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芳芳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從業12年,個案累積2000小時 做心理工作這么多年,一定會越來越發現身體與心理的關系。兩者幾乎密不可分。 ***說:所有的疾病都是一種心病。誠不欺我。 今天聊聊自己最近在這個部分的體悟,特別是青少年如何運用疾病來表達自己。這里說的疾病包括身體疾病,也包括心理疾病。 確診的疾病 讓相關的人反而松了一口氣 身體的疾病比較能名之,如果我們關注醫學,會發現有無數個病名。大家根據自己的癥狀套進一個又一個病名中,于是就有了相應的解決方法。 很多人在身體不舒服一段時間的恐慌后,終于確診了自己的疾病到底是什么,反而有了一種輕松感:這下我知道怎么來治療了。醫生是有經驗的,我只要跟著做就可以了。 然后就開始了治療的過程,也確實很經常會把癥狀消除了,于是就覺得自己的病好了。 這一套程序,從表面上看來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但,如果它真的有用,醫院不會越開越多,疾病的種類不會越來越多,去醫院的人也不會越來越多。本質上,它只是在表面上消除了一些癥狀,但為什么會引起這些癥狀的原因一直都沒有找到,或者一直沒有被關注,被改變,于是也無所謂真正治愈。 而實際上,找到病名,很多時候,也同時失去了探索疾病如何產生的機會。 現在呢,從身體疾病到心理疾病,這樣的過程也慢慢復制過來了。 我因為從事心理工作,經常會聽到有人問我:我的孩子(或者其他身邊的人)是不是抑郁癥啊,是不是焦慮癥啊,是不是自閉癥啊?……也有很多我之前沒有學過的名稱:比如孤獨癥…… 他們問這個的目的,是確定一下,孩子是否是這個問題。如果是的話,那好,就按照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來治療。 而這個解決方案,大部分時候是吃精神類藥物。 我有時候會非常費解:身體疾病有一些衡量指標,吃藥尚且還可以理解一點。但心理出現狀況,比如,一個人厭學,不去社交,消極低落,生無可戀……這些真的可以通過吃藥好起來嗎? 如果能好起來,那好起來的機制是什么呢? 但其實去思考這些問題,是痛苦的。因為答案顯然是不那么簡單的。一個心理問題的背后往往是一堆的原因。很多時候要徹底解決心理問題,就是要改變很多除了當事人以外的其他關系和環境。而這,對很多父母來說,是困難的,也是排斥的。 以抑郁癥為例。他們會經常認為:哦,孩子得了抑郁癥啊!那好,知道了。就按照抑郁癥的方案來治療。 那么,為什么會得抑郁癥,以及抑郁癥了接下去父母應該做些什么,則是不想去想的事情。反正很多人有抑郁癥,這就像是一個疾病,你只要去治療就好了。 很多父母在別人問起或者遇到一些事情時,會說:“因為他得了抑郁癥,所以才會這樣。”“那他都的抑郁癥了,會這樣是肯定很正常了。” 抑郁癥這個病名背了很多鍋,孩子和家長躲在這個病里,不用再去糾結到底是因為什么才變成這樣。 …… 其實現在很多精神科醫院在給患者開藥的同時,也都會推薦患者去找合適的心理咨詢機構做長期的咨詢。心理咨詢,才真正有可能找到疾病的原因,繼而釜底抽薪,真正讓癥狀消失并不再出現。 (圖片來源:Freejpg 作者:by Burak Kostak) 什么時候,當我們出現癥狀時,不管是身體層面的,還是心理層面的,我們不是麻木地去治療,而是開始去尋找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癥狀的原因,疾病才有可能真正減少,以及治愈。 我無法表達, 身體疾病就幫我表達 我有很多青少年來訪者,來咨詢前都有很多身體癥狀,當然,來咨詢后,癥狀有可能變少,也可能變多。其實,身體疾病、癥狀本身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么它們要出現。 大部分孩子是因為不去上學,所以和父母一起來到了咨詢室。 但我們別以為孩子不去上學心情有多好。家長多著急,孩子就是成倍的著急和痛苦。因為人都是有超我的,都會有對自己的要求和期待。但自己的一個部分停滯不前了,于是要求自己的那個部分其實是一直不滿痛恨的。內心的戰爭沒有停止。每時每刻。 有一個小學生,他后來漸漸發展出一些軀體疾病。他說:“我覺得我沒有理由不去上學啊!也沒發生什么事(其實只是他認為的沒有),我也沒有身體問題和心理問題,那我為什么不去呢?說不過去啊!那我就會很怪自己。于是,我生病了,肚子痛了,發燒感冒了,我就可以有個理由不去了。” 有個身體癥狀,真的會讓他心里好過很多很多。看起來是給父母老師一個交代,其實也是給要求自己的部分一個交代:看,我是真的生病了,不是我隨便不去上學啊! 一次又一次,慢慢地,他的生病也越來越多。因為只有生病時,一切好像才能捋得通。 身體其實不斷在幫助他更加敢于表達自己的“不要”。 (圖片來源:Usplash 作者:priscilladupreez) 另一個高中生的例子也是如此。甚至因為她接受過咨詢幾次,對自己越來越誠實,覺察能力也越來越深。上一次見到她,她有了很多新的癥狀,無法控制的心跳加快胸悶無法呼吸,讓自己特別難受。但我們談到不想去學校的占比,已經比之前更多了,達到了99.5%。在我們坦誠地聊到身體癥狀和不想去之間的關系時,她自己也笑了,覺得身體確實在幫助她不用去學校。 當然,這些還只是第一層,即孩子無法勇敢地表達自己“不想要”,于是找了身體這個自己和別人都能接受的理由。但更深的一層,是孩子為什么那么不想去學校。明明他們有一個部分也覺得應該要去學校,那為什么還是不想去。 那個高中女生的例子我印象很深刻。她后來談到,只要她一去學校,就是無盡的壓力和挫敗感。她不能容忍自己的成績普通不拔尖,但似乎要拔尖已經非常困難。于是,她或者去學校壓力巨大無法接受自己的成績,或者就不去學校在家里不斷攻擊自己。繼續追溯過往,她一直是這么逼迫著自己熬過了三年初中生涯。現在已經也逼不動了,但那個自我要求一直都在。 再往下一層:一個孩子為什么要如此逼迫自己呢?成績不好就代表自己非常不好,會遭到自己的唾棄。那么,更早期,當她只是真實,但并不是大人所認為的好,優秀時,她曾經受到什么樣的否定和唾棄? 想想,孩子都處在什么樣的處境里啊!家長真的更需要去幫助他們面對和解決這些深層的問題,而不是簡單地在表面的“有沒有去學校”這個問題里打轉。 還有很多來訪者,他們回顧起自己成長的經歷,每一次大的身體疾病,都伴隨著一個大問題的解決。比如,爸爸媽媽和好,家族成員不再爭鋒相對,大家都會更加團結,來解決眼前孩子的身體問題。 想想真是唏噓。孩子真的在用自己的力量努力。 身體疾病能表達這么多,能幫助孩子做成這么多事,定然不會輕易就好。 除了身體疾病,心理疾病也是如此。我有蠻多抑郁癥的來訪者。他們后期對自己覺察越來越深以后,都會坦言:抑郁癥真的很好啊!我有了這個,提要求一般都會被滿足。我自己也比較能放過自己。這個真的不那么容易放下。 說完我們經常一起忍不住笑起來。我覺得也蠻好,最重要的還是覺察:當抑郁癥成為一種選擇,它就不再成為問題。 (圖片來源:Freejpg) 所有的身體疾病都是心理疾病 說到底,所有的身體疾病都是心理疾病。過去我也無法接受,但確實在長期的自我成長和實踐過程中,越來越認可了這一點。 我有一段時間得了女性的一些疾病,為此還動了一個小手術。當時我心里想,這個手術看起來把病灶解決了,但怎么可能會解決根源的問題呢?如果我沒有找到真正的原因,實際上,這個問題有可能一直都在。 于是我有一段時間一直在做我自己關于“女性”的功課。個案,書寫,日常覺察,實驗……慢慢地在某一個層面真的理清了很多關于女性的情結。 想想要感謝我的這個疾病,如果沒有它,我又怎么會定下心來,真的去直接面對和探索呢?本來以前就不想碰,能不碰就不碰啊! 再說到一些人,得了和媽媽一樣的疾病,內心里好像“是怎么無法逃脫某種宿命”的恐慌,但其實卻是對媽媽很難直接表達的親近和忠誠。我自己就發現我的體型和我媽越來越像,確實有把我自己嚇了一跳。從小我媽就覺得自己體型不好,我也覺得不好。但我卻那么在意她的體型,也那么在意她。我其實暗地里在想:也許我和她一樣不好,她就不會感覺那么不好了吧。 因為我愛媽媽,所以她的好,比我的不好重要多了。 多么嚇人的動力。關鍵很多時候我們辨認不出。同時,我們不好,媽媽也不一定就會好啊!哈哈,這是什么扭曲的認知。 一切身體的問題都有跡可循,如果我們愿意停下來,聽到身體的聲音,聽到癥狀的呼求,繼而,我們能更真實地面對自己,更勇敢地用言語表達出來,其實,身體真的不用承擔這么多。 當然,我們確實也可以利用身體。有時候確實難以言說,用身體疾病表達,只要不要搞太大,其實也無妨。簡單粗暴效果好。最關鍵的,是我們真的知道我們在干什么。 祝福大家心安,身安。祝福大家內心清明,勇敢無畏。 劉芳芳 我們是抉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