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盆村,位于河北保定市唐縣羊角鄉,241省道從村內經過。村子地處山區,盛產柿子及紅棗,然而最有名的還是當地的民居。
村莊建造在山腳坡地,地形起伏變化較大,建筑朝向順應山勢,很自然形成了高低錯落的建筑風貌。院落組合也富于變化,有些民居并無宅院;有些民居依靠填挖方填方,修建擋土墻取得平整的場地,作為院落。村莊內還有一些明、清時期的民居建筑。早期的房子用石材砌筑的比較多,后來改用石材做基礎和下部墻體,上部墻體采用青磚砌筑。新一點的房子,除了基礎還用石材,基本全用青磚砌筑而成。各時期的民居混雜其間,建筑風格不同,墻體屋面有差,別有一番韻味。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起,一些美術院校和美術培訓機構將這里作為美術教學實習基地,每年都有很多人來到這里寫生,有小朋友,有大學生,也有中老年美術愛好者。村里的小橋也采用石材砌成,和周圍環境很和諧,并沒有混凝土橋生硬冷冰冰的感覺。村內早期民居多為二層建筑:一層住人,也堆放農具;二層用于晾曬存放柿子或玉米。當地村民稱之為“窯棚”。單層房子,采用菱角檐(流行于邯鄲、保定一帶),出檐很短,兩側山墻頂部也有戧檐。白灰勾縫的石墻和磚墻,說明這個房子至少四十年以上了。瓦的做法最有特色。傳統北方的做法是瓦為兩層,一層為仰瓦,凹面朝上;一層為覆瓦(覆瓦有筒瓦和板瓦兩種),凹面朝下?;ㄅ璐宓奈蓓敚际遣捎萌垦鐾叩男问?,也能有效隔絕雨水?;ㄅ璐宓耐哌B瓦當也省略了,或許為的是節約成本,但這樣也別具特色。硬山坡屋頂并不是直線型的,而是略有曲線造型,明顯是受了傳統木結構屋頂“舉折”的影響。這樣的屋頂不呆板,顯得柔美輕快。外墻除門窗部分之外,稍微內凹,抹以白灰漿,這是北方老房子傳統的做法。白墻和青磚青瓦、各色石材形成很大的反差和對比,也許是傳統審美有意為之吧。以現在的眼光看來,也覺得很和諧。磚拱券,在北方傳統的大門造型中經常遇到。在混凝土技術徹底應用之前,這是磚石結構最佳的使用方式。大門也有采用木結構作為過梁的。頂部的“家國換新貌”,有很強的時代感,見證著這個院子的歷史。柳條或者荊條編織的簍子,是花盆村老一輩常用的,可以背各種農作物,也可以背草。小編小時候在農村用的是筐,不是背簍。木制的手推車,是最常用的運輸用具。手推車也可以作為驢車之用,只要加上鞍子等等就能套車。木制的車怕雨,所以一般放在屋檐之下。手推車的轱轆,一般是左右倆輪子,輪胎是內外兩層。遇到玻璃,蒺藜,釘子,經常扎破,需要補胎。小編小時候在老家也學會了補自行車輪胎。碾子是老式的磨面工具,可以是人來推,也可以是驢拉。隨著電動工具的普及,90后估計沒啥印象了。玉米是北方常見的農作物。一般當年并不直接磨成面,都是把皮剝了,掛樹上,或者堆在房頂的四周。金黃的玉米,桔紅的柿子,深紅的棗,帶來一點紅紅火火的景象。老房子好多都年久失修,有的任其坍塌,有的坡屋頂改成混凝土平屋頂,兩側的人字山墻還沒拆除……新房子大多直接去村外平整的地方去蓋,村子現有的老房子越發人氣不旺。地方村落的形成,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建筑風格受當時流行風格的影響,建筑材料則受經濟條件和當地材料的限制。漫長的歲月,逐漸形成了千姿百態的風貌,沒有刻意設計的房屋,反倒呈現出最為自然,最為和諧的形態。相比之下,現代的各種大師設計的“奇葩”現代建筑,等百年之后,也會是經典么??在當今經濟急劇發展,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想要保持舊有的田園詩般的風貌,實在是有些難辦。比如,現在如果蓋房,大多直接用混凝土框架,或者至少是全部磚墻(有混凝土構造柱),外加混凝土屋頂。如果再用石材墻體和木結構抬梁屋頂,反倒不經濟。新一代的匠師,慢慢也失去了使用石材砌筑的技能。另外,開山取石,也有環保的壓力。畫家和建筑師的眼光,著眼于美學和歷史;當地老百姓的眼光,是蓋房得經濟,住的得舒服。換言之,畫家和建筑師,追求的是美觀和詩意,因為反正自己不在那里住;而老百姓追求的是適用和堅固,美倒在其次。如何協調?如何保持歷史風貌,也能提高當地居民的居住條件,提高人均收入?這個課題太大,需要政府和規劃部門的詳細規劃和支持。否則,老房子會慢慢凋零,畫家和建筑師心中的詩意和眼中的美觀,只能存在于一個個畫家的畫里,一個個文人的游記里了。和絕大多數北方農村一樣,老人越來越多,年輕人都外出就學、打工。留守老人的不易,又有誰能體會?即便兒女可以把老人接走,好多老人還是故土難離,城市里缺少必要的社交圈,老人們也住不習慣。圖片中的老人,頭發斑白,手持一個叉子,走在青石漫地的路上,獨自回家,給人深深的凄苦感覺。然而,如果你仔細觀察,就發現圖片中其實是兩個大門口,正面的門已經用石塊砌了,說明老人的鄰居已經沒人了……想到這一層,孤獨感又深一層。留守老人的養老問題也是值得深思的。這不只是養老金的問題(屬于國家的頂層設計問題),更重要的是誰來陪伴老人?誰來了解老人的訴求?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