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廢寢忘食的一口氣讀完了《晚熟的人》,377頁,12個故事,一個字“爽”。記不清多久沒有讀小說了,全憑對首個中國文學諾貝爾大家的好奇和抱著“偷師”看能不能給自己的文字增添點亮色的私心買了這本書。
選擇寫點觀后感的原因其實是年紀大了,知道自己記性不好,不給自己留點什么,太可惜我一口氣看完這本書的價值了。這本書確實是一個全程無尿點的書,很神奇,我竟然在最后一章節時對本書依依不舍,舍不得一下子就看完,以至于把每個字都認證拜讀了起來。
全文以第一人稱視角,用偏紀實類的手法敘述著從小到大發生在高密大欄鄉的家長里短和那個時代下人們的生活,心理,性格和命運。印象最深刻就是對文中的人物描繪除了自己和家人以外好像沒有一個好人。這句也在文中被老友調侃到莫老的筆風就是如此,我想這也許也是莫老的文筆能夠扣人心弦和吸引粉絲的主要原因吧。莫老曾經說過他就是個講故事的人,但是這講故事的能力也太強了。整本書充分印證了“把好人當壞人寫,把壞人當好人寫,把自己當罪人寫”的主旋律。
讀后除了窺到了寫作大家的語言和寫作手法之外,更多的是我仿佛也在各個角色中找到父母小時候的生活場景,也嘗試理解文革下那些人桀驁不馴,寧愿吃虧也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那股我們不理解的有點“傻”的勁。也許有些堅持我們沒有經歷過便不可以妄自菲薄,妄加指點。
《晚熟的人》只是書中的第二篇同名小說。“我”與蔣二,單雄飛都是晚熟品種的杰出代表。蔣二式的“晚熟”是裝傻,人們還真把他當做傻瓜的人。裝傻的好處能獲得人的同情和憐憫,所以他在未免除農業稅之前,一分錢沒交過。莫言獲獎后,一夜之間,高密的東北鄉竟成了旅游勝地,每天來訪參觀的人絡繹不絕。蔣二發現了商機,利用名人的效應消費名人,在莫言舊居面前擺攤賣書,賣當地的土特產,又低價買入舊居西邊的洼地蓋了五間屋轉租,后又成立了地龍公司,生意越做越大,成為晚熟中最精明的人。他的一句很有哲理的話,“有的人,小時膽小,后來膽越來越大;有的人,少時膽大,長大后越來越小””。晚熟,當別人聰明伶俐時,我們又傻又呆,避其鋒芒;當別人心機用盡漸入頹境時,我們恰好靈魂開竅,昏眼變明,禿頭生毛,脫胎換骨,返老還童,智慧大開……這就是“蔣二”,原名蔣天下,這就是早熟和早熟的區別。
站在庚子年額末尾回看,這一年好多人跳樓跳河,一場新冠又讓許多人倒下了……是飯不好吃還是酒它不香了?想一想物質生活匱乏的60-90年代,家家都窮,父母輩感情純粹,去年相親,今年訂婚,來年結婚,你敢嫁我敢娶。物質泛濫的當今社會,個個大肚便便,想要的美團外賣30分鐘到家,左手吃著炸雞,右手握著奶茶,整天嚷嚷著減肥減肥。比起那時候路有餓死骨的社會,現在的我們動個手指頭就能夠滿足我們想要的一切,可我們卻害怕輕易地選擇一段愛情,不是不想從一而終,而是害怕對方先選擇了半道告別,想得太多……我們在公司談KPI,在婚嫁中談買房買車,在生孩子養孩子談選學校……究竟是我們內心的缺乏,還是物質充盈的當下,我們的社會發展和已經擁有的都趕不上我們自身欲望的熵增。
究竟何為“晚熟”?莫言給出的解釋是:希望能夠不斷地超越自己,而不要過早的成熟、定型,使自己的藝術生命、創造力保持地更長久一些。在我看來,晚熟,其實是一種“后知后覺”,在挫折與磨礪中,在成長與蛻變中,依然保留這個年齡不該有的“少年氣”。他們心思單純,但能洞穿人心。當然,一萬個讀者有一萬個哈姆雷特,也許你們會從這本書中看到不同的程度的“晚熟”
作為一位母親,我經常會在讀書的時候,反思自己對于孩子的教育。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對當下很多拔苗助長的育娃圣經地狠狠打臉。借用莫言《諾貝爾文學頒獎典禮》中的話“文學和科學相比,的確沒什么用處,但文學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教育也如此,所謂的分數、學歷、甚至知識都不是教育本質,教育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其實不管你是早熟還是晚熟,有些道理最后都懂,只是你選擇了去懂還是裝作不懂。我想,無論是人,還是瓜果梨棗,熟透了也不好,有句話說“瓜熟蒂落”。熟透了就掉落下來了,所以還是七、八分熟最好!
好句分享:
1、一個人,特別想成為一個什么,但始終沒成為一個什么,那么這個什么也就成了他一輩子都魂繞夢牽的什么。
2、有的人,小時膽小,后來膽越來越大;有的人,少時膽大,長大后膽越來越小,這就是早熟和晚熟的區別。
3、人類的幸福是建立在痛苦基礎上的;美好的事物之所以美好,是因為丑陋事物的存在。
4、我們晚熟的人,要用一年的時間干出那些早熟者十年的業績。
5、一個人,只要能對自己違背常理的行為,給出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別人還真不好說什么。
6、有時候,謠言的核心是事實,就像某些故事有真實的原型一樣。
7、當別人聰明伶俐時,我們又傻又呆;當別人心機用盡漸入頹境時,我們恰好靈魂開竅。
8、我也喝醉過,但醉了皮肉,醉不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