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芳芳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從業12年,個案累積2000小時 活在關系中,而非自我中,是我經常說的一句話。特別是在親子關系工作坊或者父母成長團體里。 當然,我覺得這句話適應于所有的關系。 因為大部分時候,大部分人在關系中,真的是活在自我的認知中、牢籠中、幻想中,而不是活在兩個人的互相看見和流動中。 比如,我遇到很多孩子和父母,孩子問題已經很嚴重了,但父母渾然不覺。當我和父母談到孩子時,他們會說:“不會吧!我看他/她每一天都很好啊!”而他們的孩子,甚至已經實施過很多次自殘自殺行為了。父母好像重新認識了孩子,經常是一陣驚愕。 我們只想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世界。父母不想看到孩子不好,就會忽略孩子發出的“我不好”的信號。甚至孩子發出求助的信息了,父母會覺得:“沒有那么嚴重,不需要啦!”以至于使孩子被扔在了驚濤駭浪中。 (圖源:Unsplash 作者:krivitskiy) 昨晚的女性團體直播,我們也談到了和孩子的關系。一些伙伴舉了很形象的例子: 好像孩子和父母就不在同一個頻道上。孩子是二孔插座,父母是三孔插頭。父母一直拿著三孔插頭插進孩子的插座中,以為自己有在給孩子提供能量,提供孩子需要的,但孩子一直接受不到,相反還被插得很痛苦。 或者,孩子很餓,父母要給孩子喂食。但父母是閉著眼睛的。“給你吃!給你吃!”都喂到了鼻子里,眼睛里,孩子難受的要死,但父母覺得我真的有在喂了啊! 一個伙伴也說到自己孩子的例子。她看到孩子手里拿著漢堡,就問他:”漢堡好吃嗎?“孩子說:”我才剛拿出來啊,我還沒吃呢。怎么知道好吃不好吃?“ 這個伙伴說,那一下她恍然大悟,也覺察到了自己,很多時候就是想用力和孩子連接,反而沒有看到孩子正在經歷什么。只要認真看看,就會看到孩子還沒吃呢。只要認真看看,就不會隨口問出:“好吃嗎?”這樣的問題。 活在關系中是一件很細致的事情。本質上就是我們真的有看到對方,而不是只看到自己眼里的對方。 我記得當年我在某一個時刻,突然意識到我在所有的男性關系里都在復制我和我爸爸的關系。那一瞬間,很多任前男友從眼前飄過,一個個都變得很陌生。我發現我是用自己的期待和幻想在看待對方,其實從來沒有看見過真正的對方。那一刻,我不再受害,反而感受到了歉疚。我的媽呀,其實我真的完全沒看到他們。我到底在談什么戀愛啊!我懂得談戀愛嗎?我都是在跟人形道具在戀愛,自導自演一出又一出,入戲不可自拔。回過神來,發現真的是我一個人的獨角戲。 戀愛中經常如此,親子關系中也經常如此。都是父母的獨角戲,其實都沒有孩子什么事。這也是為什么,現在家庭條件那么好,很多孩子卻沒有好好活著的動力的原因。因為,孩子并沒有作為活生生的人被看到,他們只是道具,被期待,被塑造,被選擇性看見,所以,久而久之,生命力也日漸萎縮。 (圖源:Unsplash 作者:robbie36) 如何能活在關系中,而不僅僅活在自我中呢? 首先,最重要的,我們有意愿擁有好關系。只有我們想擁有好關系,我們才能【看到】現在的關系是否有不好的地方。然后也才能看到對方是什么感覺,目前是什么狀態。 而如果我們沒有這個意愿,甚至這個概念,就會很慣性地在關系里用自己的方式處著,就覺得一切都理所當然。 很多父母其實是沒有建立好關系的概念的。他們覺得,就是這樣啊。養孩子就是這么養的啊!我知道的肯定是對的啊!他們哪里知道什么? 所以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完全忽略了孩子的狀態和感受。 所以,可以先問問自己:是否想擁有好關系。也先評估一下自己的重要關系,是什么樣的。 其次,當關系出現沖突時,能放下“我才是對的”這個認定。 我們上面談到,很多父母覺得自己是對的,所以并不想聽孩子怎么說。我都是對的了,你怎么想的重要嗎? 父母的強勢和力量感讓孩子沒有了空間。等到孩子慢慢長大,真的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認知,也慢慢有自己的力量感時,當他們下了最后的決定跟父母對著干時,就真的是以最決絕的心和行動來對抗了! 所以,如果我們真的有一點空間,在關系出現沖突時,雙方都不太舒服時,試著不要每次都覺得我是對的,你必須聽我的。試著去觀察孩子,聽到孩子說什么,試著站在孩子的立場,了解他/她為什么這么做。 這樣的關系才是看見的關系,才是有空間讓孩子喘息,生長的關系。 再次,不確定的時候,可以和對方“核對”。 核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核對的底下,是我們”不知道“,是我們不確定,我們給真相空間。很多時候,問孩子怎么了?是這樣嗎?我們也就有機會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孩子有了機會表達。 我記得有一次我揍了我兒子一頓,過后我問他:媽媽揍你,你會不會很難過啊? 我以為他很難過,還打算抱抱他安慰一番。 沒想到我兒子搖了搖頭。我很驚訝:你不難過? 我兒子說:我很生氣。 那一下我都驚呆了。一個三歲多的孩子,已經區分得這么清楚了。我也借由他的回答,感受到了他的力量感。如果是難過,還是無力的。如果是憤怒的,說明內在已經在繼續力量想反抗了。 后面我就不那么隨便揍他了。當父母的要有所忌憚。哈哈~ 如果我們能做到以上三點,就能看見關系中的另一方,就能隨時調整關系的狀態,也就更有可能擁有好關系。 王敬偉深度療愈系列工作坊熱招中! 劉芳芳 我們是抉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