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中國電影的目光聚焦于春節檔的多部商業大片,成龍、周星馳、寧浩、吳京、黃渤、沈騰、王寶強……最炙手可熱的新老巨星們為激烈的票房競爭而正面對決。
同時,藝術電影也頗有斬獲,張藝謀、王全安、王小帥三位導演的新片同時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而婁燁導演的新片同樣入圍了全景單元,或許現在的中國電影業,隨著電影市場的不斷擴大,終于開始了商業和藝術兩開花的良心循環。
還記得30年前,以張藝謀導演為首的“第五代導演”,在國際電影界捷報頻傳。《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霸王別姬》,再加上《紅高粱》《香魂女》《活著》《秋菊打官司》等在歐洲三大電影節(戛納、威尼斯、柏林)屢有斬獲的作品。
兩次威尼斯金獅獎、兩次柏林金熊獎、一次戛納金棕櫚獎、一次美國金球獎,三次奧斯卡外語片提名,此外還有歐洲三大電影節的銀獎、導演獎、演員獎若干,便構筑了中國藝術電影的“黃金時代”。
也正是幾乎與此同時,當大師們在國際影壇摘金奪銀,廣受贊譽之時,國產電影早已被各種渠道非法引進的各種盜版香港商業片,打得一敗涂地。
當時的年輕人們寧可擠在小錄像廳里,看哪怕是當時被影評家們一致認為是「粗制濫造、低俗搞笑」的香港錄像,寧可忍受著盜版片極粗劣的畫質,其中最受歡迎的莫過于周星馳的各種“無厘頭”喜劇片,也懶得去電影院買票,支持我們的國際大導演們。
這是什么原因?只因中國過去的整個電影教育體系,各大電影學院的導演系編劇系,幾十年來,都是學歐洲的藝術電影,學法國的新浪潮,甚至于把電影視為一門有階級、有層次劃分的、脫離普羅大眾的、陽春白雪的藝術,對廣大藝術院校的師生們,來系統性進行教學,以拍歐洲的藝術電影、甚至亞非拉地區的民族電影為榮,以拍好萊塢和香港式的商業片為恥,鄙視好萊塢的“工業電影”為麥當勞肯德基式的快餐文化。
在他們看來,電影是個需要經過大量系統理論學習、大量閱片量積累對,一百多年來電影史上各類藝術大師的經典作品如數家珍的學問。愛看商業片的大眾,沒有經過類似系統化學習的大眾,是根本沒有資格去評判他們的作品的。
結果是什么?電影院線紛紛破產的破產,改行的改行,電影院都不知拆了多少,當時處于黃金時代、號稱“東方好萊塢”的香港電影都沒有正面進攻,我們那些脫離人民大眾喜好太久的電影人,就已經全線潰敗了!甚至都不用等到幾年以后,好萊塢影片向內陸市場的全面大舉進軍。
新千年伊始,眼看剛剛起步的中國電影市場,就要步了臺灣電影和日本電影的后塵,一邊是藝術電影在國際屢屢獲獎,一邊是本土市場幾近干涸,無人問津。
直到張藝謀導演懷著對中國電影的責任感,以敢為天下先的無畏精神,積極和香港團隊合作,拍攝出一部集合當時內陸與香港電影優點之大成的《英雄》,不止是在國內市場大獲成功,獲得保持了四年票房記錄,更震驚了國際影壇。
該片以3100萬美元的成本,在北美、日韓等世界各地都登頂票房冠軍,在全球收割票房合計1.77億美元(14.5億人民幣)。而且還同時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和金球獎最佳外語片,被包括《時代周刊》在內的多個世界權威媒體,評為年度世界最佳影片。
《英雄》的大獲成功,讓其他幾位大導也紛紛跟進,從此開啟了華語商業大片時代,才挽救了當時已經奄奄一息的各大院線,甚至可以說是真正拯救了整個中國電影,功勛蓋世,惠澤至今。從《英雄》的2.5億到《泰囧》的12.7億,從《美人魚》的33.9億再到《戰狼2》的56.8億,國產電影在新老導演的依次接力下,不斷刷新票房記錄,方有今天的如日中天的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
不止是香港黃金時代影人盡數北上,帶來了他們那套成熟的商業片運作模式,融入到整個華語影圈,不止是周星馳、成龍、徐克們寶刀不老,而內陸新生代導演如徐崢、如寧浩,如吳京,也更加沒有老一輩學院派影人那種“藝術之上”桎梏,相反大量汲取了好萊塢商業電影的最先進經驗,眾多成功的商業影片,不止是票房同時口碑也大獲成功,讓人民大眾為之滿意,養成長期觀影習慣的影迷數量,更成爆炸性增長趨勢。
而《戰狼2》《紅海行動》《我不是藥神》這些票房紛紛突破30億大關的商業影片,本身質量也早已飛速進步,極接近好萊塢優秀成熟影片的水準了。
然而,當中國電影業蓬勃發展、形勢一片大好時,也總是摻雜著某些文青影評人不和諧的雜音。猶記得當年,《英雄》票房和口碑的巨大勝利,證明了內陸影人一樣可以做好商業大片,文青影評人們卻將張藝謀導演視為“一心賺錢,背棄藝術理想”的叛徒,對其口誅筆伐。當時中文網絡尚不發達,廣大公眾對電影的認識也有所欠缺。這些從紙媒駕臨網絡,喜歡在云山霧里裝腔作勢的文青影評人們,也相當程度上掌握了評價電影的話語權。
于是在他們的所謂影評體系中,《英雄》包括張導后續的作品《十面埋伏》,這些在國際影壇頗受好評、獲獎和提名無數、海外票房更遠高于本土票房、藝術價值與商業水準兼并的作品,居然都成了堆砌色彩、劇情套路、故事蒼白的“爛片”!
而今,都已經是2019年了,這些文青影評人們,依舊對《戰狼2》《紅海行動》《我不是藥神》這些國產商業影片的大獲成功充滿不屑,反而將那些臺灣金馬獎特供影片,如《血觀音》《大佛普拉斯》之類吹上天,殊不知當年張藝謀陳凱歌們的作品,在國際影壇才是貨真價實的摘金奪銀,又豈是《血觀音》《大佛》之類國際影壇籍籍無名、出了臺灣島再沒人認可的小眾冷門影片可比的?
陳凱歌導演的不朽史詩之作《霸王別姬》,那是幾代中國電影人數十年心血結晶,群策合力的結果,天作之合,靈光乍現,根本難以復制。陳凱歌之后這么多年,甚至連達到《霸王別姬》六成水準的片子,都再也拍不出來。
因此,若是中國電影人們,人人都去以有生之年拍攝一部《霸王別姬》為職業目標,完全不切實際,他們能努力拍出來的,充其量也就是《梅蘭芳》這樣的粗劣仿制品。
但類似《泰囧》《戰狼》《唐人街探案》系列這樣的成功模式,則是完全可以復制的。看看徐崢,看看吳京,看看陳思誠,一個演員轉行,單槍匹馬從無到有組建一個團隊,就能創造出一個價值上百億規模的華語商業大ip系列,那么其他電影人若是同樣積極向好萊塢電影汲取成功經驗,學習他們能夠稱霸世界的優點和長處,也制作出新的商業大ip系列,又有什么不可行?
按中國電影工業近幾年的飛速進步,不但充分滿足廣大國內觀眾的觀影需求,更進一步制定遠大目標,提升電影工業的技術水準,做出中國人自己的《阿凡達》,中國人自己的《泰坦尼克號》,也能去全世界各國收割票房,便也不再是天方夜譚,癡人夢囈了。
而且,只要先建立一個成熟的商業片市場作為基礎,也就同樣能讓品質優良的藝術片和嚴肅題材作品獲得票房成功,如今的好萊塢正是這種模式。
一個支撐了《戰狼2》56.8億票房的巨大市場,一旦良性循環起來,竟能在短短半年后,讓《無問西東》這樣的作者風格強烈、劇情剪輯對普通觀眾并不友好,題材和選題同樣冷門的藝術電影,也能憑著相當好的口碑和觀感,在冷門檔期出人意料地拿下7.5億票房。這難道不是華語市場一個極好的開端么?
這也更加證明,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嚴肅題材電影是完全可以共存共榮、相輔相成的。
事實上,電影是商品也是藝術,對藝術的不懈探索和創新,同樣也能反哺商業電影,使之不至于套路重復,停滯不前。這才是藝術電影真正的存在價值。所以中國電影需要徐崢,也需要賈樟柯,需要《戰狼2》,也需要《霸王別姬》,兩者并非對立,而是統一。
唯有那一小撮早已落伍時代大潮的文青影評人,定要將《戰狼2》和《霸王別姬》說成非此即彼、水火難容的關系,否定中國電影這些年來的巨大成就,否則大力扶持和發展商業電影的未來方向,那真是非蠢即壞。——好在,他們已經徹底過時了!
寫文不易,若您喜歡,請輕輕一點下方欄,支持原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