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361課:“嵒”為什么是會意字,與“巖”有何區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品”部的兩個漢字“嵒”和“喿”,除部首“品”外,“品”部只有這兩個部屬漢字。在現代漢語字典中,嵒字歸“山”部,“喿”字歸“口”部。兩個字的詳情如下:1、嵒。讀音有兩個,都出自《說文解字》,也就是說,“嵒”字在《說文解字》中出現了兩次。我們放在一起說完。(一)niè。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品”部“嵒”字標注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嵒,多言也。從品相連。《春秋傳》曰:‘次于嵒北。’讀與‘聶’同。”會意字。本義是多言。許慎認為“嵒”字是會意字。從三口相連。他舉《春秋左傳》的例子是指《春秋·僖公元年》的“次于嵒北”,現在的版本都寫作“次于聶北”。就是“駐軍在嵒北。”但這個例子,對于解釋“嵒”字的本義并無作用,可見許慎對于嵒字的“多言”本義非常肯定。徐灝《說文解字注箋注》:“嵒從三口,而‘山’以連之,即“絮聒”之義,就是嘮嘮叨叨的意思。王筠《說文句讀》:“與廴從彳引之同法,乃會意之別種。”“眾口交吅(喧),發言盈庭,紛拏糾牽,故以三口相連見意。”但我們還是得說說字形。在甲骨文里,嵒有三種字形,分別如圖:第一個、第二個字形就是三口相連的意思,第三個字形卻在下面多了一個“人”形,強調“多言”是人事。裘錫圭先生《說“嵒”與“巖”》一文明確指出:“這個字象征一個人有幾張嘴,‘多言’的意思表現得極為明白。”它顯然跟“山”部代表巖石的“嵒(山部讀yán)”不同。(二)yá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山”部“嵒”字標注的讀音,《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嵒,山巖也,從山品。讀若吟”。會意字。就是山勢、巖崖連綿之意。讀這個音時,音義同“巖”。本義為山巖。屬分化字。在甲骨文中,上一讀音的“嵒”跟這一讀音的“嵒”為一字異體,后來分化為二字,在隸書、楷書中又混為同形字。“嵒”與“巖”在古書中經常通用。《正字通·山部》:“嵒,同巖。”就是山巖的意思。南朝齊謝朓《郡內登望》:“威紆距遙甸,巉嵒帶遠天。”李白《春日歸山寄孟浩然》:“嵒花覆谷泉”,用的都是這個意思。近現代漢語仍有有人用嵒的這個意思,比如《鏡花緣》第四十六回:“此處不獨清秀幽僻,而且前面層嵒錯落。”此外,讀這個音時的嵒還是地名。《廣韻·咸韻》:“嵒,亦地名。”《左傳·哀公十三年》:“鄭罕達帥師取宋師于嵒。”用作地名,不再解釋句意了。要注意:嵒因為有第一個讀音的存在,它的使用就不能完全同于“巖”。還有一個字,寫作“嵓”,音、義用法基本通于“嵒”,也可同時記憶一下,但“嵓”還另通“癌”字。是特別用法,不能與“嵒”混用。(一)zào。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注的讀音,給的解釋是:“鳥群鳴也。從品在木上。”會意字。本義是許多鳥或蟲子亂叫,聒噪。桂馥《說文義證》稱:“喿,俗作噪”,《集韻·號韻》:“喿,或從口。”也就是說,噪是喿的俗字。既是會意字,也看字形:這個字會意方法明顯,三“口”匯集“木”上,會群鳥聒噪之義。一群鳥在樹上叫,可不就是聒噪不止嗎。字形古今變化不大,圖中秦、漢古隸,書寫較為隨意,但不影響字義。現代漢語寫作“噪”,又累加了一個“口”,成了形聲字。本字“喿”反而棄之不用,只在構字中用作音符,比如“澡”、“臊”、“操”,用作音符時,與本義關聯不明顯或無關聯。(二)qiāo。讀音出自《集韻》。農具名。《方言》:“臿,趙魏之間謂之喿。”郭璞注稱:“字亦作鍫也。”臿,同“鍤”,大禹治水,手里拿的就是這個工具。鍫,其實就是現在的“鍬”。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