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稿定素材
前不久,有一位家長在群里問到:
“5個月的寶寶,只吃母乳,十幾天沒有便便了,但還是能吃能睡,是不是便秘了呀?”
很快,一些有經驗的家長就回復說,寶寶應該不是便秘,而是攢肚。甚至有家長在群里說,孩子攢肚,是要長身體的表現,家長別心急,這是好事呀!
事實真是如此嗎?
1
“攢肚”到底科不科學?
和便秘有什么區別?
攢肚,其實是一種民間的說法,指的是寶寶2~3天或4~5天,甚至十幾天都不排大便,但并沒有十分不舒服的表現。
等到寶寶終于排出大便時,大便往往是黃色軟便,不會特別硬結,也不會特別多。
先不說攢肚和便秘之間的聯系,需要先明確的是,攢肚并不是寶寶的生長發育“突飛猛進”的表現。寶寶寶寶攢肚之后有“長進”,是脾胃消化恢復健運造成的,并非攢肚的功勞。
先來看看如何區別攢肚和便秘:
① 看精神狀態
攢肚:精神狀態好,吃喝玩睡如常;
便秘:食欲減退,腹痛腹脹,睡不安穩,煩躁不安,易哭鬧。
② 看排便的狀態
攢肚:攢肚之后排便比較正常;
便秘:長期排便困難,哭鬧,甚至拒絕排便。
③ 看便便的形態
攢肚:大便是正常的黃色軟便或黃色糊糊;
便秘:大便干、硬,甚至帶有血絲。
對于攢肚,家長普遍持兩種態度:一種是便秘排不出,要使用開塞露;另一種則是吸收好長身體了,沒有東西排了。
那么,攢肚屬于正常現象嗎?
攢肚的形成,往往因為寶寶年齡小、消化功能不成熟,加上飲食不合理,或天氣影響、受涼等,誘發的胃腸運動功能失調,吃進去的食物不能很好地被消化吸收,在腸道中停留時間過長,導致寶寶出現類似于便秘的表現。
其實,這就是“新積”的一種表現。
在寶寶出現攢肚的情況下,如果不及時采取應對措施,是極有可能轉變成實秘的。
所以,攢肚和便秘不一樣,但絕不是什么“好現象”。它是一種孩子胃腸運動功能失調的信號,家長要有所警惕。
2
2個方法促進排便
攢肚的通常都是小寶寶,這個時候是寶寶構建自身腸道菌群的關鍵期,不建議用藥,包括益生菌、開塞露。錯誤的通便方法還會刺激腸道,而且往往治標不治本。
想讓寶寶快點排便,最好能通過按摩撫觸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排便,以下兩個手法,無論是攢肚還是積食便秘,都應替小寶寶們學起來:
① 按摩腹部:用手掌根部輕輕按摩寶寶腹部,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旋轉按摩50下。
圖片來源:網絡
② 雙腿屈伸運動:讓寶寶仰臥,抓住寶寶雙腿輕輕做20次左右的屈伸運動。
圖片來源:網絡
3
調理飲食
緩解攢肚“新積”
小寶寶出現攢肚或便秘,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過量喂養引起的。
孩子吃多了,未消化的食物積滯在腸胃里,時間長了就會積熱傷津。胃腸道的津液不足,大便就會變干變硬,難以排出。
緩解這種不正常大便,可以這樣做:
① 母乳喂養的小寶寶,哺乳期媽媽要注意清淡飲食,每次喂奶時間可以縮短1~2分鐘。
② 配方奶喂養的寶寶積滯時,每次沖奶水量不變,奶粉量減少1/3,把奶沖稀一些,每次喝9成就夠了;如果擔心寶寶營養不足,可每天增加1~2次喂奶,但每天總喂奶量要比平時少。
③ 寶寶積食、便秘情況嚴重,可在上述減少喂奶量的前提下,連服2~3天新三星湯。
如果寶寶長期、反復的便秘,則多是虛證便秘,虛證便秘一般是由氣虛、虛寒引起的,調理的重點就要放在補虛上。
不過,小寶寶暫時還不太適合服用一些補虛的食療湯水。主要的任務,就是顧護好脾胃,科學喂養,避免積食,之后循序漸進地添加輔食,在1歲前給脾胃打下好基礎。
更多小寶寶虛秘的調理,可以參考這篇,其中小兒推拿的手法,最適合1歲以下的小寶寶;1歲之后,可以考慮使用里面的食療方:
這里也提醒各位家長,以攢肚為例,孩子的很多腸胃問題,比如腹痛、腹瀉、便秘等,很大一部分都是由積食引起的。
脾胃不和百病生,想要預防孩子生病,第一點就是要避免孩子積食。
家長最好每天用10秒消化判斷法檢查孩子的舌苔、口氣、大便、睡眠是否正常,如果有1~2項不正常,尤其是舌苔不正常,就說明孩子存在積食的情況,需要盡快消食導滯,讓脾胃恢復健運。可以配合素食服用新三星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