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賞析 / 嚴勇、音頻 / 張佳
荷葉生時,美麗可愛,因你不在,故而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意正濃,因你不在,故而秋恨成。
這輩子深深知道,身在,情就會長在,只能無奈地悵望江頭,聽那無情的江水聲。
春恨:猶春愁,春怨。唐楊炯《梅花落》詩:“行人斷消息,春恨幾徘徊。”深知:十分了解。漢揚雄《法言·問道》:“深知器械舟車宮室之為,則禮由己。”
唐大中十一年(857)暮秋,李商隱回到長安,獨游曲江,因思念病故六年的妻子王氏而作。這首詩最絕妙之處在于疊字的使用,表面看是字的疊加,實際上何嘗不是情感的疊加,你看那個“恨”字,前句疊,后句疊,就是為了突出內心的那份離愁別恨。首先,我們要看到“暮秋”這個大環境,大背景,這是一個黃葉蕭蕭,落葉紛飛的季節。由枝葉離開了枝頭,很自然就會想起,愛人離開了自己,而對于詩人而言,這種別離則是一種天人永隔,再難相見,然而對于詩人來說,卻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題目中的“獨”字,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孤獨,也帶出了一份濃濃的思念,與“悼亡”主題相契合。“曲江”點出了寫作的地點,是在長安。曲江池荷葉,是一大景觀。詩人正是抓住了荷葉這個極尋常的景象,來寫自己的思念,從春到秋,從未停止過。為什么說“荷葉生時”,而“春恨生”,“荷葉枯時”,而“秋恨成”呢?你想啊,荷葉生時,那么美麗可愛,可是你在哪里呢?這就是有美景卻不得同賞的“春恨”。荷葉枯時,秋意正濃,可是你人又在哪里呢?這就是有佳景同樣不能共賞的“秋恨”。世間風景,因你而起,因你而終,因你而喜,因你而恨。從前和你一起賞荷有多歡喜,離別后看見荷花就有多傷心。這就是“春恨”生、“秋恨”成的所在。只要在世一天,就沒有一天不想念的。要不想念,除非與你一同歸去。詩人也知道這種思念無法根除,只能佇立在曲江池,默默地望著江頭,看江水無情地流淌。由“恨”到“悵”,詩人的情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人有情,而水無意。“恨”,又能怎樣呢?人去不可再回,只能勸自己放下,留下無盡的惆悵罷了。江頭的江水聲不停,詩人的思念也不會停。這樣的結尾,意蘊深長,留白極廣,給人以無窮無盡的想象空間,帶領我們抵達一片深情的世界。........................>.遇見是緣,點亮在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