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芳芳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從業12年,個案累積2000小時 01 某天晚上,松哥在我們公司群里發了一個視頻,@我讓我有空寫寫觀點。我看完了這個視頻,內心確實有一些感觸,決定分享一些自己的感受和觀點。 (視頻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大家可以看這個視頻,大概六分鐘,我也可以大概說下梗要。這位律師說,她接到了一個代理,她的當事人是一個媽媽。這位媽媽傾盡所有為自己的兒子在上海買了兩套房子,一套寫兒子的名字,一套寫兒子和兒媳的名字。條件就是保證自己有生之年可以居住其中。后當事人的丈夫去世以后,她兒子就把她居住的那套房子掛出來出售了。當事人不同意,應該是和孩子起了沖突,后訴諸法律,求助律師,希望可以保障自己的權益。 在法庭上,當事人和兒子都來了。休息期間,這位律師和法官在庭外談這個案件可以有的解決方案時,聽到了法庭里面傳來大罵的聲音以及摔東西的聲音。法官和律師都跑了進去。看到這個兒子正在指著當事人大罵,而這個當事人媽媽,蜷在座位上,低著頭,非常無力和無助。 當時這個律師和法官都很生氣。盡管他們的職業屬性讓他們盡量從法律的角度而非情緒的角度解決問題,但那個當下這個律師還是沒有忍住,非常大聲地制止了當事人兒子的行為。后續這個律師想起這件事還是非常難受,她對一個媽媽應該對孩子付出多少,親子關系中的犧牲和界限這些部分有了很多的思考。 02 我成為媽媽后,這兩年也不斷在接青少年來訪者,以及接觸父母們,了解很多形式的親子關系。我自己也不斷在思考,到底我要成為什么樣的媽媽,以及我和孩子之間要構建什么樣的親子關系。 視頻里談到的媽媽,兒子,以及他們之間的親子關系,無疑都不是可取的。媽媽無盡犧牲,全部奉獻給兒子,在兒子面前無力,無助。兒子冷漠無情,接受著媽媽給予的一切,卻完全置媽媽的感受于不理,連基本的生存需求都不滿足她。在法庭上,兒子可以公然訓斥媽媽,大罵打砸東西,更不要說平常私底下兩個人的關系有多么惡劣了。這樣的親子關系,真的讓人唏噓。一個付出一切,一個照單全收。但情感上,情義上,卻沒有對等的流動,甚至連普通關系都不如。 到底問題出在哪里呢?我說說自己的一些觀點,也歡迎大家留言補充。這里我更多從父母角度探討,當然這并不代表很多成年子女不應該為自己的不當言行負責任。 其實現在很多關于父母付出很多,孩子卻不領情甚至對父母大喊大叫大打出手的報道。之前就有一個報道,一對母女,在手機店,因為媽媽突然反悔,不給買新手機,兩個人鬧情緒。后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女兒央求媽媽走,媽媽卻怎么都不動,使得孩子對媽媽大打出手。這個事情出現后,很多人拍了視頻,也有很多人對那個女兒有非常多的指責。 民眾對這樣的案例有一種一邊倒的情緒傾向,那就是現在的孩子,真的太不應該了!父母都為你付出這么多了,你還這樣!真的是狼心狗肺! 大人們,特別是為人父母者,往往發出的都是這樣的聲音。因為終于有一個極致的例子可以釋放自己平常的犧牲感。 所以,我們先從犧牲感來說說這個事情。 不管強調多少次都不算多的提醒是,父母真的不要帶著犧牲感養育孩子。這還不僅僅是父母因為過多犧牲而自己沒過好的問題,這里面其實包含著很多的深意。 (圖片來源見水?。?/p> 當父母決定犧牲自己,成全孩子的時候,這意味著,父母個人需要的滿足是被很大程度剝奪的。父母不會過得好,于是,他們不斷壓抑自己過得不好的感受。一個能忍受自己感覺不好的人,其實對感受是不敏感的。因為,如果他敏感,他會很痛苦。 ”我怎么這么難受?我都沒有被滿足???我都沒有自己的時間了啊,我也沒有自己的成就感了?。∥液美郏∥倚枰菹?!” 可能是各種各樣痛苦的感覺。為了不要去感覺,為了繼續犧牲,父母們就只能慢慢關閉自己的感受。 關閉自己的感受,可能讓自己感覺好一些。但隨之而來的,就是父母的麻木。因為父母對自己麻木,所以一定也會對孩子麻木。 父母沉浸在自我犧牲和付出中,對感受的麻木也看不到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同時,因為自己付出了這么多,所以,也會不斷干涉孩子的生活,想法和需要。 父母對孩子無條件付出和寵溺,父母對孩子也是過度干涉。 看起來發生在兩個人之間,其實都是父母的獨角戲。甚至孩子的獨立自我,人格都是被剝奪的。 這就像我之前用到的比喻:父母把所有吃的都喂到了孩子的鼻子里,還覺得自己為孩子犧牲了這么多。但孩子一個是被喂養得很痛苦,一個是一直很餓。他真正的需要其實一直沒有被滿足。 孩子在這樣的關系中是比較難形成自己獨立的人格的。他看起來好像什么都有,看起來好像又什么都沒有。一切都是父母安排的,其實沒有他什么事。他甚至都無法憤怒。因為父母都為自己付出那么多了,怎么還可以憤怒呢?也因為沒有形成獨立的人格,孩子無法承擔什么責任,孩子也不知道怎么去愛一個人。種種加在一起,孩子可能最終變成一個冷漠無情的人。 03 我們再來說說愛。到底,什么是愛呢? 其實真的很多人認為愛=犧牲。之前王敬偉老師就很深刻地談到這一點。黃銘松老師的微課《改變人生的七句話》里也有說到這個部分。 (掃描??????二維碼即可報名聽課) 愛真的不是犧牲。這個在前文犧牲部分也說了個大概了。那么,愛是什么呢?如果從現實的可操作層面來說,愛是什么呢? 我覺得愛是尊重,看見,和共情。 尊重,是尊重孩子是一個個體,他有自己的獨立人格,有自己的需要,有自己的好和不好。 尊重,是尊重自己也是一個人,是有限的,不能無限榨取自己。 尊重,是富有界限的關系。因為你是一個獨立的人,我也是一個獨立的人,所以不能在關系中想干嘛就干嘛。就算是好意,也要征得對方的允許和同意。 看見,是看見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看見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如此,我們才能精準地滿足。就算不能滿足,也可以精準地回應。 共情,就是感受到對方的感受,并且有直接的回應。這考驗的是每一個人的敏感性。試問,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是麻木的,內心裝滿了壓抑的情緒、感受,各種想法,他怎么可能共情到別人呢?他對自己都無法共情,他是遲鈍的,所以,又何談愛,何談流動? 只要能在關系中做到尊重,看見和共情,我覺得這樣的關系就是有愛的,不僅僅愛對方,最重要的是愛自己。 (圖片來源見水?。?/p> 最后,說回到親子關系。到底父母要怎么對待孩子呢? 首先,就是盡量不要有犧牲感。對自己的犧牲感足夠敏感。只要覺得自己很累,很煩躁,很不甘心,很憤怒,也許,在這個關系中就有壓抑自己犧牲自己的部分了。停下來,先滿足自己,先照顧好自己。這是前提。一定要做的。 律師談到的當事人,完全可以給自己留一套房子,或者用其他的方式先照顧好自己。如此就不會陷入最后由孩子來掌控的悲慘境地。 其次,就是建立有界限的關系,前提是真的尊重孩子這個個體,給孩子更多的空間去完成這個生命本身的成長和功課。 父母不能無條件滿足孩子,也不能過多干涉孩子。父母照顧好自己,而非為孩子付出一切,然后要求老了以后被孩子照顧。關系是一種選擇,而非強迫和要求。 再次,有了尊重,就更能看見彼此。能看見彼此,就更能共情到各自的感受。愛也就自然開始流動。 父母要看見孩子的需要和情感,給予回應和滿足。當父母的情感沒有被孩子回應時,也可以去和孩子談論這個部分。慢慢地,雙方對感受,情緒都有更多更自然的體悟。孩子自然也不會那么冷漠無情了。 劉芳芳 我們是抉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