,光靠空有逼格的梁朝偉,客串的周迅,就憑影片的題材和風格,和春節檔完全不搭調,別說9.3億票房了,能不能破億都是問題。
五一檔即將上映的《長空之王》,作為王一博第一部“一番大男主”電影,只要影片本身質量不是太差,那么就預定了8~10億票房。
還有六月上映的《消失的他》,這種冷題材犯罪懸疑片,正常說也就2~3億的票房體量,但只因為是朱一龍主演,各方預測平臺,就紛紛做出了7~10億的樂觀預計。
而成龍特意提到,作為當紅頂流代表的易烊千璽,他能連續搭檔吳京/沈騰演雙男主,到現在刷出180億的主演票房;
最大資本就是單扛了《少年的你》《小紅花》《奇跡》這三部影片,每部都能預售票房破億,最終票房落點十幾億。
今年春節檔的《滿江紅》電影,45億,主要出品方歡喜傳媒的公開財報,稱分賬收益凈賺了12個億。
這其中,40%以上票房,肯定來自于但凡春節檔合家觀影,無腦選擇〖沈騰+喜劇〗,但求“圖一樂”觀眾們買單。
另有至少40%票房,就是自帶飯圈粉絲和網絡水軍、并有娛樂資本加持的頂級流量的巨大能量。
商業影片,本身就是一種商品。在商言商,最重要的本就不是演技或資歷,而就是誰能給影片票房帶來更大助益。
所以,這幾位真正的當紅頂流明星,讓資深影帝影后和一眾老戲骨、實力派演員,來給他們抬轎眾星捧月,也可以說是〖理所當然〗的。——至于他們演技本身,有多少“繼續進步空間”,很重要么?
商業影片,市場為王,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