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古詩詞唐詩宋詞查詢,古詩詞分享!
《雜感六首·其一》
【宋】黎廷瑞
凄凄寒露下,亹亹孤蛩吟。
幽人起傍徨,嘆息淚盈襟。
物情正得時,我悲獨何心。
▲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杏兒朗讀詩詞
譯文
輾轉難眠,起身彷徨躊躇。不斷地嘆息流淚,沾濕了衣襟。
萬物情狀,正得其時,我的悲傷啊,卻獨獨從心底涌起。
這是宋代詩人黎廷瑞的一首白露詩。黎廷瑞,宋末元初人,宋亡后不仕元朝,在山中隱居十年,“大笑非吾事,忍饑還讀書。”頗有民族氣節。其詩詞因而多慷慨悲壯之氣,歷史興衰之感,人生苦短之嘆。
曾經的“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繁華大宋不見了。隱居山中的詩人,更多的是懷念故國,懷念故人,“遠思渺無極,日夜大江流。”這首詩正是詩人隱居山中時內心情感的真實寫照。一個“悲”字,可作為全詩的詩眼,也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此時的寒露比故國的寒露更多了一層悲愴的意味。
凄凄寒露之下,孤蛩不知疲倦地吟唱著。在交代寫作時間的同時,詩人更為我們營造了一種凄涼的審美意境。
注意,這里詩人用的是“孤蛩”,而不是“寒蛩”。一個“孤”字,不但說明了寒蟲之少,聲音之低,意境之獨,更重要地是含蓄說明了詩人自己的孤獨處境。
“孤”單的豈止是寒蛩,還有獨自隱居山中的詩人啊。因為“孤蛩吟”,所以詩人睡不著覺,才會“幽人起傍徨”。這里的“幽人”,與上句的“孤蛩”相呼應,進一步落實了詩人的孤獨處境。
在山中隱居,說起來詩意,在現實生活中,卻也要面臨諸多艱難困苦。物質上的貧困尚且可以一忍,精神上的寂寞卻更加難挨。
詩人為何要嘆息,為何會淚滿襟?往淺處說是寒露將至,萬物肅殺,為“孤蛩”的命運嘆息落淚,往深處說則是國破家亡,為自己,也為無數和自己命運相同的人嘆息落淚。
崖山一役,大宋十萬將士集體跳江殉國,其壯烈之舉令國人皆悲,令山河皆悲。秋風里的肅殺中,平添了諸多國仇家恨。
萬物情狀,正得其時,為何我的悲傷,卻獨獨從心底涌起呢?表面上是安慰自己的一句話,實則又陷入到無邊無際的愁苦之中去了。
這樣的苦悲,并不能輕易得到消解。他用十年時間,證明了自己的節操與堅貞。即便在如此孤寂的環境下,詩人依然堅持下來了。是什么力量使然?除了一腔熱血,對故國的深情,又豈有他解?
寒露時節,愿我們與萬物一樣風華正茂,愿我們的世界沒有悲傷,愿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作者:嚴勇,文學碩士。中宣部學習平臺“每日鑒賞”專欄作家。中華詩詞協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全國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學員。已出版文史集《泰州史話:運鹽河邊的城市》,散文集《讀書旅行》、隨筆集《風韻泰州》。發表文章五百余篇。現為報社編輯。唐詩宋詞古詩詞(tcgsc8)專欄作家。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