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530課:細說“鞭”字,成語“投鞭斷流”是什么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革”部的三個漢字:“?、?、鞭”。這三個字在現代漢語中,前兩個是生僻字,“鞭”字是常用字,收錄在1988年國家語委頒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課前兩個字了解即可,重點漢字是“鞭”。三個字的詳情如下:1、?。讀suī。《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緌也。從革,巂(guī,鳥名,就是子歸)聲。”形聲字。本義是馬鞍的絛(tāo)飾。徐鍇《說文系傳》:“按:《禮》注,緌纓之飾也。”《廣雅·釋器》:“?謂之鞘。”王國維《觀棠集林·胡服考》:“古者鞍有垂飾,名之曰?。”也說是拉著上車的皮帶。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解部》:“?,此當為挽以上車之革。”也可以直接指馬鞍。《篇海類編·鳥獸類·革部》:“?,鞍也。”(一)jí。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注的讀音,給出的解釋是:“?,急也。從革,亟聲。”形聲字。本義是急。也作“革”。徐灝《說文解字注箋》:“錢曰:'《檀弓》:夫子這病革矣。注:革,急也,應即?字。’灝按:古人謂革為急,其后乃別制?字。”《檀弓》里這句話的意思是:您老人家的病已經很危險了。因為“革”有革除之義,這句話千萬不能錯誤理解為病已經好了。《集韻·職韻》:“?,或作革。”(二)qì。這個讀音出自《廣韻》。皮革堅硬。《廣韻·職韻》:“?,皮鞭貌。《集韻·職韻》:“?,韋堅也。”3、鞭。讀biān。《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鞭,驅也。從革,便聲。”形聲字。本義是驅馬。因為許慎提供的有“鞭”的古文字形,古文字形象手執鞭形,既可驅馬,又可鞭人。所以我們也看一下它的字形:秦系文字中,“鞭”是形聲字。而古文字形中,“鞭”是象形字或會意字。古文字形是(上亼下攴),亼是集中的意思,王筠《說文句讀》:“從亼攴者,亼(jí,同“集”)者集也,集眾革以攴(pū,同“撲”)之也。就是把皮革集中起來撲人或馬。《晉書·苻堅載記》:“以吾之眾旅,投鞭于江,足斷其流。”以我現在部屬之眾多,把馬鞭全部投入江中就足夠截斷江流。后來,這里發展出了成語“投鞭斷流”,用以形容人馬眾多,兵力強大。回到“鞭”這個字形上來。鞭的字義,既指馬鞭,又指“驅馬”,這二義是名動相因,同時存在的。《左傳·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馬鞭雖然長,但達不到馬肚子。這里的“鞭”是馬鞭。《左傳·哀公二十七年》:“成子衣制,杖戈,立于阪上,馬不出者,助之鞭之。”陳成子披著雨衣拄著戈,站在山坡上,不肯走出來的馬,就拉著它或者用鞭子抽打它。這里的“鞭”是以鞭驅打,即驅打。鞭的這些基本意義古今是一致的。也泛指鞭打。《左傳·襄公十四年》:“公怒,鞭師曹三百。”衛獻公生氣,鞭打師曹三百下。(1)古代官刑之一。《集韻·仙韻》:“鞭,撲也。”《書·舜典》:“鞭作官刑。”《國語·魯語上》:“薄刑用鞭撲,以威民也。”最輕的刑是鞭打,用來威嚇百姓。沈寄簃《歷代刑法考·總考一》:“言九刑以墨一、劓二、剕三、宮四、大辟五、又流六、贖七、鞭八、撲九,故曰九刑也。”其實,世界各國早期都有鞭刑,比如法國畫家讓讓·巴普蒂斯特·德布雷 (1768–1848)就把鞭刑畫在了作品里:(2)竹根。三國吳賛寧《荀譜·名》:“竹根曰鞭。”蘇軾《東坡八首并序》:“好竹不難栽,但恐鞭橫逸。”因為竹根蔓延得很快,不好把握種植面積。(3)古代兵器的一種。如:竹節鞭;三棱鞭。《水滸全傳》第五十五回:“卻好那一鞭打下來,正在刀口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