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的開關
骨骼肌易損傷部位常發生于肌腹與肌腱連接處,也叫腱肌結合部位,此處較其他部位更僵硬;其次易損傷部位為肌腱與骨膜連接處,稱為肌腱骨膜接頭(肌的起止點),此處缺乏血液供應并且僵硬度較高。
骨骼肌損傷一方面是由于自身薄弱部位造成的;另一方面與反射性損傷有關,如關節周圍的關節囊、韌帶、骨膜、支持帶中的感受器傳入中樞神經的信號異常(信號錯誤、減少或增加),可造成傳出信號(肌的收縮)的錯誤,而出現肌的收縮順序、張力發生變化,繼發肌的損傷。這其中的損傷機制和運動感知覺系統密切相關。
研究表明,一側的骶骼關節損傷造成感受器傳入信號錯誤,可出現同側骼腰肌、腰方肌、梨狀肌緊張,同側臀大肌和對側臀中肌薄弱。
因此,骨骼肌損傷的原因可能是關節周圍的感受器功能障礙。研究表明,筋膜中的感受器是骨骼肌中的6倍之多,廣義的筋膜包括關節囊、韌帶、骨膜及肌外膜等,因此人體感受器較多的位置均在關節周圍。
綜上所述,一塊肌出現薄弱或緊張,可能是由肌的起止點和(或)腱肌結合部位損傷造成(運動感知覺的傳出點),也可能是由于骨骼肌周圍關節中的感受器傳入信號異常(運動感知覺的傳入點)。所以,可以認為肌的起止點、腱肌結合部位、關節周圍筋膜是“肌的開關”。
脛骨前肌
起點:脛骨外側面
止點:內側楔骨跖面、第1跖骨底
神經支配:腓深神經
功能 | |
協同肌 | 拮抗肌 |
踝關節伸展(使足部背屈) | |
趾長伸肌、踇長伸肌 | 腓腸肌、比目魚肌、踇長屈肌、腓骨肌、脛骨后肌、趾長屈肌 |
足部旋后(跖屈、內翻加內收) | |
腓腸肌、比目魚肌、脛骨后肌、趾長屈肌、踇長屈肌 | 腓骨肌、第三腓骨肌、趾長伸肌 |
脛骨前肌綜合征
脛骨前肌筋膜腔由外側腓骨和前骨間膜,內側脛骨,前方位深筋膜,后方脛腓骨間膜,上方脛腓關節,下方伸肌支持帶。這樣使該筋膜腔組成一個由堅韌結構包圍的圓柱狀間隙。
由于脛前肌筋膜腔是一個被骨和筋膜所包圍的近乎密閉的腔隙,當此筋膜腔內容物突然增加時,其周圍組織不能相應擴大(如同顱骨腔及其內容物),壓力迅速增高,導致脛前肌群血液循環特別是肌肉內微循環障礙,造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肌肉缺血性壞死。
導致筋膜腔內壓力增高的原因有:急性過度勞損如遠距離急行、跑步等運動后,由于肌肉過度疲勞,細胞外液積聚,使肌肉的體積增加;局部肌肉的直接外傷,使肌肉出血、滲出、水腫,肌肉腫脹、體積增加;另外脛前動脈栓塞,也會造成脛前肌群壞死。
診斷
本病見于青壯年男性,多因平素運動少,突然進行了劇烈的以下肢為主的運動所致。臨床多見脛骨前肌疼痛,腫脹、潮紅、行走困難。重者出現脛骨前肌麻痹。
實驗室檢查可見白細胞輕度增高,肌酸磷酸激酶、谷草轉氨酶、谷丙轉氨酶增高。
觸診
體位:受檢者仰臥位
方法:檢察者觸及脛骨干外側緣,向外滑動至脛骨前肌纖維;受檢者抵抗足背屈,以感受該肌張力。
局部腫脹、壓痛,重者足下垂、足背攣縮,第1、2趾間背面三角區感覺減退,有時有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治療點肌的開關
傳入點
踝關節前方周圍筋膜
傳出點
脛骨前肌的起止點、骨骼肌腱肌結合部位。
同步書籍》》
《《同步課程
喜歡本篇內容請給我們點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