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顏值高的明星就肯定沒演技,原本是一種偏見。真正問題在于,在當前急功近利的的市場環境下,讓“小鮮肉”們有充足時間去磨練學習,提高演技,是近乎絕無可能之事。
作為當紅流量明星,鹿晗近日這樣自評小鮮肉的演技:【要說讓我去塑造一個角色,從頭到尾,包括特點、性格、小動作。可能抱歉,就是這個大實話:現階段小鮮肉不可能的,現階段很忙的一些流量明星,我敢發誓那是不可能的,哪有時間啊!】
鹿晗是一個不惜公開戀愛、以反抗“粉絲文化”潛規則的當紅偶像,同樣也作為“流量經濟”直接當事人,一語道破當今“流量經濟”的真諦:
那就是營造了“流量經濟”“粉絲文化”概念、包裝捧紅了眾多“小鮮肉”的娛樂資本,對自己旗下的當紅藝人,無不是將他們當成了日進萬金的搖錢樹,盡可能多地使勁從他們身上榨取最大利益和價值。
趁著“小鮮肉”們皮相光鮮,影視公司們簡直恨不得他們天天接廣告,月月接新戲,一刻不停地做印鈔機器,唯獨從來就不曾考慮過他們的口碑風評,和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而且經過幾年摸索,如何批量制造新的“流量明星”,已經形成了規模化產業鏈,畢竟全中國近14億人口,英俊漂亮的年輕人原本就不少,現代高度發達的整容術和化妝術,更可以極大提高他們的顏值。
然后再以一款被大炒熱炒的綜藝節目或者網絡劇為媒介,通過漫天熱搜遮蔽公眾眼球、鋪天蓋地的營銷水軍快速造勢,一些原本無人知曉的年輕人,只需其后臺資本舍得投放水軍,在短短一兩個月時間,便能一步登天成為成粉絲眾多的火爆明星。
正因為可替代性實在太強,對絕大多數年輕藝人來說,真正大筆撈錢的時間,或許也就當下紅火的這么幾年。
他們又有幾個人敢如前輩那般,去花幾個月時間,好好去驗生活,揣摩角色,或是找演藝班進修,或是請私人輔導老師,努力鉆研提高演技呢?
——有的人是根本就沒這個念想,只想多撈幾年快錢;有的人是即使有這個志向,也沒有時間和精力,或者相應能力,去擺脫娛樂資本的控制。
鹿晗:【除非我們真的,把其他工作拋開,給我半年時間什么都不干,我從頭到尾,比如說從開始聊劇本、改劇本開始,才有可能。】
其實,周潤發、劉德華、梁朝偉、張國榮……他們哪個年輕時長得不好看?哪個不是當時萬千少女的夢中情人?誰又敢說他們演技不好?
這些顏值與演技俱佳的巨星們,他們誰也不是剛一入行就會演戲的,而都是經歷無數影片、努力鉆研,苦苦打磨,才有了如今為影迷們所嘆服的變幻莫測的神演技。
同樣,某幾位當紅小生,其實他們還是小透明時演的那些電視劇,演技和表現力并不太差。但是當他們一炮而紅后,接著不論演什么戲,就都是那種飽受詬病的"面癱式撲克臉演法"了or"邪魅一笑耍帥式演法"了,為什么?就因為這么演,讓他們大紅特紫、吸粉無數了啊。
對某些不再聽話,不愿服從公司的圈錢大計的藝人,斷掉他的資源、遮蔽他的曝光率,將他打入冷宮雪藏,讓他在公眾視野莫名其妙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對于相當程度上滲透和掌控了各大網絡平臺的娛樂資本來說,同樣也并不是太難。
娛樂圈里向來是只聞新人笑,哪聞舊人哭。粉絲們長情的很多,但無情拋棄舊偶像,而去奔向下一個新人的,永遠則是更多。
所以,如果說近幾年來,當紅流量明星“小鮮肉”愈發成為廣大公眾的群嘲對象,普遍鄙視和嘲諷"小鮮肉"們的演技,已經成為社會輿論某種程度的“政治正確”,那么令他們大眾印象不佳的真正罪魁禍首是誰?
一聽旁人批評自己偶像“演技”便群起而攻之,甚至辱罵噴臟、徒招惡感的腦殘粉絲們;
極端到不許自己偶像為扮演角色而扮丑增肥,必須永遠在鏡頭面前做花樣美男狀的腦殘粉絲們;
只希望自己偶像永遠出賣一張漂亮臉蛋、永遠一副夢中情人狀,來給自己幻想的腦殘粉絲們;
以及其背后營造了這種“流量經濟”“粉絲文化”“粉圈規則”的娛樂資本。
正是“粉絲經濟”讓一群演技平平的偶像明星,一方面占據了優良的影視資源,另一方面卻不去好好磨練演技,提高業務水平,甚至缺乏敬業精神,而是光憑一張漂亮臉蛋,便在廣大狂熱粉絲的支持下,躺著數錢。
也正是“流量文化”,就是這些原本可能成為偉大演員、可能成為將來之周潤發、將來之劉德華的年輕偶像,業務能力卻長期停滯不前,甚至比未走紅時不進反退的萬惡之源。
因此:粉絲文化必須死,流量經濟必須死,中國影視才得生!
寫文不易,若您喜歡,請輕輕一點下方欄,支持原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