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跟李世民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了,這哥倆兒一個愛提問題,一個愛聽問題,都達到了沒心沒肺的終極境界,成為中國歷史上僅次于伯牙子期的最佳拍檔,一千多年來讓無數人心馳神往。
然而,也讓無數人都大跌眼鏡的是,魏征去世后沒幾天,李世民就做了一件讓人匪夷所思的事——砸了魏征的墓碑,還把已經答應許配給魏征長子魏叔玉的衡山公主又給要了回來。
這確實讓人很難理解,幾天前還是如膠似漆,恨不得把對方當鏡子,這才剛死了沒幾天就立馬兒砸了人家的墓碑,還不顧皇家的臉面公然撕毀婚約,怎么看都像個喜怒無常的野蠻女友,這還是那個被譽為“千古第一明君”的唐太宗李世民嗎?
不過,從另一個人的事來看,倒可以解釋一下這個問題。
魏征死后六年,也就是貞觀二十二年,中書令(相當于宰相)馬周去世。
這馬周也是一位很有傳奇色彩的貞觀名臣,當年李世民搞了一次征文大賽,讓大臣們每人寫一篇文章,寫得好有賞,結果一位武將出身的常何拔得頭籌。李世民當然知道這個常何有幾斤幾兩,雖然認的字比尉遲恭多上兩籮筐,但要讓他寫出這么有水平的文章,就是殺了他也辦不到,于是就問他這篇文章是誰寫的。
這常何也是個直腸子,絲毫沒想隱瞞,直接就把家里的門客馬周給供了出來。李世民一聽常何府中還有這樣的奇才,忙派人去請他過來聊聊。可沒想到的是,派去的人灰溜溜地回來了,說連馬周的面兒都沒見著。李世民只能又派第二個人去請,結果這個人也沒好到哪兒去,馬周還是不露面。
李世民一看,這還碰上個大爺,你耍大爺脾氣沒關系,我就陪你玩兒到底,于是又派了一個人去請。直到第四個人去,馬周這才洗了把臉,跟著那人來到了皇宮。李世民問了他幾個問題,馬周對答如流,讓李世民大喜過望,頓覺相見恨晚,當晚就想學劉備跟諸葛亮那樣同榻而眠,被皇后瞪了一眼,未遂。
從這次見面后,馬周連連升級,不到一年時間就被提拔為監察御史,負責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李世民曾背著皇后說:“我與馬周,暫不見則便思之。”其“基情”昭然若揭。而馬周也盡職盡責,給李世民提了不少意見和建議,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不在魏征之下。
馬周去世后,李世民為他舉行了國葬,還把他的遺體陪葬在自己的昭陵,極盡殊榮。后來,李世民思念馬周都思念得走火入魔了,搞了把唯心主義,讓道士施法以求二人相見。
這跟對魏征相比,一個死了都要愛,一個死了都不放過你,真是天壤之別!
那么,是什么原因讓李世民對這兩位齊名的諫臣采取了天壤之別的待遇呢?且來看看兩人在臨死前的所作所為吧。
魏征在臨死前,將這些年來給李世民提過的意見整理了一遍,鄭重地交給史官褚遂良,以備參考。
褚遂良一看,好家伙,條理清晰,內容翔實,這哪兒是一個快死的人能做得出來的。如某年某月某日,魏征提了某條意見,李世民不愿意,被魏征強制采納;又如某年某月某日,李世民想出去放松放松,被魏征聲色俱厲地批評了一頓,方才醒悟,不再玩物喪志。……
再來看馬周,馬周在臨死前,讓家人把他十幾年來給皇帝的奏折都翻出來,顫顫巍巍地劃了根火柴,親自將奏折一把火統統燒光。家人問他為什么這么做,他說:“春秋時的管仲、晏嬰經常數落國君的過錯,顯得自己很偉大,還讓史官都記錄下來,讓自己千古留名。這樣的事我不做。”
看到這兒,我們就該明白了,李世民為什么會愛馬周而恨魏征。
一個是死了都要愛,輔佐他,就要盡心盡力,就算死后也不能彰己而貶人,公開他丑的一面;另一個則是死了都不放過你,生前不怕給你提意見,死后也要有勇氣把你丑的一面公之于眾。
原來,死了都要愛,和死了都不放過你,不光是李世民對待馬周和魏征,而是馬周和魏征對待李世民在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