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話說道“春天不愁菜”,因為一到春季萬物復蘇,各種植物都會在此時生長發芽,同時在田地里也會長有許許多多種類的野菜,而這些野菜不僅味道獨特,同時還帶有許多的藥效,所以進入春季如果、將這些野菜錯過實在是太可惜了!下面來看看都有什么野菜吧。
一、薺菜
薺菜又名地菜,在春天的田地里,薺菜是最常見的野菜之一。中醫認為它具有涼血止血、補虛健脾、清熱利水的功效。薺菜可涼拌、蘸醬、做湯、炒食等等吃法,包薺菜餡的水餃、餛飩是春天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
二、蒲公英
蒲公英又名婆婆丁、黃花地丁等,在山坡、田邊、路旁等等地方可以說是到處都是,是一味常見的中草藥之一。據醫書記載,公英味苦、性寒,入肝、胃經,它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利尿的功效。蒲公英的主要食用部分為葉、花、花莖、根。其嫩葉、未開花的花蕾、根狀莖均可食用,挖其嫩幼苗,開水燙后,冷水漂洗,炒食、涼拌、做湯,風味尤佳。
三、馬齒莧
馬齒莧又名長壽菜,它不僅是一種野菜,同時也是一位中醫常用的中藥,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同時食用馬齒莧可以幫助人體降低血糖濃度、保持血糖恒定,對糖尿病有一定的作用。它的做法很多,如:大蒜拌馬齒菜、馬齒菜炒雞蛋、馬齒菜餡包子、馬齒菜粥等。
四、白蒿
白蒿,又名茵陳,據醫書記載:白蒿味苦、平、微寒,無毒。主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等證。同時現代研究發現,食用白蒿對人體肝臟有很大好處,具有護肝補肝的作用。白蒿在食用時,可用開水焯過后涼拌,也可以把白蒿洗凈晾干后當茶葉沖水喝,有解酒的作用。
五、莧菜
莧菜,俗稱“人青草”,是一種開綠白色小花的野菜,在我國各地均可以見到,食用時以春天時萌發出的嫩葉為佳。莧菜生長速度比較快,每當春雨過后在房前屋后或路旁都能發現它的身影,其嫩葉清香嫩滑,食之潤口,可謂春季的一味上乘珍饈。
因為莧菜含有較多的鐵及鈣質,非常適合嬰兒手術后、貧血及骨折的病人食用,尤其是貧血的患者,因為莧菜中的鐵、鈣由于沒有草酸的干憂,其利用率較高并且沒有副作用,所以非常利于血液的合成與再生。
六、魚腥草
魚腥草又稱折耳根,也是一味常見的中藥,其味辛、性寒涼。具有清熱解毒、排痛消腫療瘡、利尿除濕、健胃消食的功效。可用來治療實熱、熱毒、濕邪、疾熱為患的肺癰、瘡瘍腫毒、痔瘡便血、脾胃積熱等疾病。
涼拌魚腥草的方法:洗凈切成段,再用鹽水泡幾分鐘,放味精、精鹽、花椒粉、辣椒油、白糖,拌勻即可上桌。可能有很多人對魚腥草帶有的味道不太習慣,也可以先炒或燉湯。
七、蕨菜
蕨菜又名蕨兒菜﹑龍頭菜,它具有清熱滑腸、降氣化痰、利尿安神的功效。常見的吃法有滑炒脊絲蕨菜、蕨菜扣肉、涼拌蕨菜等。當看到蕨菜的葉子是卷曲狀時,那就說明它比較鮮嫩,而當它老了之后葉子就會舒展開來。
八、香椿芽
香椿芽具有特殊的芳香氣味,食之鮮美可口,耐人品嘗。很多人對是它情有獨鐘,而且它不僅營養豐富,富含有大量的鈣、磷、維生素C、脂肪、粗纖維、鐵、胡蘿卜素、尼克酸以及香椿素等等對人體有益的營養成分,重要的是還能入藥!古醫書記載,香椿性寒,具有澀腸止血、健胃理氣、殺蟲固精的功效,同時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香椿芽還有明顯的抑制和殺菌作用。香椿的吃法很多,可涼拌、可炒、可煎,還能腌著吃。
九、桔梗
桔梗,我國朝鮮族人稱它為道拉基。它具有祛痰鎮咳、鎮痛﹑解熱﹑鎮靜、降血糖、消炎、抗潰瘍、抗腫瘤和抑菌的作用。我們平常吃的都是桔梗根,食用時可以辣拌、制成咸菜,也可以做成飯團。
十、艾蒿
艾蒿,大家都很熟悉,它具有散寒止痛、溫經止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療少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有著不錯的療效。平時大家經常見到的都是干艾蒿葉,可以用來泡水對皮膚有很好作用,可以做成艾條對皮膚進行艾灸。 而鮮嫩艾草葉可以用來食用,例如包水餃、煮面、褒雞、炒肉吃、涼拌等等。
提醒
野菜味美,但并非人人可吃。食野菜后部分人可引發過敏反應,或日照后出現日光性皮炎,過敏體質的人尤要注意。
本文為健泰堂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青島健泰堂門診部是以原青島市第八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王德旭、中醫科主任王澤山為首席專家,以中西醫結合為主要診治方法,以皮膚病、過敏性疾病為特色,以治療各種疑難病為追求。
對各種皮膚病:濕疹皮炎、特應性皮炎、過敏性紫癜、慢性蕁麻疹、銀屑病、白癜風、重度痤瘡、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蟲媒性皮膚病(如蜱蟲、恙蟲、蜂、蝎、蜈蚣蟄傷)等、過敏性疾病(過敏性鼻炎、咽炎、哮喘、腸易激綜合征等)、頸肩腰腿痛、心腦血管病、風濕病、婦科病、消化系統疾病等有較好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