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寧腿綜合征(RLS),又稱不安腿綜合征,Willis-Ekbom病(WED),是臨床常見的神經系統感覺運動障礙性疾病。
其主要表現為強烈的、幾乎不可抗拒的想活動腿的欲望,大多發生在傍晚或夜間,安靜或休息時加重,活動后好轉。
流行病學
RLS可發生于任何年齡階段,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女性患病率約為男性2倍。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不同國家和地區,成人 RLS 患病率不同。
RLS在歐美發達國家較為常見,患病率為5%~10%;
而亞洲人群的患病率較低,僅為0.1%~3.0%。
分類
不寧腿綜合征(RLS)分為原發性RLS和繼發性RLS。
1. 原發性 RLS
常有家族史。
大部分家族性RLS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少數家系則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或者非孟德爾遺傳模式。
2. 繼發性 RLS
患者多數在 40 歲以后發病。
相關病因:
與多種神經系統疾病,如帕金森病、腦卒中、多發性硬化、脊髓病變等
鐵缺乏
妊娠
慢性腎臟疾病
部分藥物或物質可能誘發或加重 RLS 癥狀,如尼古丁、酒精、咖啡、抗抑郁藥、抗精神病藥、抗組胺藥等
發病機制
RLS 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
目前普遍接受的觀點包括:
中樞神經系統鐵缺乏
中樞神經系統多巴胺能功能紊亂
基因變異
1. 中樞神經系統鐵缺乏或代謝障礙
鐵是多巴胺合成限速酶酪氨酸羥化酶的輔基和多巴胺D2受體的輔助因子。其作用有:
參與腦內多巴胺合成
髓磷脂合成與能量生成
增加突觸密度
鐵缺乏或代謝障礙:
可使腦黑質神經元受損
也可影響多巴胺系統功能
2. 中樞神經系統多巴胺功能紊亂
多巴胺能功能障礙在 RLS 的發病機制中發揮重要作用,如:
紋狀體以外區域多巴胺能D2和(或)D3神經元逐漸缺失
多巴胺受體拮抗劑如甲氧氯普胺可加重癥狀
而多巴胺D2和(或)D3受體激動劑可改善RLS 臨床癥狀
此外,RLS 患者的紋狀體以外區域功能磁共振、PET、尸檢資料也證實腦內多巴胺能通路改變。
3. 遺傳
GWAS 表明,易感性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與RLS相關,如 MEIS1 與 RLS 強烈相關;
MEIS1、PTPRD、BTBD9 與周期性肢體運動強烈相關,且影響鐵的動態平衡。
目前已發現,MEIS1、BTBD9、MAP2K5、LBXCOR1 等19個基因可能與 RLS 有關。
目前中國人群基因學研究證實,BTBD9和MAP2K5/SKOR1 與原發性 RLS 有關;
但是尚未發現HMOX1、HMOX2、VDR、IL17A、IL1B、NOS1、ADH1B、GABRR3 和 GABRA4 與 RLS 有關。
4. 神經環路異常
中樞阿片系統異常、中樞神經系統下行抑制通路功能失調可能會導致:
脊髓神經元過度興奮
皮質-紋狀體-丘腦-皮質環路網絡功能失調
腺苷通路異常等
上述結果可能在 RLS 的病理生理機制中起重要作用。
臨床表現
典型癥狀
強烈、迫切想要移動肢體的沖動/欲望
夜間睡眠或安靜時出現或加重
患者對肢體深處不適感描述各異,如蟻爬感、蠕動感、灼燒感、觸電感、憋脹感、酸困感、牽拉感、緊箍感、撕裂感、甚至疼痛
這種不適感尤以小腿顯著,也可累及大腿及身體其他部位,如上肢、頭部、腹部,且通常呈對稱性。
患者需要不停地活動下肢或下床行走,一旦恢復休息狀態會再次出現上述不適感。
癥狀特點
特征性晝夜變化規律,腿部不適感多出現在傍晚或夜間,發作高峰為午夜與凌晨之間,白天癥狀相對輕微。
診斷標準
根據2014年美國睡眠醫學會(AASM)出版的睡眠障礙國際分類第3版(ICSD-3)和國際不寧腿綜合征研究小組(IRLSSG)2012年制訂的診斷標準,診斷需同時滿足A~C:
A:有迫切需要活動腿部的欲望,通常伴腿部不適感或認為是由于腿部不適感所致,同時符合以下癥狀:
癥狀在休息或不活動狀態下出現或加重;
運動可使癥狀部分或完全緩解,如行走或伸展腿部,至少活動時癥狀緩解;
癥狀全部或主要發生在傍晚或夜間。
B:上述癥狀不能由其他疾病或行為問題解釋,如腿抽筋、姿勢不適、肌痛、靜脈曲張、下肢水腫、關節炎或習慣性踮腳。
C:上述癥狀導致患者憂慮、苦惱、睡眠紊亂,或心理、軀體、社會、職業、教育、行為及其他重要功能障礙。
補充說明
1、有時沒有腿部不適感也存在活動腿的沖動。除腿部,也可能累及手臂及身體其他部位。
2、對于兒童,
問診時注意兒童的特殊表達用語;
詢問是否存在需要家人按摩肢體方可入睡的現象。
3、對于存在認知障礙的老年患者,需注意患者的下列行為:
摩擦肢體的行為征象,如摩擦、按摩、揉捏腿部;
過度活動,如踱步、坐立不安、抖動腿部、踢腿、在床上輾轉反側等
這有助于 RLS 的診斷。
4、當癥狀較嚴重時,活動可能不能明顯緩解 RLS 癥狀,但問診提示既往出現過通過活動可緩解的情況。
5、由于 RLS 癥狀嚴重,治療干預引起癥狀惡化,此時在傍晚/夜間惡化可能并不明顯,但問診提示既往出現過傍晚/夜間加重的現象。
6、對于在某些遺傳學或流行病學研究中,應用本診斷標準時去除C標準更為合適,但需作出明確說明。
治療
《中國不寧腿綜合征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21版)》中建議:
1. 當患者血清鐵蛋白水平<75 μg/L和(或)轉鐵蛋白飽和度<45%時,建議補充鐵劑;
2. 優先選用多巴胺受體激動劑,盡管 α2δ 鈣通道配體類藥物尚未在中國獲批用于 RLS 的治療,但仍可作為多巴胺能療法的替代治療藥物;
3. 當其他治療方法無效時,建議使用阿片類藥物;
4. 適當的體育鍛煉和物理療法可不同程度改善疾病癥狀。
非藥物治療
1. 適當體育鍛煉
可改善原發性 RLS 腿部不適癥狀,尤其是漸進式有氧運動訓練。
2. 物理療法
建議在每晚腿部不適癥狀發生前穿戴使用氣動壓縮裝置。
該療法改善 RLS 患者的臨床癥狀、睡眠質量及健康相關生活質量。
近紅外光照療法也可有效改善 RLS 嚴重程度。
此外,還可使用重復經顱磁刺激、重復經顱電刺激、振動墊等,改善夜間睡眠質量和緩解情緒障礙等。
3. 針灸療法
建議使用針灸療法改善 RLS 癥狀及睡眠質量。
取穴主要為合谷、太沖、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等位置。
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睡眠學組,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睡眠障礙學組, 中國睡眠研究會睡眠障礙專業委員會. 中國不寧腿綜合征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21版) [J] . 中華醫學雜志, 2021, 101(13) : 908-925. DOI: 10.3760/cma.j.cn112137-20200820-02431.
張茜,陳項婷,周長青.藥物治療不寧腿綜合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網狀Meta分析.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22,22(8):908-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