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馮小剛接受訪談時,對張藝謀拍攝“十億成本,30億票房才能回本”的《長城》,最后凈虧損數億之事,頗為嘲諷,表示自己只怕“成本過億”的影片,因此回本相對毫無壓力。
然而,有一句老話說得好:【鷹有時飛得比雞低,但雞永遠不可能飛得比鷹高。】很多人跟著人云亦云,以為張藝謀只會和陳凱歌一樣拍文藝片,拍商業片就賠錢,確實是一種巨大的偏見。事實上,在馮小剛最擅長的商業片領域,張藝謀同樣能完全與之爭鋒,絲毫不落下風。
馮小剛內陸票房統計:
1998年:《甲方乙方》年度亞軍;
1999年:《不見不散》年度冠軍;
2000年:《沒完沒了》年度亞軍;
2000年:《一聲嘆息》年度第三;
2001年:《大腕》年度冠軍;
2003年:《手機》年度冠軍;
2004年:《天下無賊》年度第三;
2006年:《夜宴》年度亞軍;
2007年:《集結號》年度冠軍;
2008年:《非誠勿擾》年度冠軍;
2010年:《唐山大地震》年度冠軍;
2010年:《非誠勿擾2》年度第三;
2012年:《一九四二》年度第四;
2013年:《私人訂制》年度第三;
2016年:《我不是潘金蓮》未入年度前十;
2017年:《芳華》年度第六;
一共是6次年度冠軍,3次亞軍,4次第三,合計15次票房前十名,內陸總票房合計48.63億。
特別是從1998年開啟馮氏“賀歲影片”系列,到《唐山大地震》的票房記錄被《泰囧》翻倍破掉,《一九四二》票房滑鐵盧為止,馮小剛的國內商業片霸主地位,持續了大約15年。
所以,他所在的華誼公司一直將他視為中流砥柱,也是多年壟斷國內電影圈、無懼各類新興勢力挑戰的最大底氣:隨便明星怎么被挖角,或者自己出走單飛,只要有馮小剛在,就能源源不斷拍出新的爆款商業片,將新人捧紅成明星。
雖然葛優是主演張藝謀《活著》成為華人首位戛納影帝,但確實是在和馮小剛超過十部爆款影片的珠聯璧合,才確定了內陸演藝圈“一爺”的位置。
然而,另一方面,相比于馮小剛,張藝謀的商業片成就,同樣被世人大大低估。如果單比內陸票房,張藝謀成績如下:
1988年:《紅高粱》 年度冠軍;
1990年:《菊豆》 年度冠軍;
1995年:《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年度亞軍;
1997年:《有話好好說話》年度亞軍;
1999年:《一個都不能少》 年度亞軍;
1999年:《我的父親母親》年度第十;
2000年:《幸福時光》 年度第七;
2002年:《英雄》 年度冠軍;
2004年:《十面埋伏》 年度亞軍;
2005年:《千里走單騎》 年度第七;
2006年:《滿城盡帶黃金甲》 年度冠軍;
2009年:《三槍拍案驚奇》 年度第四;
2010年:《山楂樹之戀》 年度第九;
2011年:《金陵十三釵》 年度冠軍;
2016年:《長城》 年度第三;
2018年:《影》未入年度前十;
一共獲得5次票房年冠,4次亞軍,合計15次票房年度前十,內陸總票房合計37.1億。粗看確實略遜一籌。
然而,世人往往忽略的一點,從《英雄》起,張藝謀導演的古裝大片,就是全世界最能代表中國電影、最能獲得海外票房的金字招牌。
《英雄》:國內票房2.5億, 全球票房1.77億美元(14.5億人民幣);
《十面埋伏》:國內票房1.56億, 全球票房9280萬美元(8.39億人民幣);
《滿城盡帶黃金甲》:國內票房2.91億, 全球票房7900萬美元(6.12億人民幣);
《長城》:國內票房11.75億,全球票房3.32億美元(22.73億人民幣);
【全部按當時人民幣/美元匯率,折合計算】
可以看到,不止是《英雄》在全球市場大獲成功,包括《十面埋伏》《黃金甲》,其他各國票房同樣遠高于國內票房,這幾部古裝大片的票房全是大賺。即使是口碑最差的《長城》,都在海外市場取得了11億人民幣票房。
甚至可以說:21世紀以來的華語影壇,票房成功的導演不勝枚舉,但不算已經完全混好萊塢的李安,真正敢說自己是在為全世界影迷拍片的中國電影大師,也就張藝謀導演一人。所以,無論是“蝙蝠俠”貝爾還是馬特達蒙,這兩位奧斯卡獎得主出演張藝謀影片時,都主動降了片酬,以示對這位國際電影大師的敬意。
進入新世紀后,張藝謀不顧眾多同行和影評家們的非議,懷著對中國電影未來發展的責任感,以敢為天下先的無畏精神,拍攝出一部在中國電影史上意義無與倫比的《英雄》。
該片在國內獲得的年冠記錄(2.5億票房),占當時內陸全年總票房(9億)的27%,票房記錄保持4年后,才被張藝謀自己的另一部大片(《滿城盡帶黃金甲》,2.91億票房)更新。
而且,《英雄》以3100萬美元的成本,在北美、日韓等世界各地都登頂票房冠軍,在全球收割票房合計1.77億美元(14.5億人民幣),從此開啟了華語商業大片時代,真正拯救了此前沉淪十多年的整個中國電影市場,一時間救活無數瀕臨倒閉的院線,功勛蓋世,惠澤至今。
與之相比,馮小剛每年一度的“馮氏賀歲喜劇”,僅僅針對特定一部分觀眾,幾千萬票房就能刷一次年度冠軍,對整個電影市場,究竟又有多少意義呢?
一直以來,張藝謀對影片成本的精確控制和投資回報,在國內大導演里是top級別的,甚至連《三槍拍案驚奇》這種爛片都能賺得盆滿缽盈,連《歸來》這種苦情文藝片都能拿到近5000萬美元的全球票房。
即使是因為抗日題材限制、海外票房失利的《金陵13釵》,以2000萬美元的成本,收獲9800萬美元的票房,也是大賺特賺。只是當時合作人張偉平在宣傳通稿中大放衛星,吹噓1億美金大制作的牛皮,才被很多人誤以為賠本了。
張藝謀導演影片的全球總票房,也達到了9.5億美金,折合人民幣67.1億,海外票房迄今仍然高于全體內陸導演之首,更是專攻內陸票房的馮小剛遠不能及了。
網友【子龍星帥】整理制圖 :
《長城》邀請了馬特達蒙這樣的好萊塢一線大咖做男主角,(片酬2000萬美金,還是看在張導面上的友情價)本身又是全球發行的特效大片,總投資成本實在太高,1.5億美金,10.6億人民幣,而且張藝謀是被片方邀約而來,不是自己公司出品,不能全盤掌控,也沒有最終剪輯權。
而且,制片方不但指定了必須突出其戲份的女主角,還找來一大群流量鮮肉、偶像小生,每個人都要統籌安排其一定戲份,
因此,從成片效果到最終票房都遠未達到預期,最終全球票房3.32億美元,約合22.7億人民幣,成為張導職業生涯難得的一次賠本,也讓馮小剛難得有了可以拿來說嘴的機會。
比起作為開拓者和革新者而飽受非議,永遠站在風口浪尖的張藝謀,馮小剛更像是一個跟風追隨者。他此后也拋棄了小成本京味賀歲片,拍《天下無賊》拍《夜宴》,在當時都是投資不小的大片了,
一直到《集結號》《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才算真正登上“大雅之堂”,憑借這些兼顧藝術和商業的嚴肅題材劇情片,賺得名利雙收,連同其所屬華誼公司一起,一度占據內陸電影中心地位,
這些影片不止是票房,口碑影響力也超過了張藝謀的同期影片,這時的馮導,確實如日中天,大有“后來居上”之勢。然而,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亦是亙古不變的道理,2012年,徐崢《泰囧》奇跡,將《唐山大地震》此前的票房記錄,從6億提高到12億,整整翻了一倍,標志著新一代電影人開始崛起。
沿著張藝謀《英雄》開啟、馮氏劇情片繼承的道路,一個個優秀電影人在摸索中曲折前進,從《泰囧》到《戰狼2》,從《紅海行動》到《我不是藥神》,從《流浪地球》到《哪吒之魔童降世》,一部部票房30億+的爆款影片連連刷新紀錄,破除了持續數年的“流量圈錢爛片”亂象,
從小成本喜劇片“以小搏大”創造票房奇跡,到完成好萊塢A級大制作水準的軍事戰爭片,科幻大片,動畫精品,中國的電影工業已經飛速發展,各個門類的類型片長足進步,更終于能在和好萊塢商業大片的一次次正面對決中,牢牢守住了本土市場。
如今這個已經發展到全球第二大、未來注定是世界第一大的電影市場,讓無數中生代新生代電影人賺得盆滿缽盈,張藝謀當年的不計毀譽與遠見卓識,馮小剛的承前啟后,都可說是恩澤后繼,居功至偉。
當然,《我不是潘金蓮》(4.8億)和《影》(6.3億)兩部近作,雖然在獎項提名上都頗有斬獲,但也是這兩位大導演“生平頭一回”被擠出華語片年度前十名,確實說明他們已經不再是這個時代的絕對主角了。
相比于馮小剛每次影片上映,都為了票房去絞盡腦汁,營銷宣發,碰瓷炒作,頗受詬病,甚至反而影響了影片本身的口碑風評,張藝謀早已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張藝謀已經可以坦然將承擔中國電影市場的重任,交托給那些創造幾十億票房奇跡的杰出后輩,如今拍片,便是和時光去競逐朝夕,每一次細心雕琢,只欲完成自己未了的藝術理想。確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