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稿定素材
孩子天生“脾常不足”,臨床上,大概也有90%的孩子都是脾虛的。
孩子脾虛,自然是要盡快調補了。但脾虛只是脾臟生理功能失常的統稱,又分為脾氣虛、脾陰虛與脾陽虛,
怎么判斷孩子是哪種脾虛?又該如何調補呢?今天就來為大家詳細講講。
1
脾氣虛:最常見的脾虛
脾氣,指的是脾的功能及其賴以產生的精微物質或動力。脾氣不足,便會使得脾的運化失常,導致氣血生化乏源,形成脾氣虛證。
脾氣虛的孩子,一般會出現以下癥狀:
① 臉色萎黃,眼袋(氣池)烏青;
② 舌苔薄白,容易積食;
③ 體型偏瘦弱;
④ 聲音“氣若游絲”,中氣不足;
⑤ 經常感冒、過敏體質。
孩子脾氣虛,調理的重點便要放在益氣健脾上,最常用的就是太子參、白術。孩子消化好、無病痛時,可以每周用1~2次健脾養胃方來調理。
許尤佳育兒堂·食療方
健脾養胃方
材料:白術15g,陳皮1g,山藥10g,太子參5g,谷芽5g。
做法:材料下鍋,加兩碗水煎取至半碗,每周1~2次。
功效:健脾和胃。適用于體弱易病、面色差、胃口差的寶寶。
適用年齡:3歲以上消化好、無病痛時,少量多次分服。蠶豆病可服。
2
脾陽虛:脾氣虛的發展
脾陽虛是脾氣虛的升化,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脾胃虛寒了。陽,在中醫里代表著陽氣,具有溫養功能,所以脾陽虛的孩子,一般會表現出“虛寒、怕冷”的癥狀:
① 眼袋(氣池)烏青,臉色發青白;
② 舌色淡白,尤其舌邊和舌質白;
③ 畏寒怕冷,即便是夏天,手腳都是冰冷的;
④ 常小肚子冰涼、腹痛,大便爛。
脾陽虛的孩子是比較少見的,如果孩子平時已經穿夠了衣服,但手腳依然是涼的,還總是說冷,大概率就是脾陽虛了。
孩子脾陽虛,多是由于西瓜、冷飲、雪糕等吃多了,損傷了脾胃陽氣,所以調理的重點就要放在溫補陽氣上。
日常的時候,要注意空調、風扇的使用,生冷寒涼的食物要盡量避免。孩子消化好、無病痛時,可以用豬肚、砂仁等溫煦脾胃,比如每周服用1次溫陽暖胃方。
許尤佳育兒堂·食療方
溫陽暖胃方
材料:豬肚1個,黨參10g,去核紅棗2枚,春砂仁5g。
做法:材料下鍋,加四碗水小火煲約40分鐘,每周1次。
功效:溫陽補氣。適用于面色白、四肢不溫、容易手冷腳冷、尿床、盜汗的孩子。
適用年齡:3歲以上消化好、無病痛時,少量多次分服。蠶豆病可服。
3
脾陰虛:脾氣虛的兼夾
脾陰虛,即脾陰不足。而陰液,在中醫中具有滋潤、濡養的作用,孩子脾陰虛,就會表現出干燥、燥熱的癥狀:
① 眼袋(氣池)紫紅;
② 嘴巴紅、舌頭紅,舌苔少或有裂紋;
③ 經常感覺手腳心熱;
④ 有時感覺有低燒,量體溫又正常;
⑤ 大便干,拉羊咩屎。
孩子脾陰虛,主要是長期熬夜、進食了過多煎炸油膩的食物導致的。再加上秋季干燥的氣候,更是加重了孩子陰虛的癥狀。
因此,調理的重點便要放在滋養脾陰、養陰和營上。日常要避免讓孩子吃辛辣、煎炸的食物,可以適當多吃山藥、鴨肉、豆腐、烏梅等養胃生津的食物。孩子消化好、無病痛時,每周安排1~2次益胃湯,滋陰生津。
許尤佳育兒堂·食療方
益胃湯
材料:沙參5g,玉竹5g,桔梗5g,麥冬5g,生地5g,瘦肉50g。
做法:材料下鍋,加四碗水小火煲1小時,每周1~2次。
功效:滋陰生津,調和脾胃。
適用年齡:3歲以上消化好、無病痛時,少量多次分服。2~3歲只喝少量湯不吃渣。蠶豆病可服。
孩子脾虛,很容易便會積食。因此,家長最好每日用10秒消化判斷法檢查孩子的消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