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2016年,遼寧大連一位老人去世,身后留下了18萬多元的財產。但這個老人是一位孤寡老人,既沒有繼承人,也沒有留下遺囑。
近日,大連市沙河口區人民法院裁定,將老人十八萬多塊錢的遺產收歸國有、上交國庫。
此無主財產的原所有人為徐占武,是大連沙河口區春柳街道辦事處劉家橋社區居民。
春柳街道劉家橋社區書記劉紅斌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老人享年84歲,之前是退休人員,孤寡老人,在單位集體宿舍里居住。
退休之后單位給他分的集體宿舍,我們街道退管站就一直照料著他。
街道退管站說老人是我們轄區一個建筑公司的老工人,是黑龍江人,離婚后也沒兒沒女。
劉家橋社區從2003年負責照顧他,把他送到了砬子山敬老院。劉家橋社區的工作人員,每季度都會到敬老院去探望徐占武老人,給他買些吃的用的東西,在這期間,除了原單位領導和街道社區工作人員,從來沒人到養老院探望過老人。
2016年8月,老人因病去世。劉紅斌表示:“老人去世之后,我們整理他的遺物,發現他還有18萬元的存款,這個存款當時我們也不知道怎么處理,因為他一直也沒有什么親人和他來往、照顧他。”
孤寡老人,既沒有繼承人,也沒有留下遺囑。在這種情況下,老人留下的財產應該歸誰所有?或者說,怎么處理呢?
嘉賓:譚瑛律師
國家婚姻家庭咨詢師
云南大韜律師事務所副主任
婚姻家庭法律事務部主任
方弘:在老人沒有留下遺囑的情況下,通常他(她)的遺產應該歸誰所有?
譚瑛律師:我們國家的《繼承法》將繼承分為遺囑繼承和法定繼承。
如果有遺囑的情況下,優先適用遺囑繼承。在老人沒有留下遺囑的情況下,通常適用法定繼承。
根據法律規定來判定被繼承人有哪些符合法律規定的繼承人,即法定繼承人。
按照《繼承法》的規定,第一順序的繼承人是配偶、子女和父母。他們是第一順序的繼承人。
如果第一順序的繼承人不在或者死亡的情況下,就由第二順位的繼承人來繼承。第二順位的繼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一般來講,如果老人沒有留下遺囑,首先就看他(她)是否有第一順位的繼承人,如果有就由第一順位的繼承人來繼承。如果第一順位的繼承人沒有,就看有沒有第二順位的繼承人,由第二順位的繼承人來繼承。
方弘:對于沒有留下遺囑的老人,他(她)的繼承人可能在全國各地,甚至有可能是在國外,這種情況下他(她)的繼承人還在不在?怎么查呢?
譚瑛律師:通常來講,如果死者在城市里有工作單位,就會有個人人事檔案。無論是公務員還是一般的企業的職工,都有相應的人事檔案。
首先,查看被繼承人的人事檔案。我們不管是上學還是工作入職,都會填一些表格,這些會被留存在人事檔案當中。從人事檔案中,我們可以來查:
1、被繼承人的父母及其身份證號碼,查詢父母是否還健在。
2、被繼承人的婚姻狀態,是離婚了還是沒有結過婚亦或是婚姻關系存續的狀態。
3、被繼承人有沒有生育子女。
其次,再根據線索發函到相關人員的戶籍派出所或者工作單位,一步一步查詢下去。
這個工作會有些繁瑣,但基本上的查詢思路是這樣的。
方弘:這確實可能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由誰來負責來查呢?
譚瑛律師:一般來講,在老人去世沒有留下遺囑的情況下,如果相應的親屬想來繼承老人的遺產,他(她)要找到所有的法定繼承人并達成協議,這樣才能繼承到相關的財產,如房產才能辦理過戶或者存款才能取出來。
如果和法定繼承人達不成相關協議,他(她)就要通過法院訴訟。在訴訟過程中,就需要把所有的繼承人查清楚。
所以,一般來講,在老人去世沒有留下遺囑的情況下,通常是由其中的一位親屬來提起事由。
所以,只要有人想繼承被繼承人的財產,就要把上述程序走完。
方弘:本案當中的老人甚至連親屬可能都沒有,這種情況又怎么辦呢?
譚瑛律師:在這種情況下,被繼承人的工作單位的退休辦、發放社保的機構或者他(她)生活居住的社區居委會以及民政部門,即對被繼承人生前盡到照顧撫養義務的人,都是可以來做這個工作的。
方弘:本案法院最終裁定老人18萬塊錢的存款收歸國有,依據什么呢?
譚瑛律師:我們國家的《繼承法》對此是有明文規定的。《繼承法》第32條規定: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的遺產收歸國家所有。如果死者生前是集體所有制組織成員的,歸所在集體所有制組織所有。
本案的老人是城鎮職工,經過查證后,他沒有合法的繼承人,也沒有人曾經和他簽署遺贈撫養協議之類的人。
所以,依照法律規定老人的存款是可以歸國家所有的。
當財產原來的所有人去世之后,在沒有人繼承的情況下,我們認為這個財產是無主財產。同時,被發現的財產沒有人認領,也叫無主財產。
我們國家的《民事訴訟法》針對無主財產專門有一個特別程序。
無主財產可以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財產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提出,人民法院受理之后,經審查核實,會發出財產認領公告。這個公告需要公告滿一年。在這一年之內,如果無人認領,法院就可以判決認定該財產是無主財產,收歸國家或者集體所有。
本案就適用了上述法律規定,最終判定老人的存款歸國家所有。
民主與法制報記者從中國裁判文書網了解到,在我國,申請認定財產無主案件,大連并非特例,上海、保定、杭州、荊州等地都有類似案件發生。其中,上海發生案件與大連此案判決結果類似,無主財產最終被收歸國家所有,保定、杭州等案件中的無主財產被收歸集體所有,荊州等案件中的無主財產為申請人個人所有。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歸屬?
譚瑛律師:這就要根據具體案情來看了。如果遺產確實無人繼承,也沒有相應的人員對被繼承人盡過贍養義務,我認為這是應當收歸國家所有。
按照《繼承法》的規定,如果生前是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即是村子里面的人,他(她)的遺產被認定為無主財產以后就要收歸村集體所有。
收歸國家所有還是收歸集體所有,主要取決于死者原來的身份是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還是城鎮里面的職工。
什么情況下歸申請人個人所有呢?
一般來講,申請人不屬于法定繼承人的范疇。但是,申請人可能在老人生前,對老人盡到了贍養義務。根據《繼承法》的規定,申請人雖然不屬于繼承人的范圍,但是,他(她)對被繼承人盡了贍養義務的,是可以分得相應的遺產的。
因此,判歸個人所有的應該是屬于這種情況。
類似的案子,我們之前也遇到過,老人很早就離婚了,父母也去世了,也沒有生育子女,老人的侄兒子一直在贍養他。最后,我們向法院申請,法院最后判定了老人的一套房產歸他侄兒子所有。
方弘:無主財產收歸國家、集體或個人所有以后,繼承人突然間又出現了,繼承人還能要回財產嗎?
譚瑛律師:《民事訴訟法》第193條規定,判決財產無主之后,原財產的所有人或者繼承人出現,只要在法律規定的訴訟時效期間,是可以對財產提出請求的。
法院審查屬實之后,可以根據審查情況作出新的判決,撤銷原判決。
所以,只要真正的繼承人出現了,確實符合法律規定,原來判定收歸國有或者集體所有的,是可以撤銷的。同時,把相關財產又發還給繼承人。這在法律上是有保障的。
方弘:一些網友覺得老人的財產不該收歸國有。其實,遺產變為無主財產是可以避免的。那么,對于那些沒有繼承人的老人,他們的遺產該怎么自行處置?
譚瑛律師:我們給大家提一個建議:我們國家的《繼承法》規定,不管是有繼承人的老人或者沒有繼承人的老人,法律上有遺贈扶養協議的說法。而這是優先于遺囑繼承和法定繼承的。
即老人生前可以和相應的公民或者集體經濟組織簽訂一個協議,協議的內容主要是約定對方負責老人的生養死葬,在老人有生之年要贍養老人。如果已盡了約定的贍養義務,老人去世之后,老人的財產就由履行贍養義務的人來繼承。
我個人認為,沒有繼承人的老人的遺產處理采取這種方法是比較好的。
一方面,可以保障自己生前能夠得到有效的照顧。因為,在遺贈撫養協議當中可以約定權利和義務的對等,即必須要履行贍養義務,死后才能繼承遺產。
另一方面,也會避免自己的遺產收歸國有的情況。
我認為這對老人贍養問題是一個比較妥善的解決方案。
方弘:希望老年人朋友能夠聽到我們的節目,了解一下對自己財產的處置辦法,其實也是對自己權益的保護。
關注和轉發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公眾號里面有我們過去200多期的節目,我們分為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和婚姻家庭案件,大家可以按照分類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