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是作者人生經歷的凝結,因此,讀詩詞,一定要了解作者的人生。
李清照的前半生是順遂的,18歲之前,她在家人的庇佑下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18歲到46歲,她和丈夫趙明誠度過了28年夫唱婦隨的平順時光,46歲之后,隨著趙明誠的病逝、北宋的滅亡,李清照在國破家亡的悲戚之中活到了73歲,在對家鄉和親人的無限懷戀與哀傷中離開了人世。
(李清照)
不同的生活階段,當然會體現在詩詞之中,因此,讀李清照的詞,需要先確定這首詞是哪個時期的作品。比如這次我們要讀的這首《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讀它之前,我們就先要確定,這是作者的后期作品。
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沉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
(詞意圖)
依據陳祖美《李清照簡明年表》,這首詞作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此前的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北宋徽、欽兩帝為金兵所俘,北宋滅亡,詞人接連遭遇國破、家亡、夫喪的種種不幸,開始在南方過著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
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夾衣,指兩層衣,兩層中間不襯墊棉類、絮類的衣服。早春時節,天氣已經轉暖,雖然日色依舊淡薄,但風已經變得柔和起來,在這樣的時候,詞人脫掉棉襖,換上夾衣,于是心情變得很好。這是一般人的真實直接感受,當嚴冬過去,脫去了棉衣,人的情緒都會自然而然變得輕松快活。
(風柔日薄春猶早)
這里有一點需要注意,這描寫的是南方的早春,因為在北方,即便早春,天氣依然寒冷,因為春暖而換夾衣,讓詞人不由自主寫出了南北氣候的比較,這里已露出思鄉之念。
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一覺醒來,仍然能感覺到一絲微微的寒意,鬢角插的梅花已經殘落。能在鬢角插梅花做成梅花妝,自然還是寫早春,但請注意這里的這個“殘”,雖是自然而然的正常景象,但就這一個“殘”字,全詞的基調已經由安適快意轉入哀傷憂愁,因為早春給詞人帶來的短暫歡欣,如梅花凋殘一樣轉瞬即逝了。
(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這兩句沉痛,因為詞人開始著筆寫思鄉?!肮枢l何處是?”當然是故意的設問,詞人當然知道故鄉在哪里,但是故鄉渺遠,且遠在金人鐵蹄之下,因此,故鄉無論在哪里,都是回不去了。詞人能做的,只能是遙望,因為“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忘了除非醉”,語調更加沉痛,這分明是借酒澆愁,只有在醉里才能把故鄉忘掉,顯然,在清醒之時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鄉,詞人為了“忘”而“醉”,正是為了表示她不能忘,也不想忘。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
詞人在北方故鄉,幾乎度過了她所有的快樂時光,現下故鄉為異族占領,成了有生之年再也回不去的地方,她只能痛定思痛,在困苦中回憶故鄉,當然也是回憶舊時的歡樂時光,故鄉遙遙,真的回不去了,因此,他只能用“醉”的辦法去“忘”,因為“忘”的念頭和舉動,都是為了擺脫思鄉之苦。
以“醉”來擺脫思鄉之苦,更顯回歸無期、回歸無望,因為沒有希望,思鄉只有徒增痛苦,于是不如忘卻,但越是想要忘卻,越不能忘卻,于是,只能求“醉”,對故鄉的思念,是不能不想,想忘而不能忘的情感,只有在“醉”里才能暫時忘卻,于是,只能一“醉”、除非一“醉”。
沉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香爐是睡的時候點著的,現在沉水香的煙霧已經散了,而我的酒氣卻還未全消?!俺了笔浅料愕膭e稱,此時睡臥時所燒的香已燃盡,甚至香氣已經消散,但詞人的酒卻還沒有醒,足見醉得深沉。醉得深沉,正說明思鄉的愁重。
(沉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
這首詞,上片寫淡喜,下片寫深悲,似乎上下不連,但實際上章法緊密:春風送暖,讓人想起故鄉的大好春光,于是觸動思鄉之情,而山河破碎,詞人有家難歸、有鄉難回。上片之喜,更襯下片之悲。
我們知道,無論何種藝術,在同一個作品里,包含的矛盾、對比越多,它的審美意味就越豐富,在悲喜對照之中,詞人的思鄉之情表達得更為充分?!镀兴_蠻》是小令,詞雖短,卻正反互襯,章法緊密,更兼詞淺情深,的確是思鄉詞里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