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成為一個媽媽前的大約十年的時間,我都在學習心理學,包括各種知識技術,也包括自我療愈和成長。
關于親子教育這個部分,我受過很多訓練,甚至在沒有成為母親前,也給很多父母做過心理輔導,給他們提供各種各樣的育兒建議。有些建議,如果他們愿意去行動,也很有效果。
我就這么做著,也一直沒有覺得有什么太大的問題。
直到我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媽媽,直到我真正擁有了一個孩子,直到我真正開始要對一個小生命負起完全的責任。
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呢?我想,這真的需要自己親身體驗,真正跳進去父母的角色后才能真正體會到。
成為了媽媽以后,我才體會到過去我對父母們做的心理輔導是多么的隔靴搔癢。之所以有時候也可以止癢,只是因為我過去所受的心理學浸泡和訓練是真的很夠力道。但那層隔著的部分,則永遠都無法跨越。
成為媽媽后,理解了媽媽。媽媽身份的到來,不僅僅帶來的是心理層面的變化,更有軀體層面的變化。好像體內(nèi)有一股動力,也許來自于最原始的繁衍本能,我開始把更多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不由自主地忽略了自己,忽略了身邊的人。甚至很多恐懼被喚醒,經(jīng)常在害怕,如果孩子怎么了,我該怎么辦?在面臨很多選擇的時候,幾乎大多數(shù)時候都會選擇犧牲自己的利益,先保證孩子的利益。
而我以前幾乎都在鼓吹一定要先照顧好自己,孩子一定是次要的,因為只有自己好孩子才會好。這些理論上一定正確的說法,其實根本敵不過當了媽媽后的不由自主。而這個不由自主到底是什么?那是一捆由本能,集體潛意識,個體潛意識,以及媽媽自己成長經(jīng)歷糾纏在一起的線團。
因為有了這捆線團,我理解了每位擁有這捆線團的父母,特別是媽媽。也因為這捆共同的線團,我和父母們真正站在了同一艘船上。
育兒是一件非常豐富、深遠又細碎的事情。在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我們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情緒,會被勾起各種各樣塵封的記憶,會因為照顧這個小人兒而感到身心疲憊……最關鍵的,我們都那么清楚地知道,我們作為父母,我們所營造的家庭環(huán)境,會對孩子造成多么關鍵的影響。
于是,很多父母開始學習,成長。我自己也開始進入新一輪對知識的渴求階段。
出乎我意料的是,我過去所積累的一切療愈和成長經(jīng)驗,在育兒的過程中有了一個實踐的落腳點。因為過去我較少和一個人有比較緊密的聯(lián)系,每天自己也過得云淡風輕的,所以我所積累的心理成長經(jīng)驗并沒有給我?guī)砗苊黠@的效果。但有了孩子以后,這段緊密的,接近于零距離的親子關系,開始成為檢驗我成長狀態(tài)的一個工具。
而我,確實很平安地接受了這段關系的檢驗,開始看到了我的成長和療愈已經(jīng)如何在我心內(nèi)扎根,發(fā)芽,結(jié)果,并且如何實實在在地影響我和孩子的關系。
這些生根發(fā)芽的積累,既包括宏觀層面的育兒原則,比如,我們應該如何對待眼前的這個小生命,在內(nèi)心不平安的時候應該如何選擇,真正影響親子關系的是什么;也包括實實在在的育兒細節(jié),比如,孩子一直哭,我們怎么辦?孩子生病了,我們怎么辦?到底要抱還是不抱?如何高品質(zhì)地陪伴孩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育身心健康的孩子……
育兒的過程,是很日常的過程。
而,
我曾經(jīng)所學的,已經(jīng)變成我真正擁有的。
我真正擁有的,我自然活了出來。
我活了出來,就自然地帶進了關系中。
慢慢地,我和孩子擁有了無為,省力又親密的親子關系。
結(jié)合我十年的療愈、成長經(jīng)驗,以及學習到的各流派育兒知識,我設計了一個長程的父母成長團體課程。這個課程,以“育兒”作為引子,穿插相關的覺察活動,相關的關鍵心理學理論及應用,以及自始至終的自我探索和療愈……
八次小型團體療愈課程,目標是讓我們對自己,對關系,對孩子都有一個觸動心靈的撬動和成長。在這八次課程里所開啟的部分,將會是我們成長的開始或者延續(xù)。
這不是終點,這是起點。但只要啟程,清明智慧之路就鋪開了。
1、安全與冒險——只有當我們覺得安全的時候,才敢去冒險
1)自我介紹:
通過大家的反饋和分享,著重于感受,體驗自我介紹前后各自的感覺。引發(fā)大家對自然人性的認識;
2)依戀理論:安全感的建立;
3)自由與規(guī)則:
團體的規(guī)則:選擇與負責
養(yǎng)育孩子的自由與規(guī)則:來自孩子視角的呼喚。
作業(yè):捕捉、重拾人性面。
2、讓生活和育兒省力的方法——當你知道為何的時候,如何就不是問題
1)相關經(jīng)典心理學理論介紹與實踐指導;
2)完形的精神在生活和育兒中的應用;
3)完形覺察活動。
作業(yè):生活中的完形練習。
3、情緒安好,身心健康——從受困于情緒到利用情緒
1)關于情緒,我們不得不知道的常識;
2)自己情緒不好時如何面對和處理;
3)孩子情緒不好時如何面對和處理;
4)情緒釋放體驗。
作業(yè):用新的情緒方法面對情緒。
4、從心連接,讀懂孩子——親子關系的制勝法門
1)如何與一個人連接;
2)連接方法的練習與應用;
3)親子連接活動。
作業(yè):以孩子的角色生活一周。
5、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育兒長路上的原則和心態(tài)
1)活動:當親子相遇
互動與分享;
2)活動:如何向孩子表達情緒和情感
互動與分享。
作業(yè):嘗試不同的親子互動方式。
6、出生故事與再現(xiàn)——來自生命源頭的啟示
1)出生練習:在出生體驗中,重現(xiàn)過去隱匿的感受;
2)分享與消退。
作業(yè):人生腳本練習。
7、早期決定—— 一個真正開啟人生的起點
1)盤點自己的人生劇本與早期決定;
2)孩子人生劇本畫像;
3)如何改寫人生劇本。
作業(yè):觀察孩子的各種面向,撤掉評判之心。
8、內(nèi)在父母和內(nèi)在孩子——怎么對待孩子,其實是怎么對待自己
1)內(nèi)在狀態(tài)測試:了解自己內(nèi)心的不同面向;
2)如何關注內(nèi)在小孩,與內(nèi)在小孩對話與互動。
團體帶領老師:劉芳芳
懷眾心理 內(nèi)容總監(jiān)
應用心理學本科、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懷眾資深心理咨詢師
從2004年開始學習心理學,14年一直浸泡在心理治療領域。從09年開始跟隨臺灣王敬偉老師學習最深的心理學——“寬恕療愈”,每年協(xié)助組織十余場深度療愈工作坊,迄今為止,組織了近200場工作坊,見證了數(shù)千例心理治療個案。自己本人也一直保持療愈和覺察,慢慢成長為寬恕療愈治療師。
系統(tǒng)受訓于辛思潔老師的“人際反饋模式的團體帶領者訓練”課程,并不斷深入體驗人際關系團體,在互動中對關系有全新的嘗試和視角,注重反饋,注重建立高品質(zhì)的關系。
受訓于PET父母效能系統(tǒng)訓練,在覺知狀態(tài)下實踐PET的各種育兒方法。深刻感受到,育兒的過程,“覺察”和“方法”缺一不可。
目前正以這么多年療愈后活出的狀態(tài)養(yǎng)育孩子。在自然、無為、省力的教養(yǎng)中,深度實踐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