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芳芳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從業10年,個案累積2000-4000小時
最近閨蜜跟我說了一件事情,我們都笑噴了。
那天她一回家看到老公繃著一張臉,不言不語,她就想今天他是怎么了。閨蜜嘗試跟他說話,他也愛理不理。閨蜜就很不高興,也在一些小事上給老公甩了一點臉色。老公也沒有太理會,不耐煩地回了他幾句就進書房了。
那閨蜜肯定就不干了。找老公大吵,問他是不是不愛自己了。
老公終于回過神來,驚愕地問她你到底怎么了?閨蜜大吼:你為什么用這樣的臉色對我?她老公很吃驚:什么臉色?我最愛的球隊輸了,我已經難過了一整天了。
閨蜜跟我傾訴的時候自己也笑個不停。我們才發現在關系中,如果一不留神,就會陷入很多誤解和沖突。如果沒有解決好,關系就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痛苦。
我自己再十多年心理咨詢的工作中,也經常接觸到來訪者的內心,和他們的關系。確實發現,很多沖突,痛苦,其實來自于雙方的誤解。
而誤解,很多時候來自于各自扭曲的認知,以及缺乏的溝通。
今天,我就舉一些例子,來看看那些我們經常誤解的關系和事實。以下案例均做了處理,可以理解為日常的聊天,而非正式的心理咨詢。
01
“分手就分手吧,
我尊重你。”
阿發今年25歲,在一家遠離家鄉的制造業工作。最近他想要離職回家,但又很糾結,不知道這樣的選擇是否是正確的。
他覺得應該要回家照顧父母,呆在父母身邊;還有一個原因,是這幾天相處了一年多的老家女友提出要分手。他看了女友發過來的信息后,就回了一句:你要分手就分手吧,我尊重你。
但阿發其實內心是非常痛苦的。
他不愿意和女友分手,她是他的第一個女朋友,在這一年多的相處時間里,雖然因為異地戀,兩人鮮少見面。但兩個人每天在網上聊天,他都覺得聊得很好。他感覺自己再難和一個人建立這么深的親密關系了。
“那你有跟你女朋友表達過你的這個情感嗎?”我問他。
“沒有。”他說。
“為什么不說呢?”我問到。
他回答:“說不出來。每天聊得很開心,我以為就可以了。”
“那你明明不想分手,為什么還答應了,而且什么都不問呢?”我很好奇。
他說:“我覺得她既然提出分手了,一定是自己已經深思熟慮過很久了,是已經下定決心的事情了。所以我覺得沒必要再挽留。”
我恍然大悟。問他:“那你是不是就是這樣的?如果有一天你提出分手,一定是你已經想清楚了,沒有挽留的余地了?”
他點了點頭:“是的。不然我不會說。”
我表示理解,并且問他:“那是不是在你看來,你的女朋友也是這樣的?”
他很困惑:“難道不是每個人都這樣嗎?”
我想,問題的癥結就在這里了。他以為,每個人都是這樣。
我笑著搖了搖頭,說:“我就不是這樣。我跟我老公說要離婚,其實就是發泄一下內心的不滿。我不確定你女朋友是不是,但是我猜也許她有一些情緒,卻不知道怎么和你直接表達,所以,她提了分手。”
這回輪到阿發恍然大悟了。他說他問問去。
過幾日再見,他的愁容已經不見了。他問了女朋友,她又難過又生氣,還問他:“你是不是其實不愛我?為什么我說了分手,你一點反應都沒有?”
阿發說,原來這里面有這樣的誤會啊。原來不是每個人都像我一樣。
從阿發的例子中,我們可以學學如何避免誤解:
一、勇于表達自己的情感。
其實每個人都是需要情感的回應的,多表達一定比少表達好。特別是女生,我們是最需要情感的生物。多表達,不僅能促進關系,也能充分經歷這段關系,就算是最后分開了,也覺得沒有遺憾。
二、嘗試著跳離自己的思維方式。
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別人,就像帶著一個有色的眼鏡看世界。看到的世界全是這個顏色,還以為每個人都是這樣的。只有摘下自己的有色眼鏡,才能看到原來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有它自己的顏色,五彩繽紛,并不是我們所認定的那樣。
02
“爸爸媽媽,我這么努力,
你為什么就是看不到?”
曉麗35歲了,事業做的風生水起,目前還是孤身一人。她把幾乎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事業上,沒有什么時間和精力去尋找另一半。當然,去尋找另一半好像也不是她感興趣的地方。
她感興趣的,還是事業,賺錢,讓爸媽為自己驕傲。
她每個月都會給爸媽匯一筆錢,這筆錢夠爸媽過上很好的生活了。她還會經常給爸媽買衣服買補品買電器。盡管爸爸媽媽一直強調不需要,她也覺得爸媽只是客氣,還是照買不誤。
但曉麗心里也是痛苦的。
因為她一直覺得爸媽似乎也沒有因為她而覺得很驕傲。甚至,爸媽對待她的事業好像也不是很有興趣。和姐姐弟弟一起在家里的時候,爸媽也沒有對她表示出更多的關注和驕傲,沒什么區別,甚至,曉麗還會覺得爸爸媽媽會更愛姐姐和弟弟一些。
有時候曉麗會和爸媽充滿熱情地講自己的工作,這段時間所取得的成就。但爸媽也只是聽聽,并不發表評論,有時候還會岔開話題。
曉麗特別沮喪。
感覺自己就像是一個學生,拼命考到最高分,但老師和父母就是看不到。曉麗不知道該做些什么,爸媽才能看到并且認可自己。
聽曉麗講完這些,我問她:“你是否有跟父母講過你的這些痛苦?這么努力,他們卻看不到的沮喪?”
曉麗搖了搖頭:“沒有啊。這個要說嗎?說了多不好意思啊!”
我點了點頭,認同她的不好意思:“確實挺不好意思的。但不說的話,總是覺得心里不好受吧。也不知道他們到底是怎么想的。”
曉麗挺難過地說:“我知道他們是怎么想的。他們肯定沒那么愛我,所以我這么努力了,他們也不在意,也不會對我肯定和鼓勵。”
我聽了曉麗的想法后,特別能理解她的努力,又再次問她:“是因為你覺得爸爸媽媽沒有給你肯定和鼓勵,所以你更加拼命地工作,好讓他們能看到嗎?”
曉麗點了點頭:“是啊,事業做得越大,成就越高,他們就能看見了吧?可是我真的很累。我就一普通的女生,我感覺自己已經拼盡全力了!”
我能感受到曉麗的拼盡全力。談話的最后,我還是建議她,找個機會和父母聊聊。就只是聊聊自己的心聲,也許會輕松一些。
下一次再見到曉麗時,她整個人都放松了很多。還一個勁不好意思地笑。我都被逗笑了,問她怎么了。
她說她真的找父母聊了。然后雙方都發現了了一些各自沒有想到的點,真的很有意思。
當她跟父母談到自己那么努力工作是為了讓他們看到她,肯定和鼓勵她的時候,父母真的很吃驚。
他們說到:“我們覺得你很辛苦,不希望你那么累,做那么大的事業。但又不能直接建議你放棄。所以我們選擇不去看你的事業。以為這樣不重視的態度,會讓你可以放松點,不那么辛苦打拼。我們怕越看到你越受到鼓勵,越努力打拼。”
當雙方都澄清了自己的觀點,爸爸媽媽和曉麗都忍不住笑了:原來對方是這么想的。
從曉麗的例子中,我們也可以學學如何消除誤解:
多溝通,多和父母表達內在的感受。
很多時候,我們會怕跟父母說了自己過得不好,父母會很擔心。父母肯定會擔心,但是,請相信父母。他們有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去處理自己的擔心,并且有能力支持到我們。
當我們傾訴了自己的狀況,不僅我們的困擾會減少很多,還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不好的處境會馬上得到緩解。
在關系中,溝通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曉麗沒有找父母聊自己的內在感受,也許曉麗還會繼續困在苦苦打拼事業,但又得不到父母認同的沮喪中。而父母也會困在想要孩子輕松,卻讓孩子越來越累的怪圈中。
03
“我就是不吃飯!
我要絕食!我要讓奶奶內疚!”
小琪在聊天的過程中,講到她小時候的一些事情。
大約在讀幼兒園或者小學剛開始的階段,每年的暑假,表哥和表姐都會來家里玩,大家都纏著奶奶(外婆),要奶奶滿足自己的各種要求。一會兒買零食,一會兒講故事,一會兒要看電視。每天熱熱鬧鬧的。
但小琪并不是很開心。
因為她覺得奶奶好像對表哥表姐更好。每次他們有什么需求,奶奶的回應就會更快,也經常能滿足。而對待小琪,則總是一會兒沒時間,一會兒商量著能不能下一次買。
小琪特別沮喪,她感覺奶奶好像不愛她。
這樣的情緒也在自己心里堆積了很久。在有一次和表哥的沖突中,爆發了出來。小琪也忘了當時和表哥在爭搶什么,但最后奶奶讓小琪給了表哥。于是,小琪就崩潰了。哭著跑出了家門。
奶奶表哥表姐他們找了很久,終于找到了小琪。她一個人在河邊坐著。大家終于把小琪勸回家以后,小琪又開始絕食,怎么勸都不吃飯。
現在的小琪回憶起這件事情,還是有一些情緒。她覺得自己受到了極大的委屈。她就是要不吃飯,懲罰奶奶,讓奶奶內疚。
我忍不住笑了起來:“你生奶奶的氣,是因為你覺得奶奶更愛表哥,不愛你?”
小琪點頭:“是啊!她不愛我!我現在想到還是難受。”
我:“你不吃飯,是為了懲罰奶奶,讓奶奶內疚。那你覺得奶奶有內疚嗎?”
小琪回憶了一會兒:“有啊,奶奶當時有跟我道歉。但我內心沒有接受。所以現在還記得這件事情。”
我:“你覺得一個不愛你的人,會因為你不吃飯而感到內疚嗎?”
小琪想了一會兒,若有所悟:“是啊,如果她不愛我,我怎么做她都不會有感覺的。”
我:“是啊!所以,你用這樣的方式,其實是對奶奶愛你這件事情有一個相信的。”
小琪很吃驚:“對啊!其實我心底深處是確認她愛我的。而且足夠愛。不然我做這些也沒有用啊!”
在小琪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很有趣的邏輯悖論。
因為覺得奶奶不愛自己,為了氣奶奶,選擇不吃飯讓奶奶內疚。可是這個懲罰的前提,是她確定奶奶是足夠愛她的。
如果我們沒有看到這個邏輯的沖突,可能我們就會一直陷在關系的情緒和沖突中。
就像一個孩子,覺得爸爸媽媽不愛自己,選擇用傷害自己的方式讓父母內疚。其實,他的內心,其實是一個深深的篤定:父母是愛我的。這樣,我傷害自己,他們才會內疚,難受。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可以更多地靜下心來看看自己。去審視自己的很多觀念到底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我們估計很少這么做,但,當我們這么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很多認知都是扭曲的,邏輯都是不通的。
這個部分,可以建議去上一些自我認知的課程。
以上,是三個發生在關系中的故事。
很多時候,關系中的誤解,沖突,糾纏并不一定如我們以為的那般無法解決。當我們對自己了解更多,我們就更能看清楚事情的真相。也就可以擁有更好更有品質的關系。
劉芳芳
我們是抉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