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劉sir。
同理心已經被看作為處理人際關系、合作協同以及產品設計的基礎心法。
在前面的節目,我也給大家分享了同理心的力量,因此就有很多人在后臺留言說,在洞察別人的情感方面,自己的表現比較愚鈍,沒有很強的同理心。
結果在工作中處處碰壁,就像我們職業輔導師接到的一則提問:這位朋友說她自己的工作能力還算挺強的,但并不是很受領導喜歡。
因為她的性格是屬于比較直率型的,在工作溝通中也是有什么說什么,不太注意別人的感受,所以經常跟人鬧不愉快,私下里也不怎么跟大家聊天,同事們也都不怎么喜歡她。
在公司可以說基本沒有朋友,對此她很郁悶,覺得自己沒有同理心,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導致人際關系比較差,但是又不知道該如何讓自己具備更強的同理心。
同理心其實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共情能力。
當我們能很好地感受到別人的感受,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拓展人與人之間的鏈接,可以做出更好的產品和服務,讓管理工作也變得更加有效。
同理心在職業生涯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有很多人和這位學員一樣,覺得自己性格直爽,不顧及別人的感受,然后給自己貼上了“沒有同理心”的負面標簽。
要拋開自己的感受和立場,去換位思考、去感受到別人的感受,實操起來確實不容易。
很多時候,我們難免會因為埋頭追求結果,而忽略掉別人的訴求。
但是我認為這不能說明我們自己不具備“同理心”這個能力。
在我看來,同理心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想想那些剛出生一兩天的嬰兒,也能識別到其他嬰兒的哭聲并跟著哭鬧起來。
一兩歲大的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摔倒、往往也會跑過去分享自己的玩具,去安慰對方。
所以大家切莫過度自我否定,更不要盲目的自我放棄,給自己貼上不具備“同理心”的負面標簽,以至于讓自己陷入無謂的情緒內耗。
記住,我們并不是沒有同理心,只是我們沒有去發掘自己的這種能力,所以不知道如何去更好的發揮自己的同理心。
那么如何發掘自己的同理心,讓它發揮出其應有的效用,從而收獲更好的人際鏈接與理解,更加完美的人際關系呢?
我給大家分享三個方法:
1、在雙方達成共識的交集區間里施展同理心。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圓,兩個圓相交的區間,就是我們雙方基于共識的交集區間。
一段良好的關系本質上就是雙方求同存異的結果,我們發揮同理心,感受對方的立場,但這并不代表我們要放棄自己的觀點去認同對方的觀點,或者脫離自我的去與對方的行為同步。
如果我們過于遷就對方這個差異,忽略甚至強行抑制自己的想法,難免讓自己淪為“老好人”。
即使我們站在對方的角度,努力配合好了他人,也會讓我們自己在這段關系中處于很被動的的位置。
相反,如果我們過于堅持己見,不在乎別人的感受,那對方自然也會不舒服,很顯然不利于溝通、解決問題以及關系的維護。
所以,在這兩者之間,一定是需要我們重視和維護好“邊界感”。
我們要基于這個雙方達成和擁有的共識區間,更多的聚焦在相同的點上,真實地看到對方的立場、感受和情緒,才能收獲好的人際關系。
在職場處理好人際關系非常重要,如果你不知道如何處理好領導、同事之間的人際關系,可以跟我們的職業輔導師聊聊哦,他的微信號是:gerenfazhan018,通過他可以進行一對一的職業現狀測評分析,給你定制化的建議,幫你解決人際關系和職業發展的難題。
2、保持“探究精神”,多問以“我想知道”開頭的問題。
保持探究精神就是探究事物更多的可能性,可以讓我們從事物不同的視角去看問題,能夠對事情了解得更全面。
舉個例子,如果領導沒緣由的罵你一通,你腦袋里一定會冒出很多的猜想,“領導有病吧!”、“我做錯事情了嗎?”,因此陷入情緒內耗,甚至做出沖動行為。
比如你想到“領導有病吧,憑什么沒緣由的就罵人”就會心生怨氣,覺得領導針對我,公司待不下去了,說不定就會沖動離職;
如果你一味的想“是我自己做錯了事情”就容易開始自怨自艾,陷入焦慮和自責中,影響工作。
但如果我們保持探究精神,遇事多想想有沒有別的可能性,或者好奇的問一句:“領導,我想知道您今天生氣是因為我哪里做得還不夠好呢?我接下來怎么做可以避免類似的問題?”
一方面可以讓對方反思自身的行為,一方面我們也可以了解事情的真正原因。
3、必要時予以反饋式確認。
在雙方達成共識的交集區間內,通過充滿好奇的探究之后,我們便已經對對方的言語、表情、行為、情緒、動機、思維邏輯有了充分的理解。
但在情況很復雜,還擔心自己是否全面理解到對方的想法、意圖時,我們還有一項重要的技能就是:反饋式確認。
通過直接了當的復述自己打算采取的行動,來讓對方放心、讓自己心里踏實。
還是前面的例子,領導無緣無故罵我,我們通過探究,也讓領導說出了打算讓我們怎么做的想法。
但是,因為領導在表達自己的思路的時候夾雜了情緒以及之外的更多信息。
那在這時候我們就可以采用“反饋式確認”這樣技能來驗證自己的想法。
比如直接了當的說:“領導您說的很有道理,基于您的意思,我再復述一下,我是不是接下來這樣改進比較好?”
后面就說出你基于領導的建議打算采取的行動,從而來給對方更多的理解與暖心回饋。
今天給大家分享了3個發展我們同理心的方法。
第一個是在雙方達成共識的交集區間里施展同理心。
第二個是保持“探究精神”,多問以“我想知道”開頭的問題。
第三個就是在必要時予以反饋式確認。
發展自己的同理心,并不是變得世故和圓滑,而是找回那個最純真、安全、自信的自己,讓別人舒服,也讓自己豐盛。
我是劉sir,在個人發展學會,我們一起成長,不斷精進!
劉sir
個人發展學會會長
磨鐵前首席戰略官兼運營副總裁
《見識:為人生賦能》、《思維的精進》作者
財經實用成長類圖書品牌“黑天鵝圖書”創始人
26歲做總經理,29歲當總裁,33歲融資千萬創業。他與李開復、時寒冰、宋鴻兵、陳志武、羅振宇、樂嘉、李德林等眾多大咖深入合作,帶領團隊為他們策劃出版了《自控力》《拆掉思維里的墻》《人生不設限》《羅輯思維》《時寒冰說:經濟大棋局,我們怎么辦》等超級暢銷書……是業內公認的“暢銷書金牌推手”!
《職業精英研修班》
【職業發展篇】試聽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