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李光福
【作者簡介】李光福,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人。自幼深居大山,過著衣衫襤褸,食不果腹的日子,雖說清貧,卻也快樂。憑體力吃飯,靠勞力掙錢。喜歡涂鴉文字,然后孤芳自賞,純屬閑情逸致。作品散見于媒體和網絡平臺,著有散文集《忠誠的堅守》。
(寺廟正面)
————————————————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
一夜秋雨過后的早晨,拉薩的天空依舊散布著白云。濕漉漉地街道兩旁盡顯蔥綠,濕潤的空氣帶著絲絲寒意。我們驅車奔馳在前往扎基寺的路上。
西藏的寺廟眾多,而色拉寺、甘丹寺和哲蚌寺號稱為拉薩的三大寺。扎基寺位于拉薩北郊的扎基路上,因其小,所以不為眾人皆知,當然也包括我。在一次閑聊中,才聽說扎基寺是西藏唯一的財神廟,朝圣的信徒絡繹不絕,香火十分鼎盛,甚至不少商人,不顧勞苦奔波,專程前來拜佛求財,據說還特別靈驗。供奉在這座寺廟里的財神爺,傳說她本是乾隆的皇宮妃子,因蒙冤而死,色拉寺的高僧到五臺山求佛期間相遇,便隨同來到拉薩,為其修廟于扎基路,取藏名為“扎基拉姆”。也有傳說隨文成公主一同進藏。
聽導游講,“扎巴”在藏語中是僧侶的意思,而“基”是數字“4”藏語的音譯,各取一字為扎基寺,意思是4個僧侶的寺廟。扎基寺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屬于拉薩三大寺廟之一色拉寺的分寺,最初由色拉寺委派4位僧侶輪值管理,由此而得名,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
站在扎基寺的門前,可看見黃色的院墻,深紅色的屋檐,由法輪和鹿組成的金頂。門口的商人販賣著朝圣用品,有艾草、松葉、桑枝、白酒、哈達、藏香、酥油等等。在西藏的寺廟中,一般朝覲不用酒,據說,供奉在扎基寺里的“財神爺”特別嗜酒,所以都會提著一瓶白酒走進寺廟。按當地習俗,周一拜財神,周三保平安,周五求健康。那一天,正是星期一。
(寺廟屋頂)
我們在大門的右側桑爐前,焚燒了艾草和桑枝,升騰起白色的桑煙。然后走進大門。正對大門的是一座黃色外墻的兩層樓房,樓頂金碧輝煌,絡繹不絕的信徒進進出出。一個不大的院落中央擺放著一個長方形的焚香爐,爐中煙霧飄散。剛踏入大門,悠揚的鈴聲疊加著誦經聲,還有擊鼓聲不絕于耳。大門的兩側各有一間廊房,里面是個巨大的轉經筒。我隨著人群一起撥動著轉經筒,每轉一圈便會發出一次叮當的響聲,我發現是由轉經筒的上方擊打鈴鐺所致。走出廊房,便來到焚香爐前,點燃手中的藏香放入爐內,再繞過香爐,徑直走進了主殿。
主殿內的酥油燈光搖曳,誦經聲和鼓聲交織在一起,為寺廟增添了幾份神圣與莊重。四周是被玻璃阻隔的佛龕,中間被幾排桌子圍了起來,幾名僧侶正襟危坐,口中念著佛經。一位僧人手持鼓槌,有節奏地擊打著身旁的一面大鼓。信徒排起了幾米長的隊,一直蜿蜒到門口。在供有扎基拉姆的佛像前,一位僧人一一接過信徒手中的酒瓶倒入一口酒缸中。然后來到佛像前,獻上哈達,許下心愿。在扎基拉姆的佛像旁邊,有一僧人盤腿而坐,手捻佛珠。走到他的面前,只要虔誠地躬身低頭,他會獻上一條寓意著財運的黃色哈達,然后在他的佛卷上,用藏語寫上佩戴哈達人的名字。我們頂禮膜拜了主殿內的每一尊佛,然后再從另一個大門走出了小樓。
走出扎基寺,我跳入凡塵,心中被震撼的是虔誠的信徒的精神力量。
(主殿前院子)
《作家薈》微信號stzx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