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3日下午,中國科學家陳竺和法國科學家安娜·德尚、于克·德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獲頒2018年舍貝里獎,表彰三位科學家“闡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分子機理并開創(chuàng)革命性療法”。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曾是最致命的癌癥之一。陳竺等人開創(chuàng)出可以不用化療的新療法,采用全反式維甲酸和三氧化二砷(即砒霜)綜合治療,使得這一疾病的五年無病生存率躍升至90%以上,達到基本“治愈”標準。
從屠呦呦到陳竺,從諾貝爾獎到舍貝里獎,祖國醫(yī)學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再一次在世界刷新高度,此處應該有掌聲!
且說,這次勝利的竟然是砒霜!
說到砒霜,相信各位小伙伴并不陌生吧!各種古裝劇里沒少見到它的身影,宮斗利器啊!想要哪個妃子的小命,賞她一丟丟砒霜,分分鐘解決!
砒霜不是有毒么?毒藥怎么還能拿來治病呢?
莫急,且聽藥娃娓娓道來!
在中醫(yī)里,毒性指藥物的偏性。和你想象中的“毒藥”還是有區(qū)別滴!
毒性中藥往往具有作用迅速、功強力專、作用廣泛、難以駕馭的特點。
用之得當,立起沉疴;用之不當,立可殺人。
殺人?那干脆別用了吧!
錯!總不能一棒子打死不是!凡事分兩面,我們要辨證地看待中藥毒性!
取藥毒,攻病毒,是中醫(yī)臨床治療的基本法則之一。
但是,這些毒性中藥極易毒害人體,故臨床應用毒性中藥治療疾病,必須萬分謹慎!
準確的辨證是毒性中藥正確應用的前提。中醫(yī)講究辨證用藥,對毒性中藥更應如此。雖然其毒副作用大,容易導致中毒,但只要辨證無誤,一般不會發(fā)生中毒現(xiàn)象。
選擇合適的劑量是防止中藥中毒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應根據(jù)疾病的輕重緩急,患者身體的強弱虛實,中藥的性質(zhì)及毒性大小來確定毒性中藥的用量,宜少量遞增,中病即止,切不可急功近利。中藥中毒事件的發(fā)生大多是由于用量過大導致。
通過配伍應用達到降毒增效的目的。通過中藥相畏、相殺等配伍應用可降低毒性中藥的毒性及其副作用。例如,附子為劇毒中藥,若單用則易發(fā)生中毒,與甘草、干姜配伍應用,其毒性大大降低,因此臨床上附子常與甘草、干姜同用。其他中藥如半夏配生姜、常山配檳榔、草果等的配伍應用,也是同樣的道理。
通過合理炮制,可以降低或消除中藥的毒性和副作用,使其服用后既達到應有的療效,又不致產(chǎn)生不良的反應。如草烏生用是大毒,經(jīng)用豆腐炮制后,毒性顯著降低而又能保持其固有的療效;馬前子經(jīng)高溫砂炒可使其主要毒性成分士的寧的含量大大降低。
合理的煎煮時間對降低藥物毒性非常重要。如生半夏 “干人咽喉,令人吐”,若使用時先煎30分鐘,則其毒性大大降低,烏頭、附子等中藥要求先煎,也是同樣的道理。
藥娃溫馨小貼士:
親愛的小伙伴們,“是藥三分毒”,別忘了下一句“還有七分效”,辯證地看待中藥的毒性,合理利用中藥的毒性,讓其為我們所用,才是正道!
小號文章均為藥娃泣血原創(chuàng)或特邀作者獨家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