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體應關系
體應是董氏奇穴在治療方面最有針對性的發明與應用,掌握此一原則,不僅可以將董氏奇穴應用得更深入更有效,用于十四經穴方面,也能加強及突出其效果。體應之要點即:以皮治皮;以肉治肉;以筋治筋;以骨治骨;以脈治脈。
⑴以皮治皮(以皮治肺)
肺主皮膚,治皮膚病在進針時宜淺刺,刺破皮膚就可以達到相應的效,刺皮治皮。沿皮下刺水金水通,治療咳喘等肺病甚效,就是以皮治肺的具體應用。制污穴刺血治療皮膚瘡口不合,一是以肺治皮膚,另外靠近井穴少商能退燒抗感染,是以皮治皮和以皮治肺的雙重應用。
⑵以肉治肉(以肉治脾)
如足駟馬及肩中皆是肌肉較為豐富的部位,最常用來治肌肉方面的病變,尤其是肌肉萎縮,療效甚好。駟馬、肩中等穴治療皮膚病效果也很好。
⑶以筋治筋(以筋治肝)
貼筋進針可治筋病,例如尺澤在大筋旁,可治全身的筋病,對運動病變效果很好。正筋、正宗(阿基利斯腱)是一大筋,針刺入正筋、正宗可治療頸筋強硬,小腿筋緊等多種筋病。
⑷以脈治脈(以脈治心)
緊貼脈管的穴位可治脈病,例如針地宗穴,因靠近血管,調整血液循環,治心臟病及血管硬化效果很好。肺經的太淵穴在脈旁為脈會,治療脈管病效果很好。
⑸以骨治骨(以骨治腎)
腎主骨,因此治骨病時扎針盡量貼骨或抵骨,療效較佳。治骨刺常用削骨針,即四花中及其下三寸的倒馬針,兩針緊貼骨頭才有作用。本組穴位治療膝蓋骨刺,肥大性、退化性關節炎療效很好。九里穴(風市) 深至貼骨或抵骨,治療各種風病、疼痛以及半身不遂,療效好。
六、臟腑別通
這是楊維杰老師在董氏奇穴理論上的發現,對了解董氏奇穴的內涵有巨大的貢獻,也是董氏奇穴應用最突出、最廣泛及最精華的部分。五臟別通首先見于李梴「醫學入門」,唐宗海之「醫經精義」有較細的發揮。但他們都并未深入了解其源流,五臟別通由六經之開合樞變化發展而來(開合樞則又系由易經演變而來)。靈樞根結篇說:「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少陽為樞」,又說:「太陰為開,厥陰為合,少陰為樞」,以三陰三陽同氣相求,作手足相配之表如下:
這樣就構成:
肺與膀胱通,脾與小腸通,心與膽通,腎與三焦通,肝與大腸通,胃與包絡通。
從此一原理來探源董氏奇穴之原理及應用,許多疑惑自是不言而解,以此原理發揮應用更能揮灑自如:
例如:
1.重子、重仙在肺經上,但可治膀胱經之背痛,及肩胛部疼痛。
2.還巢穴在三焦經上,因三焦經與腎相通,故透過治理三焦,疏肝補腎能治婦科病、不孕癥等。
3.火包穴在胃經第二腳趾上透過胃與心包通,治心痛甚效。通關、通山在胃經上治心臟病亦甚效。
4.木穴在大腸經上,但能治肝經之疝氣痛,其它大、中、小浮間皆在大腸經上,都能治疝痛。
5.五十肩病痛多在肩背小腸經處,針腎關(在脾經上)特效。
十四經穴應用臟腑別通之原理取穴,療效亦非常好,例如:
以曲池治頭暈,就是透過大腸與肝通的運用。
腕骨在小腸經,能清脾濕、治黃疸,自古為治黃要穴。
中渚在三焦經上,治腎虧腰痛甚效。
足三里為胃經穴,但治心臟病甚效。
內關為心包絡穴位,但治膝痛甚效,此因通過膝部最主要之經絡為胃經。
此種方法應用極靈活,例證甚多,療效極好,在此不再多舉。
小結
七、董針優勢特點
(1)董針取穴主要在四肢部,足可以治療全身諸病,胸背部和腰背部僅以點刺放血為用,不直接用毫針針刺,具有取用方便而無風險的針刺療法。
(2)董針以十二個具體部位定穴,不以傳統針灸經絡方法取穴,易學、易記、宜掌握。
(3)董針多為“倒馬組穴”,重要穴位均是以此方法來定穴,只要疾病診斷正確,取穴得當,手法精準,則功效就強大,奏效迅速,多能立除沉疴,具有標本兼治作用迅速之優勢特點。
(4)董針不強調各種繁瑣的補瀉手法,臨床注重動氣、倒馬、牽引、刺血四種針法靈活運用,這些針法易學易用,具有操作簡單、療效確實的優勢,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實用針灸體系。
(5)董針一般不采用強刺激手法,僅以正刺、斜刺、皮下刺即可,能有效減輕患者痛苦,減少了患者對針刺畏懼和暈針的發生。
(6)董針治療疾病極為廣泛,不但對常見病、多發病有良效,而且對疑難雜癥、頑癥痼疾也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無論痛癥還是臟腑病均具有作用廣泛的特點。
總之,董針具有易學易用、取穴少,見效快,療效高,安全低風險,治療范圍廣等優勢特點,受到廣大針灸愛好者的喜愛,值得大力推廣和臨床使用。其理論和很多重要穴位也被其它很多所謂的“祖傳針法、自創針法”所借鑒使用,學習者要擦亮眼睛,謹防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