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都說旅行是從一個你呆膩了的地方,奔向一個別人呆膩了的地方,而我們還是義無反顧的選擇了從一成不變的環境中跳脫,勇敢地投入到了無限的未知。一場只有大方向,沒有時間規劃,沒有攻略的自由行開始了。
選擇劍門關是因為生為四川人早就耳聞他的雄、險、幽、秀、奇,而 “天下雄關” 、“天下第一關”、“蜀之門戶”之美譽更是家喻戶曉,所以一定要去體驗一把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感覺。
進得南門,一座牌坊聳立眼前,坊眼上刻著“劍閣”二字。據考證,劍閣這個名稱的由來,是與劍門關和古棧道分不開的。
沿路一組以蜀漢事件為內容的花崗石浮雕和蜀漢人物雕塑。搖一搖孔明的羽扇,牽一牽劉備的戰馬,摸一摸姜維的長刀……心里萬馬奔騰而過,此處卻是細雨悠然。
從姜維守關塑像旁可以到金牛峽棧道。相傳金牛峽是五丁開通金牛道后,金牛行經此地,受驚狂奔入此峽隱沒,故名金牛峽。 進金牛峽棧道要過金牛橋。 為了讓金牛出入方便,便在此處架木棧以通關外,后人為防洪水沖毀,便改成了現在的石橋。
金牛峽棧道依山傍勢、凌空架木,想到金牛峽棧道沒有天梯峽棧道的陡和險,我們只是匆匆的拍照留下到此一游的痕跡,直奔關樓。
“蜀北之屏障,兩川之咽喉”, 劍門關樓位于關隘之間,關隘是數百里大劍山受龍門山斷裂帶活動的強烈影響而造成,山體形成一個隘口,兩壁對峙如門,故稱“劍門”。 現在的關樓是仿照明代關樓重新修建的,全木結構,氣勢恢宏,一邊緊切絕壁,另一邊是僅容劍溪通過的深壑。
2300多年的劍門關,歷經滄桑,見證歷史演變,造就了無數的英雄,也令無數的英雄為之折腰。樓內,一組浮雕,講述發生在這里的經典戰事。司馬錯敗蜀王入關、姜維守關震三國、三忠烈魂斷劍門……一組李白《蜀道難》、杜甫《劍門》等大咖的詩詞牌。
站在關樓上,獵獵風聲穿過兩壁絕崖,那鼓蕩起的旗幟似在訴說當年姜維鎮守此關時的情景,真的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感覺。 站在關樓向外眺望,關前是只容兩人并行的石臺階,陡峭而漫長,從關樓的門洞直通關外。回望來路,關樓之內卻是平坦而開闊的山谷,溪水緩流、山色青翠,恍若世外桃源,與關前的雄奇險峻大不同。
沿陡峭的石階,出得關來,道旁一塊高約丈余的紅色礫石,上刻“劒門關”三個遒勁大字,關樓上雄關牌匾,蒼勁有力,山風清洌,大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之感。
天梯峽是梁山斷裂形成的一條深達百米的峽谷,天梯峽棧道呈“之”字狀迂回在山壁上,人行道、欄桿及立柱都是木質結構的,路很好走,但實在是太陡峭了,不緊不慢的微雨,還沒有讓棧道濕滑難行,行至谷底的清風橋,谷內濃蔭蔽日,小溪潺潺,小橋流水,幽靜異常,清風徐來,一掃身心疲憊,穿過清風橋,沿著“之”字形山路,迎合著空中滑索上滑行人的喊叫聲吼上一嗓子,也覺輕松不少。
在絕壁中部,有一塊巨大的石頭,矗立于懸崖峭壁邊,像一根剛出土的竹筍拔地沖天而起。礫巖堅硬無比,是由一粒粒細沙、一塊塊小石頭結合而成的,通體不長一草一木,但筍尖上遙遙屹立著一株蒼柏,終年蔥蘢,狀如冠冕,可嘆這頑強的生命力。
石筍峰和絕壁之間形成了一線天,只得一人過,天空飄著細雨,前面那位男子不舍得收傘,左突右進也過不了,只把我們笑彎了腰。
鳥道以險、陡、奇為特色,顧名思義只有鳥才能飛得過去。
鳥道傍絕壁依勢而建,蜿蜒向上,攀登鳥道,非常刺激!
刀砍斧劈的絕壁,沒有什么草木,礫石上鑿的陡梯,寬僅30厘米,鐵鏈是唯一保障。
戰勝了恐懼與疲憊,站在這千仞峭壁,望山下白墻黑瓦農家磚房在綠樹中顯現,你會覺得所有的煩惱都離你而去,放空自己,再矜持的人這時候也會振臂歡呼。
玻璃觀景臺可能是因為雨霧,看不清腳下是萬丈深淵,也可能因為鳥道在前面鋪墊,沒有想象的刺激。
行走在觀景臺上,一覽眾山小,如果風再大一點,也許會有飛起來的感覺。
梁山寺雖是三間普通的紅色瓦屋,平實無華,但門中高懸巨匾,書“梁山寺”三個金光大字,彰顯著它的不簡單,大門有一副對聯,是我目前見過最長的對聯,上聯:古寺聳云端,看:仙女橋橫、雷神峽吼、金光洞邃、石筍峰奇,風景縱清幽,脫不開貪嗔癡愛終是累。下聯:雄關排眼底,想:孟陽銘刻、伯約祠堂、鈴聲夜雨、紅樹珊瑚,興亡徒慷慨,說到那功名富貴總成空。上聯用一“看”字寫盡劍門景色,下聯用一“想”字述史感懷。
景區有多條線路可以選擇,比較復雜,我們隨興而至,肯定遺漏的景點比較多,但旅行的快樂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于它的過程,我們很享受這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