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芥子
來源::積木育兒(ID:jingguanyuer)
比如,昨天晚上十點(diǎn),發(fā)現(xiàn)3歲半的閨女突然從臥室跑出來了。
我以為她早就睡熟了。
她光著腳丫子站地上,帶著哭腔說:媽媽,我怕。
我老公在邊上打趣說:又找借口要媽媽陪你睡了吧。
我倒不這么認(rèn)為。趕緊放下手機(jī),將她攬進(jìn)懷里,對她說:
“你覺得害怕呀,謝謝你信任媽媽,告訴媽媽你害怕。媽媽陪你。”
她于是很放松地縮在我懷里,閉上眼睛。
幾分鐘后,就睡沉了。
我不知道她當(dāng)時具體是在怕什么。也許是怕黑。也許是做了一個噩夢突然嚇醒了。
大人很容易對自己猜不透的、看上去微不足道的情緒滿不在乎、不屑一顧。
可事實上,孩子所有的害怕背后,一定都藏著更深層的信息。
例如害怕被拋棄、感覺到不安等。
表面看起來,他們的情緒來的有些平白無故,那不過是因為他們語言表達(dá)能力還很局限,無法表達(dá)自己的深層感受罷了。
重要的是,只有是有情緒產(chǎn)生,那這個情緒就是正當(dāng)?shù)模蛻?yīng)該得到父母的承認(rèn)和重視。
如此,孩子的感受才會得到確認(rèn),內(nèi)心的焦慮和驚恐才可能被涵容,并得到真正的緩解。
記得我家老大小時候也有類似情形。
有一回,他跟鄰居家的狗一起跑著玩,不小心被狗頂翻了。摔得有些疼,因此受了驚嚇。
那之后,好長時間他都不敢靠近鄰居家的狗了。甚至從鄰居家門口路過都能讓他變得緊張。
最開始,我都試圖費(fèi)勁地跟他解釋:“鄰居家的狗狗其實很喜歡你。他一直很溫順的,不會傷害你的。”
再或者跟他保證:“那只狗狗已經(jīng)被關(guān)在家里了,出不來的,沒事啊。”
可是都沒用。
后來,我放棄了解釋,因為我意識到,所有的解釋都是對孩子感受的一種否認(rèn)罷了。
我改口對他說:“你害怕狗狗,媽媽知道了,來,媽媽牽著你走。”
邊走邊把我所知道的狗狗的不同品種、生活習(xí)性等常識分享給他聽。
我試著讓他知道,他對狗狗的警惕性是合理的,有些狗狗的確危險且兇猛,需要我們避開。
但是也有很多時候,狗狗非常友善,也很忠誠,是人類的好朋友。
就這樣持續(xù)了一段時間后,他的恐懼情緒終于慢慢開始緩解。
現(xiàn)在,他跟鄰居家的狗狗還是好朋友。
我相信,很多孩子發(fā)展過程中,都會遭遇大大小小的害怕跟焦慮。
當(dāng)一個小孩充滿焦慮和擔(dān)憂地站到你面前,說:“媽媽,我怕”。
最好的辦法是什么呢?接納,傾聽,并且真誠地告訴孩子:我在。
心理學(xué)作家李雪講過這么一個故事:
有個女孩特別害怕貓。有一天,女孩媽媽帶著孩子到李雪的工作室做客。
工作室里養(yǎng)著很多只貓。于是打從一進(jìn)門,媽媽就像一只母雞一般,全程小心翼翼地把女兒護(hù)在自己的身后。
后來因為有事,媽媽短暫離開了女孩。只剩下女孩、李雪,以及那些四處散落的貓。
發(fā)現(xiàn)沒有人保護(hù)自己了,女孩對李雪說:“阿姨,我怕貓。”言下之意,你為什么不到我身邊來,保護(hù)我?
可李雪沒有任何動作,只是淡淡地問,你想去找媽媽嗎?她在樓上。女孩撇撇嘴。
她既沒有去找媽媽,也沒有往李雪身邊湊。相反,過了那么一會兒,她跑到了距離貓咪很近的地方,放松地玩了起來。
為什么媽媽不在的時候,女孩反倒能夠跟貓咪和諧相處呢?
因為女孩的媽媽親手制造了太多無用的焦慮。
那些焦慮導(dǎo)致了孩子變得逃避、自我弱化,不再嘗試新事物。
而當(dāng)媽媽離開,沒有人再把自己的擔(dān)心一股腦兒倒在孩子身上,孩子反倒放松下來,整個的活動變得自主且自由。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我們在觀察中也發(fā)現(xiàn),很多焦慮、膽怯的孩子,都出自過分保護(hù)的家庭,或者有一個特別神經(jīng)兮兮的家長。
他們可能隨時都在對孩子說:“小心點(diǎn)!”
隨時關(guān)切地問孩子:“你還好嗎?真的沒事嗎?”
看到父母提心吊膽地過日子,孩子便也學(xué)會了:這個世界很危險,我需要時刻高度戒備。
這樣的孩子,很容易變得習(xí)慣性逃避,不敢嘗試,更不敢獨(dú)立和長大。
為了避免這種過分謹(jǐn)慎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帶來的不良后果,更好的建議是什么?
不要再隨時對孩子說“小心點(diǎn)”,而是多去問:“你覺得安全嗎?”
這個問句,會促使孩子調(diào)動自己的思維跟判斷,以及培養(yǎng)和強(qiáng)化自己體內(nèi)本能的警覺。
這種孩子,不僅反應(yīng)會更敏捷,更懂得保護(hù)自己,也會對自己的能力更加自信。
以下面這個真實的故事為例。故事來自我學(xué)心理學(xué)的一位朋友。
有陣子,她兒子很想玩輪滑。
每回去家門口的廣場玩兒,看到其他小朋友穿著輪滑鞋快速穿梭,小男孩都艷羨不已。
可真給他買了輪滑鞋,他卻又遲遲不敢穿上腳。
面對這種想要嘗試又害怕嘗試的情況,一般常見的回應(yīng)是什么?
① 那咱們就回家吧,不玩了算了。
② 你去試一試,如果你嘗試了我等下就給你買糖吃!
③ 你看別人都敢。你放心好了,什么事都不會有的。
④ 你真沒用,你看人家小寶寶都不怕!慫貨!
上頭這些例句其實都不是好的回應(yīng)。
前兩個屬于逃避行為(1是直接讓孩子放棄;2是企圖用好吃的轉(zhuǎn)移孩子的感受);后面兩個則是向孩子施加壓力,甚至予以羞辱。
我朋友當(dāng)時則是這么對猶豫中的兒子說的:
“沒關(guān)系的,你可以休息一下,休息好了你再試試。如果需要,我就在你旁邊,我會扶著你。一開始的確會很難。”
這段話有幾個重要信息?
第一,它肯定了孩子內(nèi)心的感受,接納他的害怕跟畏難情緒,這等同于在幫孩子卸載壓力。
第二,帶孩子直面目標(biāo),并且承諾會與孩子并肩作戰(zhàn),避免了逃避。
第三,告訴孩子,克服害怕跟焦慮的路上不著急,我們可以時不時停下來修整。
聽到媽媽的話,孩子自己主動穿上了輪滑鞋,站到了一片草坪上,雙手緊緊抓住媽媽的手。
故事是這樣的:朋友扮演一個巫婆,在兒子身上施魔法。
被施了魔法的孩子是不能動彈的——這個情景設(shè)定很微妙,正好符合孩子的處境。
因為一個被恐懼束縛住了手腳的孩子,其實就像是一個被施了魔法無法動彈的孩子。
然后,朋友開始講故事:
“從前有一個小男孩,他進(jìn)入了一個魔法屋,屋子里面有各種好吃的。 可惜!這些好吃的都有陷阱,一旦吃了他們,就不能動彈了…… 幸運(yùn)的是,一只善良勇敢的小兔子救了小男孩。 小男孩自由了,他的力量一點(diǎn)點(diǎn)回到了他的身體里,他站了起來,向前走……”
就這樣,一向肢體協(xié)調(diào)能力比較弱的小男孩,抓著媽媽的手,一步步在草坪上挪開了步子。
過了一會兒,朋友站到孩子前面幾步遠(yuǎn)的位置,伸開雙臂,鼓勵孩子獨(dú)自走向自己,然后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
小半天的時間過去了,那個充滿恐懼的小男孩,終于能夠自己勇敢地、穩(wěn)穩(wěn)地站起來,向前走,然后大膽地滑起來了。
這個小例子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呢?
很多時候,孩子都會面臨想要嘗試卻又害怕嘗試的情況。
怎樣才能既不縱容逃避、又不至于強(qiáng)逼孩子造成傷害呢?
不是一味要求孩子克服困難,或者單純鼓勵孩子“你可以”,更不是干脆帶孩子放棄和回避。
孩子更希望聽到的其實是,“你害怕,沒關(guān)系,我來幫助你”。
他們可能怕黑,怕床底下的怪獸,怕墻壁上的光點(diǎn),怕自己的影子,或者怕一樣玩具,一個新游戲。
如果我們嘲笑孩子,只會讓孩子的害怕和焦慮雪上加霜。
只有接納孩子的害怕,允許害怕的存在,傾聽孩子的害怕,甚至去跟孩子談?wù)撍暮ε拢趴赡茏尯⒆诱嬲龑W(xué)會管理自己的害怕。
請告訴孩子:
不管你有多少的恐懼、擔(dān)憂,不管你有多想哭、想喊叫、想撤退,做所有這些在我面前都是安全的。
你哭過、軟弱過、害怕過之后,我依然就守在你身邊。
我不會跟你說,“別這么膽小!”
我只想在你真的克服恐懼后,肯定地贊嘆:哇,你這一小步,也太勇敢了!
終有一天,孩子會明白,勇敢的意思,不是不害怕,而是雖然害怕了,但我們還是有所行動,愿意改變。
勇氣不是天生就有的,它可以通過練習(xí)不斷培養(yǎng)。每個孩子都能做得到。
*作者:白芥子,本文來源于微信公眾號:積木育兒(ID:jingguanyuer),觀察、觀點(diǎn)、關(guān)愛,盡在“積木育兒”!關(guān)注最困惑的育兒難題,傳遞系統(tǒng)科學(xué)的育兒知識,為您貼心打造育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