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印:趙之琛“俠骨禪心”,名家的篆刻作品從來不是隨便刻刻
再讀一方趙之琛的一方朱文印,就是這方“俠骨禪心”:從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起始,俠客思維就深深置入中國文人的心底,無論這個文人是傳統的儒生,抑或是修道的方家,再到修禪的居士,都或多或少都有一顆俠客之心。文人們一方面向往俠客那種自由、無拘無束、豪爽、仗義的人生境界,一方面只能無可奈何地在現實面前保持自己的從容與安靜,于是,有了“劍膽琴心”、“俠骨禪心”的說法,“俠骨禪心”沒有典故,但卻是文人對自身價值與生存法則的終極評判與渴望。王福庵先生刻有一方“禪心俠骨”,與趙之琛這方“俠骨禪心”可謂同出一理。我們無數次強調,在我們的讀印系列文章中,所選的印作都是篆刻家們較為用心之作,我們分析這些作品,并找出篆刻家們的用心之處,正是我們與數百年來名家、大家們相望“會心一笑”的過程,因此,不論別人怎么說我們“過度解讀”,還是“刻時作者沒有想那么多”,我們仍然會堅持下去,我們認為名家的篆刻作品沒有一方是他隨隨便便刻出來的,我們會一如既往地認真研讀解析,力求說出每一方印給我們帶來的觸動與感發。我們相信,刻印與作文一樣,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每一方能夠流傳的名印,都是篆刻家苦心孤詣的心血結晶。這是一方典型的“浙派”印,什么是浙派印呢,簡單點說,就是“有個性的漢印”:說它是“漢印”,是說它用的“篆法”是漢印所特有和慣用的“繆篆”,它方方正正,特別適合方形的印面。它用的“章法”,也基本上是漢印所慣用的“均分印面”章法。說它是“有個性的”,是因為它具有浙浙所特有的刀法處理特征,仔細觀察印面,我們很容易就能發現,它的特征明顯:1、筆畫的兩端,大多數都處理成方角狀;2、筆畫的形態,因為切刀刀法的原因,都呈現不規則的波磔狀;3、筆畫的連接處或者轉角處,大都處理成“外方內圓”的狀態,即內側處理成圓弧狀,外側都處理成方折狀。看邊款,這方印是趙之琛28歲時的作品,這足可說明,在28歲時,趙之琛已是一位“標準”的浙派篆刻家了。當然,它還有它相應的文人屬性,比如印面的內容,就是只有文人才會去刻的內容,它不實用,但它有人文價值,表達文人情趣,它還有其他精彩處:它的章法依托字形的天然特征,“俠”、“骨”、“禪”三字相對密實,“心”字相對疏朗,借此形成了“三密一疏”的章法特征,形成“疏密”與“虛實”對比,產生視覺反差,由此達成美感,這是最直觀的章法效果。這方印的左上角和左邊沒有“印邊”,如圖所示,印邊的效果,是借由文字的筆畫實現的,這樣的處理,使印的左邊與印的右邊破殘的邊框又形成一組實與虛的對比。有了“三密一疏”的虛實,再加上借邊而成的虛實,形成了“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視覺效果。除了上述兩條,這方印中的四個字并非完全的均分印面,相對來說,“俠”和“心”兩字占地稍小,而“骨”和“禪”兩字占地稍大,結合它們對角的位置,再加上“骨”和“禪”兩字各有封閉的方形空間筆畫的特征,形成了全印對角呼應的效果。正是基于以上三條章法特征(“三密一疏”、“借邊”、“對角呼應”),這方沒有左部邊框的印,在視覺效果上一點也不覺得松散與懈怠,它給人的視覺感受是團聚緊湊的,所以顯得精神抖擻、氣完神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