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可上下滑動
王景福
微信版第798期
一、引子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大詩人,以詩仙著稱。祖籍隴西成紀(jì)(今甘肅秦安縣北),生于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一說以其先祖隋末謫居西域條支部都護府碎葉城,生于碎葉,5歲隨父入蜀居綿州昌隆縣清廉壩(今江油市青蓮鎮(zhèn))。少時讀書大匡山。據(jù)宋熙寧元年(1068)匡山大明寺碑記載,白年十五,任昌隆縣小吏,因忤縣令,復(fù)隱大匡山研讀詩文。后隨縱橫家趙蕤漫游劍閣、成都、峨眉一帶,訪古、求學(xué),跋山涉水,吟詠風(fēng)光,寫出絕妙篇章《別匡山吟》《峨眉山月歌》等,為世人稱頌。
李白25歲遠(yuǎn)游,以文會友,以詩許客,在社會上享有聲譽。27歲時,在安陸(今湖北安陸)與故相許圉師孫女許宗璞結(jié)為伉儷,30歲于長安識玉真公主、賀知章和張旭等,遂名聲凸顯。天寶元年(742),李白攜子女南下,在宣城轄下的南陵縣短暫居住。不久,得賀知章、吳筠和玉真公主薦,被召入京任翰林院供奉,并將子女寄養(yǎng)在南陵。約3年遭讒,賜金還山,此后漫游南北。
天寶十二年(753),受其從弟宣城長史李昭函請,由梁園(在今商丘)、曹南(曹州)首次至宣城,宅居敬亭山下。其后兩年多時間,先后4次往返宣城,多數(shù)時間在宣城度過。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李白參加李璘平叛軍遭罪流放夜郎,獲赦南歸。上元二年(761)冬末,李白第6次來宣城,寶應(yīng)元年(762)病死宣城。唐秘書省校書郎裴敬《翰林學(xué)士李公墓碑》云:“(白)死宣城,葬當(dāng)涂青山下。”曾官任和寄居宣城十多年的詩人趙嘏《下第寄宣城幕中諸公》詩云:“黃花李白墓前路,碧浪桓彝宅后溪。”(光緒《宣城縣志》卷三十二藝文詩)佐證李白死后初葬宣城。閻琦《李白家室索隱》(中華文史論叢集)亦認(rèn)為:李白確實病逝在宣城的“家里,最后乃歸葬于他兒孫們所在的當(dāng)涂了”。
天寶十二年(753)至寶應(yīng)元年(762),李白生命的最后十年時間大多居住宣城,留下的詩文計有80余首(篇),尤其是《獨坐敬亭山》《秋登宣城謝朓北樓》《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贈汪倫》等為千古絕唱。敬亭山因其詩而名揚天下,明代雷州推官高維岳《敬亭山記》認(rèn)為,敬亭山之所以天下聞名,正是因為:“玄暉(謝朓)發(fā)其藻,太白(李白)揚其輝,云蒸霞蔚之色,珠蜚玉貫之文,漸振振矣。”(嘉慶《寧國府志》卷二十三《藝文志》)
宣城人民世世代代對李白深懷感念之情,曾以二仙祠、四賢堂、五賢祠、七賢祠、十賢祠等祭祀與瞻仰,并在敬亭山建有太白亭、太白樓、太白獨坐樓等。
二、李白與宣城的情緣
仗劍出川,浪跡天下的李白,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時光,為何多次往返宣城,寓居宣城,直到終老,這是人們最為好奇、最想知道的事。我們從李白在宣城的行蹤、從他在宣城留下的詩篇、從他交往的朋友圈,可以窺視到,他之所以與宣城有著深厚的情緣,是四情所至:
一為親情。天寶十二年(753),時任宣城長史的李白從弟李昭,得知這位從兄被逐廟堂、浪跡江湖后境況不太好,出于親友的情誼,他給李白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邀請信,詳盡地介紹了物華天寶的宣州,希望他能來宣城寓居:宣州自古為名邑上郡,天下之心腹,江南之奧壤。既有山川之勝,又兼海陸之豐。正因為如此,永嘉以后,很多避難的士家大族,多來這里。因而六朝文物萃于斯邑,至今余風(fēng)猶存,雖閭巷之間吟詠不輟。宣城為郡治所,據(jù)山為城,枕水為邑。李昭信中還不忘提及李白非常仰慕的謝朓曾在此為官,現(xiàn)陵陽之巔,謝朓初建的高齋,后世幾經(jīng)修葺,猶可登覽。登樓,城郭皆在掌中,山川盡入心目。北望敬亭,崛起于川原之中,橫峙若屏嶂,聯(lián)綿三十余里,尤為一郡之雄秀。此高人逸士所必仰止而快登也!李昭信中最后表述自己為官宣州政清且閑。每登高齋,時游敬亭,常想起吾兄,期待兄能繼謝朓“余霞成綺”之句,賦“臨風(fēng)懷謝”之章,能做到這些的,除了兄長你還能有誰呢!除李昭之外,李白還有一位族叔李陽冰在宣州轄下的當(dāng)涂縣任縣令,親眷們可以為李白分擔(dān)生活之憂。
二為友情。李白雖未來過宣州,但宣州有一批朋友曾與他有所交接,比如,萬巨、宇文太守、趙太守、裴太守、崔縣令、崔司戶、韓侍御、竇主簿、趙少府、鄭少府、韋少府、何判官、劉副使等等。這些身居官位的朋友們,都是李白希望能重述舊情的友人。
三為詩情。李白一生以吟詩為志,傲視群雄的李白雖說對他前代少數(shù)詩人有一定的賞識,但因詩名詩風(fēng)之故而傾倒,并引為精神偶像者,當(dāng)推南齊著名詩人謝朓。明代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王世貞說:“青蓮目無往古,獨三四稱服,登華山云:恨不攜謝朓驚人詩來搔首問青天耳。”清初詩人王士禎在《論詩絕句》中說:“青蓮才筆九州橫,六代淫哇總廢聲。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謝宣城。”宣州是謝朓為官之地,謝朓曾遍游宣州的山山水水,將他的山水詩創(chuàng)作推向了巔峰,南宋陸游認(rèn)為:“宣之為郡,自晉唐至本朝,地望常重,來為守者不知幾人,而風(fēng)流吟詠,謝宣城實為之冠。”洪伋在《謝宣城集跋》中也說:“謝公詩名重天下,在宣城所賦為多,故杜少陵以謝宣城稱之。”這正是李白向往而欲追蹤的。
四為仙情。李白早年便信奉道教,“五歲誦六甲”(《上安州裴長史書》),“六甲”即道教術(shù)數(shù)。稍大些便與道士交往,游道教名山,寫下了一些游仙詩。天寶三年(744)被賜金放還,政治理想破滅,道教便成了他的歸宿。出京后不久,授道箓于濟南郡紫極宮,成為一名道士。他曾兩次受道箓,這在唐代文人中是絕無僅有的。而其時的宣州道教盛行,宣州城內(nèi)陵陽山以陵陽竇子明所居得名;敬亭山有敏應(yīng)廟供奉梓華府君;城南響山有釣臺,相傳嚴(yán)子陵曾在此垂釣;城東麻姑山有仙壇,相傳為麻姑煉丹處,留有仙壇丹井;城東南稽亭山有仙人巖,古仙人居處也;涇縣琴高臺有煉丹遺跡,為琴高公控鯉上升之地,縣城南承流山畔有仙人竇子明辟谷處,等等。這些無疑對喜愛求仙學(xué)道的李白有著相當(dāng)?shù)奈Γ?dāng)代學(xué)者紀(jì)連海即認(rèn)為,當(dāng)年李白數(shù)次來宣城的原因之一,便是求仙尋道。
這四方面情緣構(gòu)成了李白非來宣城不可,并終生眷戀。
三、唐代之宣城
一個遠(yuǎn)離京都的州郡,能吸引“貴妃磨墨、力士脫靴、天子呼來不上船”的傲岸的詩仙李白,除了上述的幾種情緣之外,宣城自身的魅力也是少不了的。
唐代宣城起初稱宣州,為上州,最高長官為刺史,從三品。天寶年初改稱宣城郡,最高長官為太守,從三品。宣城在唐代的地位,學(xué)者蒙曼用八個字進行概括:富庶之地,風(fēng)雅之地。
先說富庶。自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宣城為丹陽郡治所,至清末一直為上州大郡。其中,唐代是宣城最鼎盛時期。《新唐書·地理志》載:唐天寶十一年(752),全國人口4814.4萬,京都長安196萬,陪都洛陽118.3萬,宣城郡88.5萬,僅次于長安、洛陽,位居全國第三。而號稱“揚(揚州)一益(成都)二”的揚州其時人口僅46萬。古時,人口是一個地方經(jīng)濟發(fā)達(dá)的重要標(biāo)志,只有物庶才可人豐,才有養(yǎng)活這么多人口的承載力。
唐代宣城最多時轄13個縣,包括今天安徽省轄市蕪湖、銅陵、馬鞍山、宣城(除績溪縣)、池州大部、黃山市黃山區(qū)及江蘇溧水、溧陽、高淳等地,面積2.7萬多平方公里。而擔(dān)負(fù)的賦稅數(shù)量僅次于浙東(今蘇南、浙北地區(qū))、浙西(今浙南、福建一部分)。與王勃齊名的李嶠在《唐宣州大云寺碑》中記述:宣州“衣冠俊杰,滿舊國之風(fēng)謠;物產(chǎn)珍奇,傾神州之韞櫝;東南之巨麗也。”正因為地大物博,唐代的宣城,為國家糧食生產(chǎn)基地,境內(nèi)“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為國家銅礦冶鑄、銅器制造基地,中央政府在此設(shè)有“銅官”,同時,還產(chǎn)鉛、銀等,建有宣州鉛坑、銀坑,每年向朝廷上交“土貢”;宣城還是全國的錢幣鑄造基地,設(shè)有錢監(jiān)(國家管理錢幣制造機構(gòu)),全國鑄錢九十九爐,每年鑄錢三十二萬七千緡,其中宣州有十爐,每年鑄錢三萬三千緡,占全國十分之一強。天寶年間,宣城郡還設(shè)有官府金銀器作坊,系當(dāng)時制作金銀器的中心之一。
物產(chǎn)豐饒,自然向朝廷“歲貢”也多,開元二十九年(741),京城長安舉辦歷史上第一次大型地方特色品“博覽會”,參加盛會的南方五十多個郡,今安徽境內(nèi)只有“宣城郡船,載有空青石、紙、筆、黃連”等名品參加展覽。白居易在宣城時也曾寫下《紅線毯》和《紫毫筆》兩首吟詠宣城物產(chǎn)的著名詩篇。大詩人李白初來宣城時,見宣城市面上“魚鹽滿市井,布帛如云煙”的繁華景象很是感慨。晚唐時,宛溪河兩岸夜市景觀“暝火叢橋市,晴山疊郡樓”已出現(xiàn)在詩人的筆下。商貿(mào)發(fā)達(dá)的宣城在唐代已是一座開放的城市,不時有外籍人涌入經(jīng)商,李白當(dāng)年在宣城時曾寫下《觀胡人吹笛》詩,記述在宣城看到的來自西域的胡人表演場面。
再說風(fēng)雅。宣城自東漢建武六年(30)太守李忠積極興辦學(xué)校,推廣教化,歷代均重視教育。到了唐代,裴耀卿、崔衍等任官宣城,更加重視教育和擇用人才,宣城官學(xué)、私學(xué)領(lǐng)先于全國其它地區(qū)。韓愈13-19歲在宣城讀書求學(xué),奠定了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地位;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來到宣城,在叔父白季康(時任宣州溧水縣令)引薦下,拜見了以御史中丞觀察宣歙池三州的崔衍。崔衍早年與居易大哥幼文有舊,對白居易的詩名早有耳聞,很是賞識他的才華,欣然同意讓他參加當(dāng)年宣州的鄉(xiāng)貢考試。白居易在宣州準(zhǔn)備應(yīng)試,每天“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被破格選為宣州籍“鄉(xiāng)貢”,獲得了去長安參加省試的資格并中進士第。宣州是白居易一生的重要轉(zhuǎn)折地,所以他步入仕途以后,仍對宣州念念不忘。這種深厚的眷戀之情,在他的許多詩作中都有所表現(xiàn)。
因為物庶人豐,山水極佳,來宣城的詩人名流眾多,唐代的宣城是人文薈萃、詩人輩出的地方。全國頂級詩人大多在宣城游歷或生活過,留下了大量的詩篇佳作。唐代共有102位詩人寫到宣城,寫有與宣城有關(guān)的作品共計446篇;《全唐詩》中與宣城有關(guān)的有298首,與宣城有關(guān)的詩人163位,本土詩人近20位,其中代表人物為世稱“五言長城”的劉長卿和劉太真。不管寫宣城的詩,還是宣城詩人的質(zhì)量,在全國都是首屈一指的。眾多的詩人中,在宣城留下的詩篇最多者當(dāng)屬李白、杜牧,李白86首,杜牧43首。“宣城之所以得到唐代詩人的偏愛,不僅有秀麗的山川,還有厚重的人文。唐人的宣城詩篇,題材廣泛,既有自然山川,又有人文情懷,舉凡寫景、送別、詠物、懷古,眾題兼?zhèn)洹<扔锌v橫天外的豪俠之作,也有聊寄相思的兒女情長;既有博愛的民眾情懷,也有個人的感傷失意;既有身在廟堂的農(nóng)事奉和,也有心老山林的修禪訪道。”(康震語)
四、追尋謝朓詩風(fēng)
唐代之前的南朝詩歌追求華辭麗藻,缺少清新爽朗的風(fēng)貌,其風(fēng)氣一直沿襲到初唐時期。即便是山水詩鼻祖謝靈運,其山水詩中仍保留著一條玄言的尾巴。對此,李白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聲稱:“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古風(fēng)五十九首》之一),他所推崇的詩歌風(fēng)格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贈江夏韋太守良宰》)。然而,謝朓卻在繼承族叔謝靈運山水詩的基礎(chǔ)上,一改其靡麗不振的傾向,為詩壇吹進了一股清新之風(fēng),將山水詩推向了巔峰。這同樣也得到李白的高度贊賞:“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謝朓身出名門,謝氏家族在東晉時即至為顯赫。謝朓高祖謝據(jù)為東晉名臣謝安之弟,曾祖謝允曾任宣城內(nèi)史,祖父謝述曾任吳興太守,祖母范氏為劉宋宣城太守、《后漢書》著者范曄之姊。其父謝緯官至散騎侍郎,母為宋文帝第五女長城公主。建武二年(495),謝朓出任宣城太守。謝朓在宣城太守任上雖不到二年時間,卻遍游了宣城的山山水水,敬亭山、句溪、響山處處留下他的足跡,并寫下大量的優(yōu)秀詩篇。宣城是他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期,不僅詩作數(shù)量多,而且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技巧達(dá)到了一個新的境界,是他山水詩創(chuàng)作的頂峰時期。誠如學(xué)者鮑鵬山所言:“山水詩的高峰是謝朓,謝朓就是在宣城把中國山水詩發(fā)展到一個高峰。”
宣城太守在謝朓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官位既不高,又不是最后的職務(wù),然而后人卻以“謝宣城”稱之,主要是著眼于他這時期詩歌創(chuàng)作所取得的成就。誠如學(xué)者胡阿祥所言:“宣城官民祭祀謝朓,中國文學(xué)紀(jì)念謝朓,不是根據(jù)謝朓的權(quán)勢與人品。人們祭祀謝朓、紀(jì)念謝朓,是因為謝朓的文學(xué),是因為謝朓的山水詩與詩中的宣城山水,同歸不朽!”謝朓在宣城的傳奇經(jīng)歷深深地打動了李白,誘使他追蹤謝朓的足跡和詩風(fēng)。
早在來宣城之前,李白吟詠謝朓有名詩篇《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就欣然寫下“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金陵城西樓月下吟》)名句。來到宣城之后,李白更是一路追蹤謝朓的足跡,體味謝朓所觀賞的山水美景,把玩謝朓精美的詩句并追摩之:
謝朓寫敬亭山:“茲山亙百里,合沓與云齊。隱淪既已托,靈異居然棲。”(《游敬亭山》)李白也寫道:“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獨坐敬亭山》)
謝朓遠(yuǎn)眺宣城:“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山積陵陽阻,溪流春谷泉。”(《宣城郡內(nèi)登望》)李白也寫道:“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謝朓觀賞宣城的物:“切切陰風(fēng)暮,桑柘起寒煙。”(《宣城郡內(nèi)登望》李白也寫道:“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謝朓玩味敬亭美景:“山中芳杜綠,江南蓮葉紫。芳年不共游,淹留空若是。”(《往敬亭路中》)李白同樣有絕美的佳句:“敬亭白云氣,秀色連蒼梧。下映雙溪水,如天落鏡湖。”(《贈宣州靈源寺仲濬公》)
謝朓游宛溪、句溪留下“興以暮秋月,清霜落素枝。魚鳥余方玩,纓緌君自縻”詩句,(《將游湘水尋句溪》)李白也寫下:“吾憐宛溪好,百尺照心明。何謝新安水,千尋見底清。”(《題宛溪館》)
謝朓登城南響山有“幸蒞山水都,復(fù)值清冬緬。凌崖心千仞,尋溪將萬轉(zhuǎn)”的詩句(《游山》),李白也追尋而去,寫下:“題輿何駿發(fā),
遂結(jié)城南期。筑土接響山,俯臨宛水湄。”(《登響山》)
謝朓任職宣城時在陵陽山頂建有“高齋”,為理事(辦公)、生活場所。曾作《高齋視事》《高齋閑望》《后齋回望》等詩。史載:謝脁“視事高齋,吟嘯自若,而郡亦治”。唐初,宣城人為緬懷謝脁,于“高齋”舊址,新建一樓,以謝脁名命之。此樓成為宣城官宦士人常雅集酒宴之地,李白在宣城時登此樓最多,留下的詩篇也最多,其中《宣城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為扛鼎之作,詩中除了用“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盛贊自己所敬仰的謝朓,還用“抽刀斷水”“舉杯消愁”詩句抒發(fā)了自己“人生在世不稱意”的憤懣,使其成為千古傳頌的佳作。
李白之所以如此眷戀謝朓登臨過的宣城山水和在宣城寫下的詩篇,主要是因為:一是坎坷命運有很多相似之處。謝朓一生雖懷有報國之心,但屢遭陷害,最后卷入政治斗爭漩渦,蒙誣被害;李白雖懷有“濟蒼生,安社稷”之愿,受詔入京城,向玄宗“談當(dāng)世務(wù)”,為平安史之亂入李璘幕,卻成了政治爭斗的犧牲品,遭下獄流放。謝朓被貶外放到宣城,李白來宣城也是在待詔翰林的位置上被讒引退,作為朝廷逐臣身份出現(xiàn)。因而,他們靈犀相通是自然而然的。二是李白與謝朓在現(xiàn)實人生感受上有不少相通之處。謝朓外放宣城脫離朝廷宗室權(quán)力之爭的險酷,能過上既官又隱的生活,能沉淫于宣城佳山秀水之中,感覺“既歡懷祿情,復(fù)協(xié)滄洲趣。”(《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李白也是遭逐朝政,身在江湖,能到自己向往且謝朓為官生活過的宣州,融身于皖南山水之中,也覺得是不幸中之幸,為此“時游敬亭山,閑聽松風(fēng)眠”。(《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三是詩風(fēng)相近。李白對謝朓清新秀美的山水詩特別鐘情,對這位有作為的山水詩前輩欽佩不已,認(rèn)為“玄暉難再得”,要學(xué)習(xí)繼承謝朓詩風(fēng),讓謝朓的山水詩也“風(fēng)流五百年”。
也正因為以上諸方面的原因,李白在宣城寫下的不少詩歌中,表達(dá)了自己與謝朓“今古一相接,長歌懷舊游”,“相去數(shù)百年,風(fēng)期宛如昨。”
事實證明,李白發(fā)展了中國山水詩而至最高峰,他的山水詩境界開闊,清新雄偉,情感真摯,語言自然。在詩史上,李白是一位超越前代雄視百代的偉大詩人。毋容諱言,李白繼承和光大謝朓的山水詩也得益于宣城這個山水詩的福地。
五、李白詩中的宣城山水
宣城古稱“江南奧壤”,境內(nèi)多佳山秀水。李白前后十年時間多次來宣城,城北敬亭山是他多次登臨的,有說六次,有說七次,都是無法準(zhǔn)確計算,因為他好幾段時間定居宣城“我家敬亭下”,或許接連幾天上山,甚或一日之內(nèi)數(shù)次上山也有可能。十年時光,李白的足跡幾乎踏遍宣城的山山水水,包括宣州轄下的涇縣等地,如水西、藍(lán)山、漆林渡、石壁山、澀灘、羅敷潭、陵陽山天柱石等。這些山山水水都在李白壯美的詩歌中出現(xiàn)過,其中較為突出的便是宣州的三山、三水、三橋、三亭。
三山者,一為敬亭山。位于城北,原名昭亭山,又稱查山、中山、翠云山,晉初為避晉文帝司馬昭名諱,改稱敬亭山。屬黃山支脈,東西綿亙百余里,大小山峰60座。東漢桓帝元嘉年間(151—153),敬亭山神廟始建,香火昌盛。自謝朓《游敬亭山》《賽敬亭山廟喜雨》詩后,山即被賦予詩山美名與文學(xué)符號,為歷代名流大家、達(dá)官貴人踵跡勝地,自古至今300多位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了一千余篇詩文,故博有唐代“齊名五岳”、明代“南國神山”以及其后“江南詩山”之美稱。李白寫敬亭山詩最多,其中最為享譽天下的便是那首物我兩忘、相看不厭的《獨坐敬亭山》。敬亭山因謝朓對其奇幽清疏景致的描繪而聞名后世,李白則繼其所作又賦予此山一種與人之精神相通的品格。故明人李東陽《游敬亭山》云:“地重謫仙題后價,天留謝朓賞時心。”
二為陵陽山。陵陽山東臨宛、句二溪,北與敬亭山對峙,岡巒盤屈,為郡之鎮(zhèn)。相傳這里為陵陽子明修道之地,故名陵陽山。上古時期,江左有兩處陵陽山:一處是位于今青陽縣的陵陽山,唐代改名為九華山,一處則是今宣城市內(nèi)的陵陽山。《方輿勝覽》載:“陵陽山在宣城,一峰為疊嶂樓,一峰為譙樓,一峰為景德寺。”因此,宣州古城又雅號陵陽。陸龜蒙的“陵陽佳地昔年游,謝脁青山李白樓”(《憶宛陵舊游》),羅隱的“雙魚迢遞到江濱,傷感陵陽舊主人”(《得宣州竇尚書書因投寄》)中的陵陽都是指宣城。李白有詩《自梁園至敬亭山見會公談陵陽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贈》。
三為響山。響山位于城東南三里,因形似葫蘆,俗稱葫蘆山。舊時這里古木參天,東南端俯臨山下宛溪和青溪,二水交匯處即著名的“響潭”。因響潭縱貫響山下,故舟行其上,楫水之聲回應(yīng)作響,響山因此得名,為宣城南郊勝境。響山有釣臺,相傳為嚴(yán)子陵釣魚處,又有竇子明釣白龍?zhí)幹f。李白在宣城時多次登響山游覽,留有《宣州九日聞崔四侍御與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時登響山,不同此賞,醉后寄崔侍御》《登響山》詩。
三水者,一為宛溪。宛溪是水陽江的一級支流,自南郊響潭起,繞城東至北郊三汊河注入水陽江,是流經(jīng)市區(qū)的一條主要河流。宛”字取自宛陵縣名首字,“溪”本意是指山里的小河溝,故名。宛溪又名澄江,宋時建有澄江亭,人們常夜飲賞月于此,“澄江夜月”為古宣城十景之一。李白在宣城時寫有“吾憐宛溪好,百尺照心明”詩句。二為句溪。位于城東1.5公里,源出寧國市,其流自東門外三里橋起至北門外三汊河止(與宛溪匯合),水流澄澈,形如草書“句”字,故名句溪。李白有詩稱“句溪雖可愛,未若宛溪清”,他的另一首詩曰“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兩水”便是指城東的句溪和城中的宛溪。三為青溪。又名清溪,位于城南二公里,源出城西南諸山。流自西南顏家橋至響潭與宛溪相接。李白泛舟蕩游,作有《青溪》詩:“青溪勝桐廬,水木有佳色。山貌日高古,石容天傾側(cè)。彩鳥昔未名,白猿初相識。不見同懷人,對之空嘆息。”又有“青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fēng)里”的描繪。
三橋者,一為濟川橋。位于市區(qū)東舊陽德門外,橫跨宛溪。最早為浮橋。宋元符(1098-1100)中,郡守劉珵重修。明正統(tǒng)(1436-1449)中,郡守袁旭改建為石橋。清康熙八年(1669),郡守孔貞來重修,乾隆三年(1738)倒圮。嗣后,知縣張大宗出面勸募重建。咸豐二年(1852)又毀,光緒八年(1882)知府吳潮等倡捐重建,用石條筑成五孔拱形橋。現(xiàn)基本保存原型。二為鳳凰橋。位于市區(qū)小東門口。至清代中期改建,上建有橋棚,成為風(fēng)雨橋,還可以供游人近觀宣城城景,遠(yuǎn)眺敬亭山景。上述兩橋皆為隋開皇年間,剌史王選為擴筑宣城城池,將宛溪裹于城中,橫跨宛溪而建。自李白來宣城詠有“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詩句之后,“雙橋”即揚名天下,成為宣城名景之一,歷代名士詠頌甚多。三為別士橋。位于北門宛溪畔,始建年代無確考,古名鎮(zhèn)寧橋。據(jù)稱,李白第一次來宣城時,就是從這里“泊舟而至”。北門是古時水陸交通要道,一般送行的人,都喜歡到這里餞行。李白作《送友人》詩曰:“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行者至此則拱手一揖:“珍重!”揮手而別,因而鎮(zhèn)寧橋就一直被稱為別士橋。
三亭者,一為謝公亭。位于城北三汊河渡口西岸。王琦引《海錄碎事》云:“謝公亭,在宣州,太守謝玄暉置。范云為零陵內(nèi)史,謝送別于此,故有新亭送別詩。”《名勝志》載:“謝公亭,在江南寧國府宣城縣北郭外,齊太守謝朓送別處。”后人為紀(jì)念謝朓在此建亭,曰“謝公亭”。李白在此作有《謝公亭》詩:“謝公離別處,風(fēng)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鳴秋。今古一相接,長歌懷舊游。”此亭廢于清初。二為崔八丈亭。位于城北宛溪與敬亭山之間,始建年代和名由不詳。李白游敬亭山常過此亭,寫有《過崔八丈亭》詩:“高閣橫秀氣,清幽并在君。檐飛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此亭毀于何時待考。三為西候亭。位于城西五里,唐天寶十四年(755)宣州剌史趙悅營建,以舍使客。李白來宣曾寓此,作有《趙公西候亭頌》:“眈眈高亭,趙公所營。如鰲背突,兀于太清。
如鵬翼開,張而欲行。趙公之宇,千載有睹。”此亭廢于何時不詳。
除此以外,天寶十三年(754)秋,李白受汪倫之邀第一次到?jīng)芸h游桃花潭,天寶十四年(755)春,李白第二次來涇縣。兩次漫游涇川佳境,沿三門,經(jīng)澀灘,過羅敷潭等地,泛舟沿涇水而下,飽覽蘭山、水西山、琴溪等山川風(fēng)光及古跡勝地。寫下了《下涇縣陵陽溪至澀灘》《下陵陽沿高溪三門六刺灘》《泛涇溪》《春游羅敷潭》《觀魚潭》《石壁山》等吟詠涇川山水的詩篇。后人為寄托懷念,在李白游蹤處,先后興建閣、樓、亭等,成為名勝佳地。
(作者系《宣城歷史文化研究》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