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源于古代的雕版印刷。北宋畢升發明了泥活字印刷。現在一般認為元初農學家王楨創制了木活字,而其首創之地就在旌德縣。 木活字用梨木、棗木或楊柳木等雕成單字,因取材比較方便,成本不高,制造起來又比較簡單迅速,成為中國活字印刷史上常用的一種活字。 旌德素有雕刻傳統,白楊、銀杏很普遍,刻工眾多,這等于為王楨創制木活字準備了沃土。王楨元貞元年(1295)由承事郎升任旌德縣尹。大德二年(1298)王楨主持纂修了繼南宋紹熙元年(1190)之后的第二部《旌德縣志》,全志六萬多字,首次采用木活字印刷,制出三萬多枚木活字,并發明了“活字版韻輪”,將木活字依韻分門,排列輪上,排版時轉動輪盤,以字就人,轉輪取字,省工省時,“不出一月,百部齊成,整齊明朗,一如刊板”。這種簡單方便的工序設計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激光照排技術誕生之前。毫無疑問,世界上第一部木活字印刷珍本誕生于七百多年前的旌德。
關于木活字最早的記載見于王楨《農書》附后的《造活字印刷法》:
……然皆寫本,學者艱于傳錄,故人以藏書為貴。五代唐明宗長興二年,宰相馮道、李愚請令判國子監田敏校正九經,刻板印賣,朝廷從之。鋟梓之法,基本于此,因是天下書籍遂廣。然而板木工匠,所費甚多,至有一書字板,功力不及,數載難成。雖有可傳之書,人皆憚其工費,不能印造,傳播后世。
有人別生巧技,以鐵為印盔界行,用稀瀝青澆滿,冷定,取平火上再行煨化,以燒熟瓦字排于行內,作活字印板。為其不便,又有以泥為盔界行,內用薄泥,將燒熟瓦字排之,再入窯內燒為一段,亦可為活字板印之。近世又鑄錫作字,以鐵條貫之作行,嵌于盔內界行印書。但上項字樣,難于使墨,率多印壞,所以不能久行。今又有巧便之法,造板木作印盔,削竹片為行,雕板木為字,用小細鋸鎪開,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以試大小高低一同,然后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夾之。盔字既滿,用木屑屑(先結切)之使堅牢,字皆不動,然后用墨刷印之。
寫韻刻字法:先照監韻內可用字數,分為上下平上去入五聲,各分韻頭校勘字樣,抄寫完備,擇能書人取活字樣制,大小寫出各門字樣,糊于板上,命于刊刻,稍留界路,經以憑鋸截。又有語助詞之乎者也字及數目字,并尋常可用字樣,各分為一門,多刻字數,約有三萬余字。寫畢一如前法。
……鎪字修字法:將刻訖板木上字樣,用細齒小鋸,每字四方鎪下,盛于筐筥內,每字令人用小裁刀修理齊整。先立準則,于準則內試大小高低一同,然后另貯別器。
作盛嵌字法:于元寫監韻各門字數,嵌于木盔內。用竹片行行夾住,擺滿用木屑輕屑之,排于輪上,依前分作五聲,用大字標記。
造輪法:用輕木造為大輪,其輪盤徑可七尺,輪軸高可三尺許,用大木砧鑿竅,上作橫架,中貫輪軸,下有鉆臼,立轉輪盤。以圓竹笆鋪之,上置活字,板面各依號數,上下相次鋪擺。凡置輪兩面,一輪置監韻板面,一輪置雜字板面,一人中坐,左右俱可推轉摘字,蓋以人尋字則難,還韻內,兩得便也。
取字法:將元寫監韻另寫一冊,編成字號,每面各行各字俱計號數,與輪上門類相同,一人執韻依號數喝字,一人于輪上元布輪字板內取摘字只,嵌于所書板盔內,如有字韻內別無,隨手令刊匠添補,疾得完備。
作盔安字刷印法:用平直干板一片,量書面大小,四圍作欄,右邊空,候擺滿盔面,右邊安置界欄,以木屑屑之。界行內字樣須要個個修理平正,先用刀削下諸樣小竹片,以別器盛貯,如有低邪,隨字形襯坫(徒念切)屑之,至字體平穩,然后刷印之。又以棕刷順界行豎直刷之,不可橫刷,印紙亦用棕刷順界行刷之。此用活字板之定法也。
前任宣州旌德縣縣尹時,方撰農書,因字數甚多,難于刊印,故用已意命匠創活字。二年而工畢,試印本縣志書,約計六萬余字,不一月而百部齊成,一如刊板,始知其可用。后二年,予遷任信州永豐縣,挈而之官,是時農書方成,欲以活字嵌印。今知江西,見行命工刊板,故且收貯以待別用。然古今此法未見所傳,故編錄于此,以待世之好事者,為印書省便之法,傳于永久。本為農書而作,因附于后。
大德四年(1300),王楨調任江西永豐(今廣豐)縣尹時,從旌德帶走了全副印刷工具和活字,但他最終沒有實現用木活字排印自著《農書》的愿望。《農書》完稿后,皇慶二年(1313)“江西見行命工刊板。”王楨所著的《造活字印書法》一文,是世界上最早系統敘述活字版印刷的文獻,以后被譯成幾種文字傳播國外。木活字印刷術也先后傳至朝鮮、日本、伊朗等國,影響波及歐洲。
明人胡應麟云:“今世欲急于印行者有活字,然自宋已 兆端,今無以藥泥為之者,唯用木活字云。”清人龔顯曾也說:“明人用木活字版刷書,風氣乃大盛。”木活字印刷在明代已風行于世。據學者張秀民先生統計,明朝木活字本有書名可考者約一百余種,多為萬歷印本。其有地名可考者,除成都、建陽、南京等處外,有江蘇、浙江、福建、江西、云南等地。
自元至清末民初,木活字印刷術久用不衰,就連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也曾廣用此法。1899年在敦煌千佛洞中還發現過元代的維吾爾文木活字。明萬歷以后,各地木活字印本越來越廣。崇禎年間連官方《邸報》也都采用木活字排印了。到了清代,還有幸進入內廷。乾隆三十九年(1774),高宗帝為修訂《四庫全書》,花白銀2300多兩,在武英殿制成一套棗木活字25萬余枚,高宗嫌“活字版”名稱不雅,欽定為“聚珍版”。所印書籍便是舉世聞名的《武英殿聚珍版全書》。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由于朝廷的倡導,民間聞風仿效。用木活字排印大部巨著成為書家時尚。清道光十一年(1831)六安晁氏以木活字排印的《學海類編》多至807卷,120冊,收書420余種。涇縣包世臣撰《安吳四種》36卷,最早印本就是道光二十六年(1846)用木活字排印的。而素以刻書著稱的徽州,早在明清時代印刷業蓬勃發展的高潮中,就已形成了木活字印刷和傳統刻版印刷雙管齊下、同時并舉的大好形勢。尤其是木活字的規格種類、制作質量、排印技術等,都在徽州能工巧匠手中日臻完善。印書的范圍從皇皇巨制的經史子集,發展到人民大眾喜愛的民間文學作品以及宗教經典著作和方志、宗譜等多樣化的內容。印刷技巧也從單色的水墨印刷發展到彩色套版,并創制出前所未有的饾版法和拱花法等印刷絕技,從而使明清時代的徽州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繁榮與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著名的古典文學巨著,最初都曾在徽州印出。如通行的一百二十四回本《水滸全傳》,最早的刻本就出自明代新安;《聊齋志異》成書之后,蒲松齡因貧困而無力印行,直到乾隆三十二年(1767),才由歙縣鮑廷博為之印出,即36卷421篇的通行本。連最負盛名的《紅樓夢》寫成之后也只僅有抄本流傳,直到乾隆五十六年和五十七年(1791和1792)徽州程偉元才把曹雪芹的八十回和高鄂所續的四十回放在一起,兩次用木活字印出,即是后來所稱的“程甲本”和“程乙本”。而旌德縣,自宋代紹熙元年(1190)到清代道光六年(1826)的630年間曾先后九次編修縣志,平均每70年一次,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化基礎和良好的印刷條件,也是不可能辦到的。
今天,僅“客家祖地”福建寧化縣,在族譜修印中還在使用木活字印刷術。作為木活字發源地的旌德縣僅留有一些木活字字模和“版書”一個地名而已。
(作者系旌德縣政協文史委主任、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