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州,從十全街東頭穿到十梓街再到干將路,沿望星橋南堍、北堍以及對岸的盛家帶、葉家弄,這是一段被改造了的最具粉墻黛瓦小橋流水人家、人家盡枕河的舊時風貌。兩岸垂柳依依,花木扶蘇,猶如鄰家女孩,沒有過分修飾的打扮,滿目滄桑的古河道、舊石條、座座古橋與兩岸民居渾然一體、相互輝映,自然、和諧,毫無違和之感。世代居住在此的百姓雖然已經不再河畔淘米洗菜汰衣裳,但是依然走那一座座或平或拱或寬或窄的古橋來來往往。壽星橋就是這河上有橋無數的一個典型一個代表。東邊連著望星橋北堍,西邊接著葉家弄,壽星橋的一般說法就是跨葉家弄河。其實壽星橋騎跨的那條河還有好幾個名字,官家的稱為是姑蘇古城第四直河,言簡意賅,直接明了;因為幾乎一半的途徑是傍著太過有名的平江路,貫通連接著,也叫平江河;因為宋代太尉一職實屬大官,既有附近的官太尉橋可以連橋帶路一起名之,河也順理成章,也叫官太尉河。最早的時候,因宋朝為壯城指揮之營而得名,是叫營橋,宋《平江圖》有載。《續吳郡志》記:“平糴倉在營橋東,淳熙五年(1178) 魏峻以北城廢營改創。”明末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附《水道圖》中仍為營橋。清《吳門表隱》稱:“南宋紹興十年(1140),里人浚河時得瓷壽星,遂建橋立廟祀之,名壽星橋。” 清康熙《蘇州府志》、乾隆《蘇州府志》錄為“壽星橋”。壽星橋是用武康石砌筑的單孔拱橋。武康石色紫褐,質地粗獷古樸,宋、元間蘇州一帶建筑物常用此石。但是武康石拱宋橋,蘇州也就僅此一座。橋身長18米,寬2.2米,跨度5.1米,拱跨4.7米,矢高2.6米,兩坡設踏步,東堍坡步階15級,西堍坡步階11級,拱頂之側,刻有“重建壽星橋” 字樣。至解放初時橋欄損毀。現在的橋面北側三塊欄板為1965年從附近百獅子橋因橋體坍塌后拆除遷移過來的,上有獅獸浮雕圖案,兩面各有精雕獅子16只,或蹲或舞,生動活潑。原殘剩3塊橋欄石,置于南側,兩面各有浮雕花鹿16頭,古樸蒼老,因年代久遠,僅具物形。1984年,壽星橋再次修葺,一改破敗之相而為兩岸一大景觀。橋畔豎有《重修壽星橋記》石碑,記載該橋的歷史價值和修建經過。該橋保存宋代構件較多,體量不大,造型凝重,色調拙樸,與周圍垂柳、塔影和諧一致,為蘇州小型古橋梁中的佳例。1982年10月22日,壽星橋被市政府列為第二批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壽星橋宋名營橋,始建年代不詳,后修葺不繼,頗多損毀, 一九六五年曾予修繕,并將百獅子橋宋雕石欄移此,一九八四年再次整修加固配齊橋欄。壽星橋為城內僅存之古武康石拱橋,一九八二年被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