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2日,湖南省漢壽縣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了楊篩劍組織、領導傳銷活動案。同案受審的還有譚永軍、文瓊、劉桂龍等另外14名被告人
作者:法治周末特約撰稿 朱遠祥 法治周末記者 劉希平
最后更新:2016-09-27 23:11:50來源:法治周末
開庭當日,一名投資者拿出一本雜志,封面人物是涉嫌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的楊篩劍(曾用名楊劍)。 朱遠祥 攝
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的湖南農民,以高額回報吸引會員“投資炒外匯”,數千名會員參與其中。隨著司法機關的介入,一個涉案金額達兩億多元人民幣的“創富神話”戛然而止
法治周末特約撰稿 朱遠祥
法治周末記者 劉希平
發自湖南常德
花錢臨時雇傭一名國外男子,作為跨國公司“董事”,向其頒發“亞洲區總裁”牌照;在各地出席金融博覽會期間,邀請知名主持人、娛樂明星為自己公司“站臺”……
如果不是案發,楊篩劍或許還在延續著他的“創富神話”。在一年多時間里,這位普通的只有初中文化的湖南農民組建了一個看似“高大上”的“跨國公司”,并以高額回報吸引會員“投資炒外匯”,數千名會員參與其中。
但隨著湖南司法機關的介入,一個涉案金額折合人民幣達兩億多元的“創富神話”戛然而止。褪掉了頭上“光環”的楊篩劍,站在被告人席上已經沒有了昔日的神氣。
2016年9月12日,湖南省漢壽縣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了楊篩劍組織、領導傳銷活動案。同案受審的還有譚永軍、文瓊、劉桂龍等另外14名被告人。
法治周末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此案涉案金額達3400多萬美元,涉及3700多個會員賬號,60多家分公司。一年多來,楊篩劍創造了“代客理財”的奇跡。當泡沫破裂后,呈現在大眾眼前的卻是一個涉嫌犯罪的龐大網絡。
從農民到“亞洲區總裁”
從一個在外地打工的普通農民,“華麗”轉身成為一名“跨國公司”的“亞洲區總裁”,楊篩劍只用了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
現年30歲的楊篩劍出生于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的一個農村家庭,初中畢業后,他開始外出闖蕩。在廣東務工期間,楊篩劍當過保安,做過推銷員。為了增長知識,他曾刷信用卡湊足6萬多元學費,花4個月時間到培訓機構學習財經知識。
2014年3月,楊篩劍參加了一個傳銷組織,在北京創下3個月200多萬元的業績。此后他決定單干,精明的他以旁人難以想象的手段,用13個月的時間營造遍布多省的網絡,儼然成為中國民間“外匯投資”第一人。
據記者了解,楊篩劍的“創富”布局立足于“炒外匯”,可我國的外匯交易有嚴格的準入審批制度。于是,楊篩劍想到了一條“捷徑”。他通過香港的朋友,在英國購買了一家1998年注冊的空殼公司,然后將公司更名為“英國莫頓馬修斯聯合集團”。這家公司只有一個員工——楊篩劍請了一個老外接電話,每年發2000英鎊工資。
后來,楊篩劍無論發展分公司,還是與投資者簽訂代客理財合同,都主要以這家英國公司的名義,他還在香港花300港幣刻了公司的印章。
為了提高其自身的“身份地位”,楊篩劍在參加金融博覽會期間,臨時通過經紀公司花錢請來了一名英國男子“保羅”,作為英國莫頓馬修斯聯合集團的董事亮相,并向楊篩劍授予了“亞洲區總裁”牌照,而“保羅”的每次“出場費”為5萬元左右。
此后,楊篩劍在香港注冊“莫頓馬修斯”公司,每月花2000港幣請一個人接電話。為了體現其公司的“跨國架構”,他還請人在澳大利亞、新西蘭注冊了3個“莫頓”公司。而他自己則成立了廣東莫頓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親任董事長。
經過一系列公司化運作,楊篩劍精心打造的“莫頓外匯”,似乎成為一個國際化的高端交易“平臺”。事實上,這些“平臺”都是不具備外匯交易資質的空殼公司。
娛樂明星“站臺”
搭建好高端交易“平臺”后,楊篩劍開始了對其個人和公司進行“宣傳包裝”。而參加大城市舉辦的金融博覽活動,被楊篩劍視為最有效的宣傳途徑。
從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楊篩劍先后5次組織團隊參加了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的投資理財金融博覽會。
出席金融博覽會期間,楊篩劍常通過經紀公司,邀請知名主持人、娛樂明星為自己“站臺”,許多名流也應邀出席。
2015年4月,第五屆中國國際投資理財博覽會在北京舉行。作為獨家贊助商,楊篩劍的“英國莫頓馬修斯聯合集團”成為最耀眼的企業。在這屆博覽會上,“莫頓”被評為副主席單位,楊篩劍本人獲評“中國投資理財行業十大杰出人物”。他頻頻在主席臺上與領導握手,一起剪彩,風光滿面。
這些場面,打動了許多前來考察的各地投資者,他們紛紛掏錢,成為“莫頓外匯”的會員。
在這些博覽會上,楊篩劍高調接受媒體采訪。2015年3月,他成為《金融家》雜志的封面人物,配以標題“莫頓強勢來襲,勇創外匯交易風向標”。“上封面我出了6萬元,買了2000本雜志花了3萬元。”楊篩劍后來交代。
不過,庭審中檢方出示的材料稱,吉林《金融家》雜志的刊號,當年未出版那一期雜志。據楊篩劍交代,他舉辦各類宣傳活動,包括參加金融博覽會、邀請娛樂明星,共計花費約500萬元人民幣。
在強勁的宣傳攻勢下,“莫頓外匯”讓許多投資者失去了理性判斷。
“高額回報”的誘惑
高端平臺、高調宣傳、高額回報,成為楊篩劍推廣“莫頓外匯”的主要手段。從會員那里收上來的“投資”,他實際上并沒有進行任何外匯交易。在庭審時,楊篩劍稱,這一“秘密”只有他和一名“會員管理系統”創建者知道,他沒有告訴包括女朋友在內的所有公司高層。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楊篩劍在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中國香港注冊“莫頓馬修斯”公司,自封“亞洲區總裁”,并以廣東莫頓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為大本營,在湖南、湖北、浙江等地發展了60多家分公司。
“經過認真考察,我們都覺得這是一個可靠的理財項目。”從事學校管理工作的武漢人邱某是個性格謹慎的人,可他投到“莫頓外匯”的1.5萬美元,最終還是打了水漂;75歲的南京退休干部趙某從銀行貸款,先后投入“莫頓外匯”21萬美元,如今每月需還銀行利息5萬多元,這個月因此事還與結婚50年的丈夫離了婚;參加工作不久的張家界人羊某,為了“投資”透支了自己的信用卡十多萬元,如今每月為還款發愁……
據調查,至案發時止,楊篩劍等人以“莫頓”公司的名義,收取會員交款共計3422.1萬美元,支付返獎2440.9萬美元;本案注冊會員3717個,其中已激活會員3652個。由于出現許多一人注冊多賬號的情況,檢方未提供具體的會員人數。
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投資者被“莫頓外匯”吸引,首先是高額的回報。“莫頓”公司會與他們簽訂一款叫“月月通”的理財合同。根據合同,“莫頓公司”幫助投資者進行外匯投資,投資金額分為2000美元至10萬美元,每月的回報根據投資金額的不同,達到10%至15%。投資后會員的“分紅”,8天兌現一次,本金一年后可取回。
除了分紅這一“靜態獎”外,介紹他人投資的,可獲得績效獎、互助獎、管理獎等“動態獎”。注冊會員根據繳納金額的不同,分為會員、經銷商、藍寶、綠寶、鉆石和藍鉆六個級別。推薦他人的“動態獎”可領“五層”,分別為“投資”額5%、3%、2%和1%。
受訪的多數會員表示,高額的“靜態獎”是他們投資“莫頓外匯”的主要目的。不過,對于一些位于上層的會員來說,“動態獎”或許更加誘人。
罪名的爭議
庭審中,公訴人認為,此案符合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的構成要件,“莫頓外匯”只是楊篩劍等人的“道具”,“真正目的在于詐騙他人繳納會費,加入傳銷組織。”
被告人周吉朋則認為,該案“更像是合同詐騙”。“如果知道他是違法的,我肯定不會投錢,也不會介紹朋友去做這事。”周吉朋稱。
多名辯護律師認為,此案的定性是爭議焦點。該案眾多“投資人”的委托人張培軍律師認為,本案中,傳銷是手段,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是目的,“手段是為目的服務的”。張培軍介紹,根據法律規定,如果是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繳獲的財物予以沒收;如果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繳獲的財物按比例返還給受害人。
如何區分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法律界人士認為,這兩個罪名從刑法概念、犯罪本質、行為方式上均有區別。
據法律界人士介紹,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以合法經營為掩護,以高回報率為誘餌,通過“點對點”方式吸收存款,并且資金主要用于維持資金信貸活動或業務經營等行為;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是指以推銷商品或提供服務等經營活動為名,要求參加者以繳納費用或者購買商品、服務等方式獲得加入資格,并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直接或者間接以發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或者返利依據,引誘、脅迫參加者繼續發展他人參加,騙取財物,擾亂經濟社會秩序。
庭審中,大部分被告人表示認罪悔罪。多名律師則做無罪辯護,認為此案不應定性為傳銷。合議庭沒有當庭宣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