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印:陳豫鐘“竹景盦”,篆刻創(chuàng)作,從“篆法”開始
說完徐三庚,且讓我們從徽宗轉(zhuǎn)回到浙宗,說說“西泠八家”里的陳豫鐘(到徐三庚所處的時期,中國篆刻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徽浙合流的跡象(后面的趙之謙是典型)。但我們?nèi)匀灰罹空闩?/span>的經(jīng)典印家,“西泠八家”是這些印家的代表。晚清著名的印論家魏錫曾評價陳豫鐘,說他“秋堂師硯叟,自謂得工整。媞媞(tí,美好)復纖纖,未許康莊騁。小印極精能,芥子須彌境。”簡言之,陳豫鐘師法丁敬(他曾得到過黃易的指點,所以算是丁敬真正的“徒孫”),他的印纖麗秀美,綿密工致,整飭嚴謹,富有書卷氣,特別是他的小印,雖然印面小,但卻氣象宏大。究竟如何,還是看作品,我們之前讀過陳豫鐘的兩方白文印(一方“文章有神交有道”,一方“錢塘胡氏珍藏”),這次讀第三方,就是這方朱文印“竹景盦”:“竹景盦”是趙輯寧的齋號。趙輯寧,字典承,錢塘(今杭州)人,平生喜好校注古籍,喜金石,富有藏書,尤以收藏詞集手抄本為最,現(xiàn)在國家圖書館還有他的收藏。他與比他小二十四歲的陳豫鐘關系十分友善,陳豫鐘為他制印甚多。陳豫鐘與趙輯寧常常各取藏品,爭奇斗勝。學篆刻的可能認為趙輯寧并不知名,但他的二兒子卻是名列“西泠八家”的趙之琛。趙輯寧與陳豫鐘交好,趙之琛后來拜陳豫鐘為師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其實這是一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齋館印。我們要從它的普通中讀出它的不普通。我們說過,浙派印作是有特色的漢印,這方印也不例外,如果比較視覺效果,就會發(fā)現(xiàn),它太像漢印了。左邊是漢印“丁壽印信”,右邊是這方印,兩方印在氣息上非常相似。為什么呢?因為除了文字端正外,入印文字的篆法是相同的,都是方方正正,都是用的“繆篆”的篆法。但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這方印與漢印還是有明確的區(qū)別的,它的精彩之處在于全印有明顯的疏密,由此形成鮮明的視覺對比,同時,全印文字是緊密團聚的,它不再是平均的、呆滯的,松散的,而是有了相應的節(jié)奏,有了節(jié)奏,這方印才區(qū)別于實用印章,才有打動人的力量,你看,全印像一處院落,院落內(nèi)有主屋、廂房,另有一塊空地,空地里栽疏竹數(shù)竿,風吹影動,搖曳生姿……這正是篆刻作品與實用印章的區(qū)別:實用印章追求的是清楚、端正、實用;篆刻追求的是美,是打動人心,感動人。因此,實用印章追求的是等距、平分、垂直、勻齊;篆刻之美來源于變化,來源于粗細的變化、疏密(虛實)的變化、方圓的變化、光潔與斑駁的變化……這方印與漢印明顯的區(qū)別至少有兩點:1、這方印有明顯的斜筆,“竹”字有斜筆的篆法明顯不同于漢印的篆法;2、文字與文字之間有牽連搭接,它們是團結一氣的,是密不可分的整體,不像漢印一樣四個字各自獨立。至此,我們又可以總結出篆刻創(chuàng)作的一點方法,一共兩點:1、改造“篆法”;2、團聚文字。這方印里,總共有三個字:“竹”字以漢印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可以拿來直接用(陳豫鐘并沒有直接拿來用);“景”字字形天然端正,在漢印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它不需要改造就足以適應印面,端正、平衡,也可以直接用;“盦”字用作“圓形草屋”之義是中古以后的用法,上古它只有“覆蓋”的本義,因此在漢印中不曾出現(xiàn),所以,只好用小篆改造。一個一個說:“竹”字在漢印里是不會出現(xiàn)斜筆的,因為它需要平等、方正,所以它總是端正、整齊的六根線。如圖:漢印里“竹”字的篆法放在漢印里當然合適,但是放在文人篆刻里就不合適了,因為它太整齊,如果用在這方印里,它會填塞印面,使全印變得擁堵、滯塞。改造成這方印里“竹”字這樣的篆法,才促成了全印節(jié)奏上的變化,進而促成了全印的意境。“竹”字篆法的改造,是這方印創(chuàng)作的重點,有了它的改造,這方印有了疏密,有了變化,有了節(jié)奏,有了意境。特意保留的“竹”字頭部斜筆,也在右上角形成了唯一的“動感”。當然,“盦”字也進行了改造,“盦”字在漢印中沒有實例,無論是戰(zhàn)國文字還是小篆的“盦”,都不夠整齊,雖然繁密足夠,但卻都沒有方正的外框,既不利于字形的方正,也不利于形成“房屋”狀的方正意象,作者對它進行了改造,將頂部的屋頂下拉,與底部的“皿”相接,共同構成了方正的外框。如圖:當然,這種改造,也促成了與右側“景”字字形上的呼應,加強了印面的團聚。當然了,促進印面團聚的動作還有上一篇(徐三庚“有所不為”那篇)我們說過的“文字搭接”,這方印也一樣,印面上的字互相是有關聯(lián)的,“竹”字和“景”字各有一筆搭接在“盦”字右側。由此,全印的整體性進一步加強。加上通過文字與邊框的搭接,印面既團聚又安定。不過,這方印的創(chuàng)作重點,在于“竹”字的篆法改造。實際上,絕大多數(shù)篆刻作品的創(chuàng)作,都是從篆法改造入手的。這也是篆刻技法諸環(huán)節(jié)中,篆法環(huán)節(jié)更靠前的原因。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