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經過那方面積不大的荷塘,我總要駐足繞走小半圈,找尋“小荷貼水點橫塘”的韻致。“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了,荷塘依然不染一絲綠影;“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了,“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了,靜靜的水面還是平滑如鏡,了無痕跡。
直到“人間四月芳菲盡”,“飛飛布谷鳥,藹藹桑樹煙”的暮春,荷塘里青錢點點,水波疊翠,才使我的心里有了殷殷的期待,期待宋人楊萬里筆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盛景......
小小荷芽從青碧的水里冒出來,新鮮、奇巧、別致,總讓人的心頭透著欣喜。
北宋詩人謝逸說:“青錢點水圓荷綠,解籜新篁森嫩玉。”他把剛剛鉆出淤泥、綻露水面的小荷,與山野竹林間剛抽發的春筍相媲美,極為形象。小荷的那種新綠那種鮮嫩,在水波里漾著,望上一眼,心里純凈得沒有一絲雜念。
南朝梁陳間詩人徐陵說:“嫩竹猶含粉,初荷未聚塵。”初生的竹筍是粉嫩的,那種顏色還來不及變綠;剛綻露的小荷還沒有沾染世間的風塵,清新、清純。這一泓碧水,經了初荷的濡染,簡直就是一潭新茶,清荷綠茶,讓你醉醉地望著,品也品不夠。
還有塘里的水,水因了小荷點點才有了韻致,才生動起來,清秀起來。明末清初大文人李漁在《芙蕖》里云:“自荷錢出水之日,便為點綴綠波。”清水滋養小荷,小荷染綠清水。北宋“紅杏尚書”宋祁的《小荷》云:
踏溪分藕養新荷,鈿蓋斜臨瑟瑟波。
自是天姿不污著,水深泥濁奈君何。
即使水深泥濁,也改變不了小荷的純潔與清逸,它的卓然天資在瑟瑟波光里愈加分明。臨著一汪碧水,守著點點清荷,是什么樣的心境呢?北宋謝逸的一首《浣溪沙》里有句:
樓閣簾垂乳燕飛,圓荷細細點清溪,薰風破悶晚涼時。
窗簾低垂,燕兒飛飛,晚風習習,清塘里小荷點點,坐在這樣的居所納涼解悶兒,夢里都會有薰薰新荷風。
還有水中的魚,魚兒因了小荷的遮蔽才有了意趣,才會活泛起來,相互追逐、嬉戲。唐代詩人李群玉在《新荷》中曰:
田田八九葉,散點綠池初。
嫩碧才平水,圓陰已蔽魚。
浮萍遮不合,弱荇繞猶疏。
半在春波底,芳心卷未舒。
一池碧水,散落幾片田田小荷,那淺淺的綠剛好蓋住一片清波,魚兒在小小綠傘下游弋。與小荷為伍的,還有浮萍、荇菜,隨意在水里飄搖,半卷半露,還沒有完全打開芳心。南宋詞人石孝友的《減字木蘭花·新荷小小》寫得更有情趣,詞曰:
新荷小小,比目魚兒翻翠藻。
小小新荷,點破清光景趣多。
青青半卷,一寸芳心渾未展。
待得圓時,罩定鴛鴦一對兒。
池塘里的魚兒愈加活躍,它們游著鬧著,打個挺兒,“撥喇”一聲,把片片小荷翻卷過來。微風輕拂,清波漾動,小荷又平復如舊,依然芳心半卷。待到小荷長成圓滿,對對鴛鴦該來了,它們在荷葉陰里,你儂我儂,繾綣纏綿。
還有湖面上的紅蜻蜓、綠蜻蜓,它們一定是被小荷的那份綠那份雅,還有與它們一樣的幾分俏皮吸引來了。南宋田園詩人楊萬里極愛清荷,他是寫荷的高手之一,其《小池》里的景致更是美絕: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這是初夏時節的一彎小池塘,沉寂了一冬差不多又一春,終于清亮亮的了,一只只泉眼涌動著清澈的水流,在濃密的樹蔭里清凌凌的,映照著岸上的詩人。小蜻蜓們飛來了,應該是剛出生不久的吧,以蘆青色的居多,它們落在舒曲著的小小荷角上,成了一首詩、一幅畫兒,讓我們醉了千百年。
風來了、雨來了,微風細雨的池塘里小荷是什么樣子呢?雨水漫過池塘,水漲小荷高,它們舉著小小的綠傘兒,一點點長大。北宋詩人晏殊的一首《浣溪沙》說:
一霎好風生翠幕,幾回疏雨滴圓荷。
初夏的和風催著小荷綻露芳翠,點點滴滴的細雨落在小荷葉上,珍珠兒一般滾動。
宋代詞人張紹文在《絕句二首·其一》中云:
雨過盤池起綠波,夜來添得幾圓荷。
一場雨漲滿夏初的池塘,一夜功夫,圓圓的小荷忽然冒了出來。
北宋詩人黃庭堅的“風生高竹涼,雨送新荷氣”,更令人有清新寧靜之感,有青竹林、有新荷風,這樣的所在實難覓尋。如果恰遇一場驟雨呢,更有無窮韻味。
金元詩人元好問在《驟雨打新荷》里說:
驟雨過,似瓊珠亂撒,打遍新荷。
好似千萬顆玉珠兒撒在綠盤中,四處滾落。這比喻真美,還有動感,仿佛聽得到瓊珠叮叮當當的音韻。詩人在這首詞里還說:
人生百年有幾,念良辰美景,休放虛過。
我們真應珍惜這個初夏,因為初夏里有美美的小荷和你相約。
明代詩人也是書法家的王寵在異鄉看到了水塘里的小荷,不由想起了故鄉,他在《憶故園作》里說:
飛絮乘風揚,新荷貼水圓。
故園風日好,嘆息此芳年。
在柳絮漫天飛舞的時節,池塘中簇新的荷葉貼著水面,圓潤的剛剛好。家鄉的初夏景色一定比這兒美好,我只能對著小荷尖尖的池塘獨自嘆息,在夢中追憶芳華歲月了。
不知怎的,我忽然想起了水木年華演唱的《在他鄉》:“我多想回到家鄉/再回到她的身旁/看她的溫柔善良/來撫慰我的心傷......”
是啊,每個人的心里都會有一個故鄉,都會有一條河流一泓碧水,“芳草沿堤長,圓荷出水遲。”我寧愿相信,那小荷就是家鄉一個女子的名字,“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作者-
劉琪瑞,男,山東郯城人,一位資深文學愛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聲》《鄉愁是彎藍月亮》和小小說集《河東河西》。本文首發古詩詞日歷(gushicirl),轉載請注明。
遇見是緣,點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