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啦!咳嗽!口干舌燥!嘴唇還裂了!嗚嗚……
上火啦!喉嚨痛!大便還干燥!哇哇……
冬春交替之際,總有些不識好歹的來串門……
比如:上火!
“上火啦!”是最近藥娃身邊的小伙伴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上火——這個鬼……
嗯,是時候來揭開ta的真面目了!
“上火”用中醫理論解釋,屬于熱證范疇。
中醫認為人體陰陽失衡,內火旺盛,即會上火。
因此所謂的“火”是形容身體內某些熱性的癥狀,而上火也就是人體陰陽失衡后出現的內熱證候,具體癥狀如眼睛紅腫、口角糜爛、尿黃、牙痛、咽喉痛等。
“上火”在干燥氣候及連綿濕熱天氣時更易發生。
冬春交替,氣候變化快,身體的調節能力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如果生活起居沒有調整好,過度疲勞,飲食不節,陰陽失衡,往往會導致上火。
一般認為“火”可以分為“實火”和“虛火”兩大類!
多由于火熱之邪內侵或嗜食辛辣所致,精神過度刺激、臟腑功能活動失調亦可引起。
實火表現為面紅目赤、口唇干裂、口苦燥渴、口舌糜爛、咽喉腫痛、牙齦出血、鼻衄出血、耳鳴耳聾、癤瘡乍起、身熱煩躁、尿少便秘、尿血便血、舌紅苔黃及脈數等。
多因內傷勞損所致,如久病精氣耗損、勞傷過度,可導致臟腑失調、虛弱而生內熱,內熱進而化生虛火。
根據各個不同臟腑的癥狀,中醫又將“上火”細分為“心火”“肝火”“胃火”“肺火”以及“腎火”五類。
“心為君主之官”,是人體的主宰,而心火則是溫暖全身的主要熱量內源。
心火太旺,便會出現心煩、心悸、失眠、口舌生瘡、小便赤黃等癥狀。
心火分為虛實兩種:
實火表現為反復口腔潰瘍、口干、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
虛火表現為低熱、盜汗、心煩、口干等。
“暴怒傷肝,五志化火”,有些人心胸狹窄,沉郁寡歡,遇事心煩易怒,從而導致肝郁氣滯而肝火上炎。
肝火表現為頭暈、面目紅赤、紅潮難退、易暴怒、口干舌燥、口苦(臭)、頭痛(暈)、眼干、睡眠不安、舌苔增厚,更有甚者會暈厥、嘔血等。
由于飲食不節、嗜酒、過食肥甘辛辣厚味食物,形成“食積”,生熱化“火”,以致胃火熾盛。
胃火同樣分虛實兩種:
實火表現為上腹不適、口干口苦口臭、牙齦腫痛、大便干硬等;
虛火表現為輕微咳嗽、飲食量少、便秘、腹脹、舌紅、少苔。
氣候驟然變化身體不能適應,或于勞倦過度,消耗了過量的體內陰液,都易引發肺火亢奮。
肺火表現為呼吸氣粗、高熱煩渴、咳吐黃稠痰,甚至痰中帶血。
腎火過旺主因腎水不足。
腎火表現為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發脫齒搖、睡眠不安、五心煩熱、形體消瘦、腰腿酸痛等。
生活要有規律,勞逸結合,切忌“吃雞”作戰到深夜;
多吃蔬菜、水果,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
多飲水,促進體內“致熱物質”從尿、汗中排泄,達到清火排毒的目的。
藥娃溫馨小貼士:
小號文章均為藥娃泣血原創或特邀作者獨家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