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篆刻:關于流派印,我為什么建議初學者從“浙派”開始學習?
學習篆刻像書法學習一樣,必須要有大量的臨摹學習,但臨摹的目的是為了創作,實際上,創作是臨摹學習的最終目的。在“印宗秦漢”理念之下,大多數篆刻初學者會花費大量時間用于秦漢古璽印的臨摹學習,然后為了走向創作的最終目的,最后都會進入“流派印”的臨摹學習,因為流派印更“接近”創作(嚴格意義說,流派印才算得上是“篆刻”,秦漢古璽是“實用印章”)。那么,這里有個問題,“流派印”從明代篆刻“鼻祖”文彭開始,有太多派別可供選擇,初學者該從何學起呢?如圖:這么多流派,“亂花漸欲迷人眼”,初學者很容易找不到“路”,寫這篇文章,是我們給篆刻初學者在學習流派印時提供的一點小建議,就是:初學者在學習流派印時,最好從“浙派”開始學習。我們分別依托篆刻的基本技法篆法(含字法)、章法、刀法從三個方面說說這個問題:
一、“篆法”方面
“浙派”從丁敬大師開派到“西泠八家”的第七家趙之琛為止,他們篆刻作品的創作,基本仍停留在“印中求印”理論層面(直到“第八家”錢松時,浙派入印文字的篆法,才漸漸走向“印外”),其入印文字基本仍停留在從古代璽印中“采集”文字階段。也就是說,浙派篆刻的創作,其“篆法”基礎,來源于秦漢古璽,特別是漢印的“繆篆”(不是指“鳥蟲篆”),這些文字,初學者只需要查詢相應的集字字典(比如《漢印文字征》、《漢印分韻》等)就能查到,查到之后,將其與西泠諸家作品中的篆法兩相比較,很容易就能領會西泠名家在創作作品時的篆法思路,如何改變字形,如何改變結構,與何營造疏密等,都變得有跡可循了。如此,臨一方浙派印作,實際上是“同步”了浙派名家的篆法創作過程。這些入印文字可能也具備了浙派名家的書法改造,但由于其基本字形仍然是“繆篆”的字形,所以對初學者的書法水平要求相對較低。初學者學習浙派印作,容易出成績,這有益于初學者建立信心,保持興趣。方法很簡單,就是遇到一方浙派印作之后,將印中文字從集字字書里查到的字逐一對比,思考其篆法變化,再認真思索,為什么這樣變化。二、“章法”方面
浙派印作歷來被稱作“有個性的漢印”,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浙派的印作其章法也同樣沿用漢印的章法,即“均分印面,任疏任密”,這種章法原則上,文字與文字之間不牽涉穿插避讓,沒有揖讓迎接之勢,只有字形疏密以及字形相同產生的呼應與對比。浙派印作,無論多字印與四字印,其章法特征基本仍然是“漢印”的章法,基本仍然平均分配印面,字形繁密的排疊更緊以適應空間,字形簡單的字使其松散以撐滿空間。浙派印作臨摹得多了,我們就會發現,實際上,浙派印作只是“隨形就勢”變化了每個字所占印面空間的大小。在漢印章法之外,又加了相應的文人巧思,但其大格局,仍然是端正安祥的,其章法構思不難理解。實際上也正是這個原因,浙派印作基本上都是“一本正經”的“學院派”風格,臨摹浙派印作與臨摹秦漢璽印一樣,初學者都不會走向荒謬怪誕的“野路子”,不會成為“野狐禪”,實際上,這很重要。三、“刀法”方面
“浙派”印作,其最大的個性在于這些印作的刀法基本純以“切刀”完成(到了錢松,開始切削并用),而“切刀”最大的特征是“刀程短”,每一刀所刻,最多只是刀刃的寬度,大多數情況下,往往是一刀切成一個點,刀桿連綿起伏之下,最后“積點成線”,最終形成斑駁古樸的線條。同時,浙派的切刀并不是單純的無規律的切刀,而是在線條的起止,線條轉折和連接處以及筆畫的形態等方面都具備特別規律的切刀,這些規律經過系統的訓練,初學者很容易系統掌握,其特征(規律)大致如下:1、筆畫的兩端基本呈現方角狀態,實際上是三個方向的切刀共同組成了每個筆畫端點的形態特征。簡單說,就是兩個字:“方頭”,線條兩端的“方頭”;
2、筆畫的連接處和轉角處,外邊兩刀切成方形,內角則立刀轉刃刻成圓弧狀,簡單地說,記住四個字就可以了,就是“外方內圓”(這實際上也是“繆篆”的字形特點);3、由于每一刀切刀的發力方向不會完全統一,因此筆畫的形態呈現不規則的波磔狀,實際上也是兩個字:“波磔”。八個字記好,刻熟,浙派的刀法就基本可以解決,相比徽派復雜的刀法及復雜的線條特征,要易記得多,對于初學者來說,“八個字”的要領比復雜的刀法更簡單易記些。實際上,技法之外,還有一點值得一說,就是浙派有相應龐大而風格相近又有傳承的篆刻家群,就是“西泠八家”,這就為初學者提供了相應龐大的臨摹樣本,由于他們風格接近卻又各自帶有鮮明的個性,“西泠八家”歷來被譽為“浙派”的代表人物,他們各有各的特征,時間跨度又足夠長,如果沿著時間線從“丁敬”開始學起,一直學到“錢松”,認真學習完畢,實際上等于把清代篆刻史重新梳理一遍,這對于初學者對于篆刻理論的學習也是多有裨益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