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名醫名方簡介

【名醫簡介】
  趙恩儉,1926年出生,字介安,早年習醫,1946年考取高等中醫師,即在津懸壺,時年20歲。1954年參加天津總醫院中醫科及天津醫學院祖國醫學教研組組建工作,后調南開醫院,先后任中醫科主任、急腹癥研究所副所長、中醫研究室主任等職,兼任天津中醫學會副會長、農工民主黨天津市委委員、天津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顧問等職。學術上主張尊經不泥古、兼收博采不失中醫特色,務在解決當世之疾患,放眼于未來中醫之發展。趙氏擅長內、婦、兒科,對基礎理論、臨床診法、歷史文獻等研究有素,多年來從事醫、教、研工作,在國內外頗具聲望,為二部一局審定的老中醫藥專家之一。
【名方】老人便秘方
【組成】黃芪30克,銀花20克,當歸20克,白芍20克,麻仁20克,肉蓯蓉20克,厚樸3~10克,酒大黃3~10克,威靈仙10~15克(以上用量可根據癥狀稍事增減)。
【功能】益氣養液、潤腸導滯。
【用法】水煎服日1劑,酒大黃不后下,此方可連服一段時間,待大便調順再停藥。
【方解】

  老人便秘與一般習慣性便秘不同,因為年事既高,多有陰虛血燥、氣虛不運等基本問題,同時亦難免燥熱氣滯等等夾雜其中。所以單純潤腸藥往往用久作用不大,而承氣等瀉法又易引起正氣愈虛等問題。此方以黃芪之補氣,歸芍之養血,麻仁、肉蓯蓉之潤燥以治本,以其本虛也,且皆于通便有利。厚樸行氣、酒大黃緩降,不后下免其致瀉傷中等弊,方法從“青麟丸”等方化裁而來。威靈仙通氣利臟腑以治標,佐以銀花清臟腑之毒熱而不傷正。若大便數日不下、燥熱明顯,可加玄明粉3~5克沖服,得便下即止,不可過量。威靈仙“宣通五臟,去腹內冷滯,心腹痰水”,故胸腹不利,痰水氣滯,臟腑不通之證皆有良效,并非只是散風去濕之品,此方用之亦具襄贊之功。

  此方之特點一為重用黃芪以健運中氣;一為大黃不后下免其致瀉,并且可以連續服用以緩調其大腸功能;一為“威靈仙”可以自胸腹至下腹通閉解結,三焦俱得暢達,雖有痰水氣滯等等亦均得以疏導而解。
【加減】(1)大便連日得暢,可減免酒大黃。(2)便燥嚴重加玄明粉3~5克沖入。(3)氣虛重加黨參20克。(4)腹脹重加木香10克。(5)腰腿酸軟加杜仲10克、牛膝10~15克。
【病例】

  此方多年來加減運用所治病例甚多,療效亦甚佳,僅舉近日治病1例,以窺一斑。

  張某某,男,81歲,原患糖尿病及冠心病、心房纖維性顫動多年,現兩病均較穩定。但苦于大便干燥不暢,數日一行,腹滿而痛,先時用五仁潤腸丸等尚有效,近數月亦不起作用。如用瀉藥則引起便瀉不止、虛憊氣短,痛苦萬狀。診脈弦大,澀而少力,代止不勻。舌嫩而赤、苔黃濁不勻。證屬氣血陰液俱不足,燥熱蘊蓄大腸,宜標本兼治,于補氣養血益陰中,輔以清降之品,以“老人便秘方”加玄明粉3克,服藥后大解得下,且下后腹中舒泰,氣力精神轉佳。減去玄明粉連服此方月余,大便每1~2日一行,很正常。糖尿病及心臟病亦較前好轉。診脈仍代止,但已較前柔和有力,舌苔亦漸趨正常。以此方改配丸劑,用以鞏固療效,兩月后停藥病愈。

【名醫簡介】
  鄭魁山,教授,1918年生,河北省安國縣人。出身于針灸世家,幼年隨父鄭毓琳學習針灸,勤求典籍,博采眾長。20歲行醫于保定等地,1947年在北平獨立開業,1951年衛生部北京中醫進修學校畢業后,與欒志仁等創辦北京市廣安門聯合診所,1953年又與高風桐等籌建北京中醫學會針灸門診部。1955年調衛生部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文革期間到甘肅成縣醫院。

  鄭教授致力于針灸研究五十余年,擅用傳統手法治療急癥、重癥,在“燒山火”、“透天涼”基礎上,去繁就簡,創新了“熱補”、“涼瀉”手法,總結出一套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的針灸配穴和手法,對經絡實質和針刺手法的機理也頗有研究,曾與北大、同仁等醫院協作研究經絡實質,對“燒山火”、“透天涼”的實驗研究曾獲甘肅省科技成果獎。重視子午流注與靈龜八法的應用,把‘納子法”、“納甲法”、“六十花甲子”融合在一起,研制成多功能臨床應用盤,獲甘肅省科普成果獎。采用“燒山火”手法治療視網膜出血的研究獲衛生部科研成果獎,穴位埋線法治療小兒麻痹及后遺癥的研究,獲甘肅省武都地區科學大會獎。現任中國針灸學會理事、國際針灸醫師考核委員會委員、日本東京后藤學園客座教授等職。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主要著作有《針灸集錦》及修訂本、《子午流注與靈龜八法》、《點校針灸大全》,新著《鄭魁山針灸全集》已脫稿,交由日本東洋學術出版社定于1990年9月出版。
【名方】升提舉陷方
【功能】(1)穴位:中脘,梁門(雙側),足三里。補中益氣,升提舉陷。(2)穴位:中脘,天樞(雙側),氣海,足三里。培元固本,升陽舉陷。
【主治】(1)穴位:中脘,梁門(雙側),足三里。治胃下垂,胃小彎位置在髂骨嵴聯線1.5厘米以下。(2)穴位:中脘,天樞(雙側),氣海,足三里。治胃下垂,胃小彎位置在髂骨嵴聯線4厘米以下。
【用法】(1)穴位:中脘,梁門(雙側),足三里。用1.5寸28號毫針,用壓手進針法進針后,中脘向下斜刺透下脘,梁門向下斜刺透關門,足三里用補法,留針10~20分鐘。(2)穴位:中脘,天樞(雙側),氣海,足三里。用1.5寸28號毫針,壓手進針后用補法,天樞向下斜刺透外陵,氣海向下斜刺透關元,留針10~20分鐘。
【方解】

  胃下垂之發生系中氣不足,胃中虛寒所致,病久則腎元虛衰,元氣虛憊。取中脘、足三里,鼓舞中焦之氣,令氣上升,取氣海則回升下焦元氣。配梁門、天樞,可以加強升舉之力,疏通中焦氣機。
【病例】
【名醫簡介】
  周信有,漢族,1921年2月出生,山東省牟平縣人。現任甘肅中醫學院教授、內經教研室主任、甘肅省中醫學會名譽理事、光明中醫函授大學顧問、張仲景國醫大學名譽教授、全國內經專業委員會顧問、甘肅省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會主任委員等職。

  周信有自幼從師習醫,四十年代,在安東市開設診療所掛牌行醫。五十年代,曾先后擔任安東市中醫師公會會長、安東市聯合中醫院院長、安東市第二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等職。1960年調入北京中醫學院內經教研室任教,1978年調到甘肅中醫學院任職。在50余年醫教研生涯中,周氏著述甚豐。其主編或參與編著的書籍計有《內經類要》、《決生死秘要》、《中醫內科急癥證治》、《老年保健》、《內經講義》等,發表論文百余篇。周氏臨床經驗豐富,對治療疑難病證頗多獨到見解。近年來曾潛心對病毒性肝炎、血液病、老年病的專題研究,取得一定成績。他所研制的治療各種肝病的“舒肝消積丸”,在臨床上經過兩萬多例的觀察,療效顯著。
【名方】舒肝化癥湯
【組成】柴胡9克,茵陳20克,板藍根15克,當歸9克,丹參20克,莪術9克,黨參9克,炒白術9克,黃芪20克,女貞子20克,五味子15克,茯苓9克。
【功能】舒肝解郁,活血化癥,清解祛邪,培補脾腎。
【主治】各種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脾腫大、肝功能異常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頭煎二煎藥液相混,早、中、晚分3次服,亦可共碾為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日服3丸。
【方解】

  濕熱夾毒,邪毒留戀,是各種病毒性肝炎致病的主要病因,正氣虛損,免疫功能紊亂低下,是發病的重要病機,肝失調達,氣滯血瘀,又是本病的基本病理變化。因此,本方組成采取解毒化濕、補虛、祛瘀三法合用的治療原則,通治各種病毒性肝炎,方中以柴胡調達肝氣,茵陳、板藍根、茯苓等清解利濕,抑制病毒;當歸、丹參、莪術等養血調肝,和血祛瘀,以擴張肝臟血管,增強肝內血液循環和增加肝臟血流量,從而起到改善肝臟營養及氧氣供應,防止肝臟細胞損害、變性和纖維組織增生,以防止肝病的發生發展,并促使肝病恢復;黨參、白術、黃芪、女貞子、五味子等為扶正補虛之品,參、術、芪健脾益氣,而有利于血漿蛋白的提高,改善肝功能;女貞子、五味子補益肝腎,促使肝細胞功能的恢復,其中五味子酸收入肝,使轉氨酶不致釋放出來,從而起到降酶作用。上藥配伍,共成全面兼顧,起到中藥處方綜合作用和整體調節作用,這是運用中藥治療病毒性肝炎的一大優勢。
【加減】有濕熱征候或瘀膽現象的,方中茵陳可重用40~60克,以利于清利濕熱,再加赤芍、梔子,是出于祛瘀利膽的目的。虛羸不足嚴重的,偏于陽虛酌加淫羊藿、仙茅、肉桂以溫補腎陽,偏于陰虛酌加生地、枸杞等以滋補腎陰。對于肝硬化代償失調,血脈瘀滯,陽虛不化所出現的腹水,根據“去菀陳莝”、溫陽利水的治則,在重用補益脾腎和活血祛瘀之品的基礎上,尚須酌加理氣利水之品,如大腹皮、茯苓皮、澤瀉、白茅根等,如此標本兼治,有利于腹水消除,恢復肝臟代償功能。

【名醫簡介】
  蔡友敬,1916年出生,福建省泉州市人。現為中醫內科主任醫師、教授。蔡氏1937年畢業于丁甘仁創辦之上海中醫學院。曾任泉州市聯合中醫院院長,泉州大學醫學院中醫系教師,華僑大學兼職教授,泉州市中醫院院長;現任,福建省中醫學會副會長,泉州市衛生學校教授,泉州市中醫院名譽院長。

  蔡氏擅長中醫內科,對脾腎、命門學說頗有研究,用以治療哮喘、腎炎及肺心病頗有收益。著有《中醫基礎學》、《中醫內科學講義》、《蔡友敬醫案選》等。
【名方】眩暈片
【組成】天麻10克,雙鉤藤30克,澤瀉30克,生石決明3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白術10克,甘草4克。
【功能】平肝潛陽,健脾化痰。
【主治】內耳性或高血壓性眩暈。
【用法】上藥8味,用水3碗先煎生石決明,俟煎至二碗時,再納諸藥(除鉤藤外),煎至1碗時,再下鉤藤,約1分鐘后,取汁,分兩次服用。制片:本方亦可制成片劑。用10倍或20倍劑量,先將澤瀉研成細粉過篩,其余藥煎湯濃縮,然后拌入澤瀉粉壓成片劑,糖衣包裹。每片含生藥1.23克,每次服6~18片,1日3次,開水送下。

【方解】

  本方系由半夏白術天麻湯合澤瀉湯再加雙鉤藤、石決明而成,乃本人自制方。經20多年臨床應用,療效顯著。內耳性眩暈是以發作性旋轉性眩暈、耳鳴、聽力下降為主要癥狀的內耳疾患,是內耳膜迷路積水,產生前庭功能紊亂所引起。高血壓性眩暈,乃由于高血壓所引起的腦血管間歇性痙攣所致,是高血壓的主要癥狀之一。

  祖國醫學認為此兩種眩暈都屬于眩暈的范疇。多屬肝的病變。可由風、火、痰、瘀等多種因素引起。但在發作時,均有眩暈、耳鳴、泛泛欲吐、或惡心嘔吐之狀,故用《醫學心悟》半夏白術天麻湯,以熄風鎮痙、健脾化痰。李東垣《脾胃論》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除”。故以半夏天麻為主藥,配以苓術健脾祛痰,治其生痰之源。陳皮理氣化痰,甘草調和脾胃。但臨床單純用此方療效不夠理想。因思《金匱要略》有一澤瀉湯,以治水飲“冒眩”,尤在涇在《金匱心典》中云:“水飲之邪,上乘清陽之位,則為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眩轉而乍見玄黑也。澤瀉瀉水氣,白術補土氣以勝水也”。方中澤瀉用五兩,白術二兩,澤瀉量重,增強瀉水氣功能,故本方加用澤瀉30克。再加較大量雙鉤藤、生石決明,以增強熄風鎮痙之力。

  現代藥理實驗證明:鉤藤能抑制血管運動中樞,擴張外周血管,具有降壓作用;同時有明顯的鎮靜作用。對高血壓引起的腦血管痙攣和內耳迷路積水,均有解除作用。加大澤瀉量能增加尿量,可排除迷路積水,調節其內部平衡;治高血壓病,目前多配合利尿藥,促使血壓下降,可起協同作用。
【加減】偏熱者加黃芩10克,偏濕者加薏苡仁30克,偏風者加僵蠶10克。

【名醫簡介】
  遲景勛,生于1938年,山東省膠州市人。現任濟南市中醫醫院院長,外科主任中醫師,山東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兼任、外科脈管炎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中醫康復委員會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山東中醫藥學會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濟南中醫藥學會副理事長、濟南市科協常委等職。

  1965年畢業于山東中醫學院醫療系本科。畢業后分配至濟南市中醫醫院從事中醫外科臨床工作至今。從醫30多年來,在臨床實踐中,潛心鉆研,努力探索。在繼承前輩經驗的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逐步提高臨床技術水平。在中醫外科臨床治療中著重“辨證施治”、“治病求本”及“內病外治”等法則,抓住病機,屢起沉疴,收到顯著的臨床療效。擅長治療周圍血管病,對乳房病、皮膚病、瘡瘍等疾病的診治亦有豐富的經驗。在臨床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曾主編或參編專業著作6部。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有影響的學術論文10余篇。撰寫的《中醫藥為主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450例療效分析》一文獲山東省優秀科技論文二等獎。參研課題有兩項獲省、市科技進步獎,其經驗方脈痹湯治療血栓性深、淺靜脈炎效果良好。
【名方】脈痹湯
【組成】茵陳24克,赤小豆18克,生薏米30克,炒蒼術10克,黃柏10克,防己12克,澤瀉12克,佩蘭10克,苦參12克,木通6克,炒地龍12克,滑石10克。
【功能】利濕清熱,芳香化濁,行血消腫。
【主治】血栓性深、淺靜脈炎及濕熱下注所致的丹毒、臁瘡,濕熱型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疾病。
【用法】浸泡30分鐘,水煎兩次,兩煎混合約500毫升,早晚各服250毫升。
【方解】

  茵陳、蒼術、黃柏、苦參燥濕清熱;澤瀉、防己、木通、滑石利水滲濕、宣通血脈;生薏仁、赤小豆健脾利濕、行血消腫;佩蘭醒脾化濕、芳香化濁;炒地龍清熱通絡。合用共奏利濕清熱、芳香化濁、行血消腫之功效。經系統臨床觀察血栓性靜脈炎94例,臨床治愈53例,占56%,好轉41例,占44%。
【加減】 患者發于下肢者原方加牛膝12克,發于上肢者加桑枝30克,發于胸脅者加柴胡12克、杭芍10克理氣止痛,熱盛者加雙花30克、青蒿12克清熱解毒,若瘀重者加桃仁12克、紅花12克活血化瘀,痛甚者加沒藥10克、乳香6克、秦艽12克活血祛風止痛。

【名醫簡介】
  郭振球,生于1926年,湖南長沙人。出身儒醫世家,1942年至1947年受業于長沙精益中醫學院。畢業后在長沙、衡陽等地從事中醫醫療、教學、科研工作。現任湖南中醫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衛生部高等醫學院校中醫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編委會委員。主要著作有《中醫臨床學基礎》、《中醫臨證學基礎》、《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兒科學》、《中醫診斷學》、《中藏經語譯》、《簡明難經注疏》等。

  郭振球教授治學精博,40多年來,既教書育人,又承擔醫療科研工作,精勤不倦,所發表的《常見病辨證論治及微型計算機應用研究》、《辨證學微觀化與人工智能》、《微觀辨證學研究》和《中醫診斷學博士點和重點學科建設》等論文,反映了他的醫德醫風和學術經驗。在研究生教學上主張以文獻研究為先導,臨床研究為基礎,科學實驗為手段,既要對傳統醫學理法鍥而不舍,也要采用新理論新技術推陳出新。郭氏臨床診病在四診觀察、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開展了微觀辨證和微觀辨治對心腦血管疾病和腎系疾病較系統的研究,從細胞水平、亞細胞到分子水平上闡明“證”的實質及其藥效學機制,取得了初步成果。
【名方】活絡蠲痹湯
【組成】天麻10克,鉤藤20克,木瓜10克,萆薢15克,當歸15克,白芍15克,續斷12克,黃芪15克,牛膝10克,僵蠶12克,松節15克,威靈仙15克。
【功能】熄風蠲痹,養血活絡。
【主治】 高血壓病,中風半身不遂,手足不能舉動,麻木不仁,關節酸痛或咳吐痰涎者。
【用法】每日煎1劑,分2次服。
【方解】

  高血壓病的病機是“肝風內動”,風陽上冒,則頭目眩暈;內風襲絡,血虛不能榮筋,則成半身不遂;血絡風邪阻痹,則手足不能舉動,而麻木不仁;風盛激液為痰為濕,流竄關節,則可使關節酸痛。凡肢體不仁不用、麻木酸脹,大都是絡脈失和,風痰或挾濕阻痹不通之候,方中天麻、鉤藤祛風,僵蠶因風而僵反能治風。續斷能續能補,威靈仙通絡中之氣;歸、芍、松節和血絡而利關節;萆薢、木瓜舒筋除痹;黃芪益氣以助血行,可收血行風自滅之效。配入牛膝領諸藥上出下行,左右逢源,各不相悖,大意以使風痰濕都得蠲除,而血脈正氣的偏虛即可得而恢復健康。
【病例】

  謝某,男,61歲。患高血壓病兩年,常有頭暈,下肢酸麻乏力,疊經中西藥治療,時好時病。因外出歸家,忽然眩仆,左側肢體麻木,不仁不用,不時昏眩目暗,均偏于左。此血虛風痰阻絡,即屬偏廢之根。予活絡蠲痹飲,連服15劑,每天煎服1劑。二旬手能舉動;再服1周,三旬挾拐足能步履。后用六君子湯加當歸、白芍、苡米、木瓜,氣血雙補,舒筋活絡而獲復元。
【名醫簡介】
  李恒明,女,1935年出生,四川遂寧市人,1955年畢業于四川華西醫大,1963年畢業于四川成都中醫學院。現任遂寧市中醫院名譽院長,中西醫結合主任醫師。

  近10年在國際國內、省、市學術會議交流文章及雜志發表學術論文30篇之上,其中7篇獲優秀論文獲。1990年以來,獲省科技成果三等獎1項,市科技成果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成都出版社出版的《燦爛星光》一書中,專題報道了“獻身事業的楷模--李恒明”的情況。現是四川省中醫管理局中醫工作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中醫藥科技》雜志通訊編委,國務院有突出貢獻特殊津貼專家,遂寧市名老中醫,全國第二批名老中醫。曾獲“省優秀女科技工作者”,省婦聯“巾幗建功”先進個人,市“學白求恩優質服務先進個人”,省中醫管理局“八五”期間科技先進工作者,兩次獲四川省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四化”服務先進個人稱號,受中共四川省委表彰。現正從事全國名老中醫帶徒工作,遂寧市衛生系統跨世紀學科帶頭人指導老師。
【名方】頭痛帽
【組成】川芎15克,白芷30克,北細辛15克,茺蔚子15克,防風15克,蠶砂30克,藁本15克,菊花10克,薄荷腦1克。
【功能】祛風止痛,芳香開竅。
【主治】凡是中醫診斷為“眩暈”、“頭風”病的病人,不分寒熱虛實,皆可應用。對高血壓、頸椎病、腦血管硬化、神經性頭痛、神經官能癥等血管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的頭昏、頭痛、失眠等癥,都可應用。
【用法】將各藥搗成粉末,做成藥帽子,戴在頭上。每日戴2次帽子,每次半小時,也可持續戴上;睡眠差者,可晚上戴帽入睡;也可頭昏痛時戴帽。帽子不用時,用塑料袋密封,以免藥性散發。
【方解】

  該藥的主要成分是由川芎、白芷、細辛、菊花等組成。單味藥川芎,辛溫走竄,走而不守,上行頭目,旁達肌膚,能散寒濕,祛風氣,解頭風,療目疾,是治療頭痛的要藥;其藥理作用是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抑制大腦活動,具有解痙、鎮靜、降壓、擴血管的作用。白芷辛香走竄,入氣分,走血分,能祛風寒,行氣血以止痛,具有鎮靜和抗菌作用。細辛氣盛而味烈,既能逐寒氣,又能疏上下之風邪,現代藥理研究,細辛具有麻醉作用。菊花氣味清芬,為疏散風熱之要藥,現代藥理研究具有消炎及利尿作用。防風、藁本、蠶砂皆是祛風散寒止痛之品,藁本是治巔頂頭痛的要藥。茺蔚子活血化瘀,治瘀血頭痛。

  臨床應用:本法是采用內病外治,減輕了病人服藥的痛苦,臨床應用5年以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現為我院基礎制劑,1997年獲市科技進步二等獎。該法主要治療因腦血管痙攣、腦血管硬化、高血壓病、腦萎縮、神經官能癥、頸椎病等引起的頭昏、頭痛、失眠癥狀。價格便宜,使用方便,無毒副作用,病人易接受。

【名醫簡介】
  李裕蕃,生于1915年,河北省北戴河人,現為秦皇島市中醫醫院主任中醫師。李氏13歲即隨姑父習醫,及至年長,又拜東北名醫高仲山、李春元、王仙舟、張志純等為師,寒暑8載,業成之后懸壺于哈爾濱、齊齊哈爾及北戴河等地。1958年到北京中醫學院教研班深造2年,后調入秦皇島市中醫醫院,任中醫內科主任、主任中醫師。

  李氏一生勤奮好學,治學嚴謹,博覽廣采,學驗俱豐,不拘門戶之見,循古訓,探新知,不僅窮研岐黃之道,而且熟諳現代醫學之理。臨床擅長內科、婦科及雜證的治療。辨證用藥組方自成體系,以審證求因為首務,緊緊抓住證候辨證施治,取四氣五味之長,佐以報使之味并時時兼顧胃氣直搗病所。在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基礎上,他創制新方40余首,用之臨床多有效驗。先后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通脈化瘀湯
【名方】通脈化瘀湯
【組成】當歸10克,川芎10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蘇木10克,紫草10克,丹皮10克,石斛10克,秦艽3克,蒲公英30克,澤蘭15克,忍冬藤30克,生姜6克。
【功能】活血化瘀,通經活絡,清熱利濕。
【主治】血栓性靜脈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解】

  血栓性靜脈炎,乃瘀血阻脈,營血回流受阻,瘀久化熱,濕熱變生而患處腫脹疼痛、發熱。本方取當歸、川芎、乳香、沒藥、桃仁、紅花、蘇木等藥活血化瘀,通脈活絡;紫草、丹皮、石斛清熱養陰益胃;蒲公英、忍冬藤清熱利濕通絡;澤蘭活血利水;秦艽祛風除濕、引藥入經。諸藥合用,既可消散瘀滯,亦可清除濕熱,使血脈通達、濕熱蠲除。
【加減】患肢腫脹明顯者加苡仁、連翹;紅腫明顯者加天花粉、銀花;病在下肢者加牛膝、防己;病在上肢者,加桑枝、姜黃。

【名醫簡介】
  呂繼端,生于1929年,湖北省通山縣人。呂氏出身中醫世家,早年懸壺鄉梓,現已行醫40余載。呂氏曾先后在湖北中醫師資進修學校和南京中醫學院全國溫病專修班深造。呂氏現任湖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教授、主任醫師,湖北省老年醫學會理事,湖北中醫學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家首批學術經驗繼承導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老中醫專家等職。呂氏兼收葉、薜、吳、王等溫病名家的學術思想,運用衛氣營血辨證論治得心應手,擅長醫治內科、婦科疑難雜癥,尤對中風、癡呆、腫瘤等病別具匠心,療效卓著。呂氏先后主持完成了“急性菌痢專家系統”、“中風病專家系統”、“電子計算機通用程序辨證論治”、“益智靈益智健腦作用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等多項科研成果。呂氏著有《新溫病學》、《控制中醫學》、《中醫基礎理論與控制論》、《電子計算機模擬中風病治療經驗》、《中風治療100例觀察》、《益智靈益智健腦作用的實驗研究》等論著、論文。
【名方】益智靈
【組成】太子參30克,天冬20克,熟地黃15克,香附10克,法半夏10克,制膽星10克,川芎15克,炙遠志6克。
【功能】滌痰醒神,化瘀通絡,補腎生髓,健腦益智。
【主治】中風癡呆,腦血管性癡呆及腦萎縮所致記憶力減退,思維混亂,精神抑郁,早衰等。
【用法】本方原為湯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而2次服,每服150~200毫升。也可根據需要制成膏劑、片劑、口服液,以便服用。
【方解】

  益智靈原為家傳治療中風后遺癥方。在臨床運用中,發現該方不僅對中風后智能低下具有明顯的增強智力、恢復肢體功能的作用,對其它原因所致癡呆,亦有很好療效。尤其對老年人出現的記憶力減退、思維混亂、精神抑郁和早衰等癥,對腦萎縮、帕金森氏病以及腦炎所致智能減退療效顯著。本方主要作用為增進智力,故取名“益智靈”。

  益智靈取古方“三才封髓丹”之意,以天、地、人補腎填精生髓,配以遠志養心陰,通心腎,制膽星滌痰開竅醒神,川芎化瘀通絡,使腦氣與臟氣相接,神明為開。腦為諸髓所聚,記憶思維所在。凡智能減退、記憶思維障礙,均為腦病。癡呆為病,根本在于積損正衰,髓海不足,故以填精封髓為要點,而腎主骨生髓上通于腦,則補腎即為補腦,補腎即為補髓。陳士鐸有“智慧生于心腎相交”之說,故于補腎生髓時用遠志交通心腎,使相離者親,相忘者憶。老年癡呆,本虛標實,其標在于痰瘀互阻,腦絡阻滯,故補腎同時,施以滌痰醒神,化瘀通絡,標本同治,共奏健腦益智之效。

  智能減退,根源在于長期積損。臨床治療不可圖一時之快,而濫用清熱、化痰、活血之品,須根據病情之輕重緩急,病機之偏頗兼夾,靈活施用。腦為髓海,補腎填精之品占有重要地位,且劑量宜大,時間宜長。在服湯劑之后,應以丸藥繼之,才能保持療效。此外,在服用益智靈的同時,應注意腦力鍛煉、飲食起居及功能鍛煉。飲食宜清淡而富于營養,忌辛辣厚味;居處宜優雅明快,空氣清新,慎寒溫;腦力訓練以激發志趣,增強思維聯想,提高記憶力、計算力為原則。加強生活技能訓練,促進智力恢復。

  益智靈經現代實驗研究證明,能保護和增強小鼠智力,增強耐缺氧能力,其作用明顯優于“腦復康”對照組;能抑制大鼠腦組織脂質過氧化作用,抗實驗性腦缺血,降低血液粘稠度,具有明顯的健腦護腦作用。

【名醫簡介】
  沈寶藩,1935年生,上海市人。畢業于上海第一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1960年參加衛生部在北京中醫學院舉辦的全國第二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學習中醫,現為全國中醫腦病急癥科研協作組成員,中國老年學會中醫研究委員會委員,新疆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內科學會名譽主任委員,《新疆中醫藥》編委,新疆中醫學院內科教研室副主任、內科教授、主任醫師。曾任新疆中醫學院臨床教學部主任,附屬醫院副院長。沈氏先后整理編輯出版《成孚民醫案醫話》,參加編寫《臨床中醫內科學》巨著,共發表論文40余篇。曾赴前蘇聯、哈薩克斯坦和美國參加學術交流。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優秀科技工作者和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從事臨床、教學、科研工作37年余,中西醫理論基礎扎實,臨床經驗豐富,擅長診治心腦血管疾病,特別是對中風、冠心病的臨床研究,提出了痰瘀同治法,有獨到之處,并研制出補氣脈通片、平肝脈通片、化痰脈通片、西紅花康復液等多種制劑。自擬心痛寧方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臨床療效好。
【名方】心痛寧方
【組成】當歸15克,丹參15克,紅花10克,川芎10克,栝樓15克,薤白10克,檀香5克,厚樸10克,桔梗10克。
【功能】活血祛痰,寧心止痛。
【主治】氣血郁滯,痰瘀交阻,虛實夾雜之冠心病心絞痛。
【用法】每日1劑,每劑藥煎2次,每煎濾液200毫升,混合后兩次分服。
【方解】

  按“百病兼瘀”、“百病兼痰”、“痰瘀同源”之說立方。方中當歸辛甘溫,養血活絡止痛;丹參苦微寒,活血祛瘀養血寧心安神;紅花辛溫,活血祛瘀通脈;川芎辛溫活血行氣止痛;檀香辛溫,理氣散寒止痛;栝樓甘寒,利氣化痰,散結寬胸;薤白辛甘溫,辛開行滯,甘泄痰濁,溫通心陽;厚樸苦辛溫,行氣祛瘀,寬胸消結;桔梗苦辛平,祛痰并能載藥上行。諸藥配合,可使瘀去痰消,脈絡通暢,疼痛自止。現代藥理學研究認為,祛痰藥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心臟射血功能、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環的作用,使血液濃、粘、聚的狀態減輕或恢復正常,其中某些化痰藥尚具有鎮靜、降脂、抗凝的功效。因此,此方應用于治療冠心痛心絞痛甚效。
【加減】冠心病為本虛標實之證,標實又突出地表現為痰阻和血瘀,而痰瘀互為因果,如痰濁阻滯可使血滯為瘀,若瘀血停積,阻滯脈道,乃使津液難行,聚為痰濁,因此在治療心絞痛時要注意使經隧通達,氣血流通,宜取痰瘀同治之法,臨證運用心痛寧方治療心絞痛可按標本緩急、痰瘀孰輕孰重、寒熱虛實進行加減:痰濕偏重加桂枝、法夏、菖蒲、遠志等。痰熱偏重可重用肥栝樓,加竹茹、郁金、炒山梔;血瘀偏重加生蒲黃、炒五靈脂、乳香、元胡等;心痛胸悶諸癥緩解當兼顧本虛之證;氣虛者加黃芪、黃精、炒白術、茯苓。陰血虛者加生地、沙參、元參、丹皮、赤芍、郁金,去厚樸、川芎。

【名醫簡介】
  吳震西,1928年生,江蘇省南通市人,現為南通市中醫院主任醫師。兼任江蘇省中醫學會理事、內病外治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南通市中醫學會秘書長等職。吳氏于1942年拜如城名醫黃星樓先生門下,習醫五載,研習岐黃,頗得黃氏之真傳。遂于1947年懸壺鄉里,以醫濟世活人。1956年參加南通市中醫院工作,1960年,響應黨的號召援藏,1979年調回南通市中醫院。

  吳氏從事中醫臨床、教學工作40余年,近年又悉心于中醫內病外治臨床研究,為我國知名內病外治專家。吳氏遵循唐代名醫孫思邈“內外相扶,病必當愈”教導,于八十年代初開設內病外治專科,運用20余種方法,治療70余種病證,已逾萬人次。吳氏研制的“頭痛塞鼻散”和外貼硬膏“寧嗽膏”等,治療了數千病人,療效頗著。吳氏主要學術思想是:臨床辨證,注重整體,強調五臟相關,理論結合實際,治胃必當疏肝,健脾乃以制酸。吳氏擅長中醫內科,尤擅長內病外治之術,對心、肺、脾、胃系疾病有較豐富臨證經驗,善用活血化瘀之法治心、胃之疾和情志病癥。業精于勤,博采眾長,內病外治,自成一家。吳氏曾參加《藏醫藥初步調查》、《現代中醫內科學》編寫,40余年來共發表論文50余篇。
【名方】生脈活血湯
【組成】太子參15克,寸麥冬10克,五味子6克,全當歸15克,炒赤芍12克,紫丹參20克,茯苓12克,柏子仁10克,生牡蠣30克(先煎),炙甘草6克(早搏頻發時倍量)。
【功能】益氣養陰,活血通脈。
【主治】心悸胸悶、氣短口干,脈細或結代之氣陰兩虛、心血瘀滯之證,即現代醫學中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
【用法】每日1劑,頭、二煎合并分早晚服。
【方解】

  生脈活血湯系據“生脈散”加活血化瘀等品而擬。方中太子參、麥冬、五味子益氣養陰、斂汗、生脈;當歸補血活血,入手少陰,其味帶辛而甘,入行血藥則使血行;赤芍功能清熱、涼血、散瘀,為治瘀血之品;丹參一味,功同四物,功專活血散瘀。當歸、赤芍、丹參合伍,共奏活血化瘀之功;柏子仁養心安神,主療心悸;茯苓利竅寧心而安神;生牡蠣益陰而潛上越之陽;炙甘草補三焦元氣,使和諸藥,且能通經脈利血氣。諸藥共奏益氣養陰、活血通脈之效。
【加減】胸悶者加合歡皮12克、佛手6克;心前區痛加川郁金10克、延胡索10克、娑羅子(開心果)10克;失眠加酸棗仁10克、生龍骨30克(先煎)、首烏藤15克;口干、心煩者加黃連5克、生地15克;納少脘脹加炒白術10克、炒枳殼10克;便秘加決明子12克、枳實10克;脘痛加白檀香3克、砂仁5克(后下);脅痛加柴胡10克、炒白芍10克;心動過速加靈磁石30克(先煎)、炒棗仁10克;心動過緩加制附片10克、桂枝10克。注意事項:凡過早搏動辨證屬陽虛或痰濁者均不宜應用本方。

【名醫簡介】
  邢月朋,男,漢族,1940年生,河北省無極縣人,中共黨員,前后拜著名中醫魏省一、于振洋、胡東樵為師學徒八年,現任石家莊市中醫院業務副院長,中醫主任醫師,石家莊市中醫學會理事長,市科協委員,第二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工作導師。

  邢氏長期從事醫療臨床工作,擅長內科,對心腦血管病、肺臟疾患獨具匠心,并悉心研究心血管病癥,集臨床、科研、教學于一身,歷年發表論文40余篇,論著《內科臨床指南》一部,參編多部函授講義。承擔省級科研項目六項,神支精治療室性早搏、神農羚羊丸治療中風先兆性偏頭痛、大運丸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活利心康沖劑治療慢性心衰等均獲省、市級科技進步獎。在臨床實踐中創制了益氣升降湯治療太息癥,調壓湯治療脈壓差小性眩暈癥,止麻消痰活血湯治療麻木癥,葶藶生脈五苓飲治療慢性心衰,養心定悸沖劑治療頑固性脈結代,愉心丹治療快速型心律失常,麻附辛翹合劑治療病毒性心肌炎心動過緩,大運湯治療房室傳導阻滯,使新生沖劑治療隱性心肌缺血,芍藥甘草湯加味治療帕金森氏病,清眩湯治療前庭神經元炎性眩暈癥,解毒化痰湯治療病毒感染性支氣管炎,桑家湯治療特發性浮腫,消煩湯治療更年期煩熱自汗癥等等,于臨床上運用自如,得心應手,療效顯著。
【名方】益氣升降湯
【組成】黃芪30克,人參10克,西洋參10克,臺黨參15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桔梗10克,枳實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玉竹30克,炙甘草6克。
【功能】補益宗氣,調暢氣機。
【主治】太息癥:自覺胸間憋悶,壓迫感而深吸氣,然后以呼出為快,或兼心悸、胸痛、乏力、多夢、眩暈等。
【用法】加水浸泡30分鐘,煎煮兩次,取汁400毫升,分早晚兩次溫服,每日1劑。
【方解】

  本證多見于心血管系統疾病,多屬“心肺氣虛”之證,是宗氣不足或宗氣下陷的臨床表現。心臟受邪日久不解而致功能失調變為虛證,出現心肺功能失調或低下的太息癥,故從補養入手,補氣升陷為主,調暢氣機為輔,黃芪、人參、西洋參、黨參補益宗氣,為方中主藥;張錫純有“柴胡為少陽之藥,能引大氣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為陽明之藥,能引大氣下陷者自右上升;桔梗為藥中之舟楫,能載諸藥之力上達胸中”之說,在此配以枳實理氣中之滯,與桔梗配伍一上一下,使氣機伸展,因此定名為益氣升降湯;五味子、玉竹為培氣之本,防氣之渙;炙甘草補中益氣,調和藥性。諸藥配伍,共奏補益宗氣,調暢氣機之功。

  臨床應用:本方可治療冠心病、心肌炎等多種疾病中的太息癥,而隨著癥狀的減輕和好轉,心電圖也隨之改善。應用時,心悸怔忡加酸棗仁15克,黃連12克,丹參15克;全身乏力、動則氣短酌加黃芪、人參量;口干渴加元參、石斛各15克,知母10克;津氣兩虛加三參飲;血虛加當歸、阿膠各10克,熟地15克;失眠加酸棗仁15克,夜交藤30克;煩躁不安加知母、炒梔子、竹茹、竹葉各10克;虛熱加地骨皮15~30克;心冷背寒加桂枝10克,干姜10克;項背肩胛不舒加葛根30克;脈遲加桂枝10克或官桂、附子各10克;脈壓差小者,炙甘草增至15~30克。

【名醫簡介】
  姚樹錦,生于1936年,河北武安市人,出身中醫世家,早年就讀于大學中文系,奠定了深厚的文學基礎,為繼家學,1958年起隨父姚興華老中醫行醫于西安市第二人民醫院。1965年畢業于陜西中醫學院師資班,同年調西安市中醫醫院內科工作。1978年調西安市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擔任教學工作。1992年晉升為主任中醫師。1997年被國家二部一局審定為第二批全國名老中醫專家學術繼承人導師,現為西安市中醫醫院內科主任中醫師。曾兼任光明中醫大學陜西分校副校長,全國中醫基礎理論委員會委員,陜西省衛生廳新藥審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陜西省中醫學會常務理事,省中醫基礎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西安市中醫學會副理事長,西安市政協委員等職。

  臨床、教學、科研40年,博古通今,學驗具豐,擅長內、婦、兒科,尤對疑難病證,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癌癥、各種腎臟病等的診治有獨到之處。以“祛邪勿傷正”,“扶正勿留瘀”,“治病勿犯胃氣”為總則,將扶正固本學術思想貫穿于治療的始終。先后撰寫、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獲省、市優秀論文獎、科研成果獎10余次,曾擔任《黃河醫話》、《陜西驗方新編》編委。三項科研成果轉化,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其中“固本咳喘丸”銷往30余個國家和地區,1987年獲陜西省醫藥局科技成果三等獎,1988年獲北京百病克星大獎賽獎勵。
【名方】定眩飲
【組成】僵蠶10克,蟬衣10克,片姜黃10克,天麻10克,白術10克,清半夏10克,茯苓12克,陳皮6克,生甘草6克,枳實10克,吳茱萸3克,焦山梔3克,龍膽草3克,晚蠶砂6克,寒水石10克。
【功能】暖肝和胃,清膽安中,升清降濁,理氣化痰。
【主治】眩暈,癥見頭暈目眩,惡心欲吐或嘔吐痰涎膽汁,頭痛頭沉;口干口苦,納呆腹脹,大便不爽等。西醫耳源性眩暈、高血壓病、腎性高血壓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水煎兩次,共取汁500毫升,分2次服或少量頻服。
【方解】

  本方由半夏白術天麻湯、升降散、吳茱萸湯、宣清導濁湯、龍膽瀉肝湯化裁而成。以丹溪“無痰不作眩”及“六腑以通為用”,“以降促升”為理論依據,針對痰濕中阻,挾風上擾,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濕郁生熱,膽胃失和,三焦不利而設。本病位在脾、胃、肝、腎。《脾胃論》說:“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除”。本方中半夏、天麻加二陳湯為主,化痰熄風,健脾祛濕,理氣和胃。升降散乃清·楊栗山治療火郁三焦,寒遏于外之濕熱病的名方,其中僵蠶、蟬衣升清解郁宣達,姜黃、大黃降濁瀉熱導火。本方中用枳實易大黃,即有大黃通腑降濁之效,又辛溫燥濕化痰,助中焦健運。仍為二升二降,升清降濁,內外通達,氣機調暢,陰陽平秘。肝之經脈行于額頂,痰濕為陰,得溫則化,吳茱萸味辛性熱,歸肝腎經,下氣降逆,中溫脾胃,下暖肝腎,暖肝和胃,助痰濕之化。濕郁日久,化火生熱,用龍膽草、焦山梔清利肝膽之熱,以助和中。晚蠶砂、寒水石宣清導濁,行滯通腑,分利濕熱,以助升降散升清降濁。全方共奏暖肝和胃,清膽安中,升清降濁,理氣化痰之功。

  應用:本方用于治療屬于濕痰阻滯,挾風上擾,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膽胃不和的眩暈,常見于西醫美尼爾氏征、高血壓病、腎性高血壓等。本方的基本作用在化痰理氣,升清降濁。
【加減】若濕邪化火不著者,去龍膽草、焦山梔;嘔逆不重者,可去晚蠶砂、寒水石;血壓偏高者,加生杜仲、生白芍;頭痛明顯者,加細辛、升麻;納呆少食者,加砂仁、內金;夜寐不實者,加遠志、棗仁;大便不爽者,加生大黃。本方經40年臨床應用,療效顯著。

【名醫簡介】
  張志鈞,生于1933年,江西橫峰縣人,1955年畢業于江西醫學院本科醫療系,畢業后任江西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內科臨床助教工作,1963年江西中醫學院首屆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三年制)結業,并獲衛生部頒發的西醫學習中醫優秀學員二等獎,同年獲衛生部頒發的繼承和發揚祖國醫學遺產優秀個人三等獎。1987年晉升為主任醫師,1991年晉升為教授。1992年經國家審定為首批中醫專家學術繼承工作導師。平時積極開展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臨床擅長中醫、中西醫結合內科和針灸,對中西醫結合老年虛證和老年醫學、心、腦血管疾病的臨床和實驗方面有較深的研究;先后在期刊雜志發表論文40余篇,近年來又任《中西醫結合老年學》的第一主編,該書即將由中國科技文獻出版社出版。主持了國家科委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課題“老年虛證與自由基代謝及DNA損傷修復作用的研究”,主持和承擔了多項衛生部、省級課題。主要科技成果有:“艾灸至陰穴矯正胎位異常的臨床和實驗研究”獲衛生部87年度科研成果甲等獎,“一種藥物添加劑研制的藥物煙新技術”獲1987年度江西省科委科技進步三等獎。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帖。
【名方】溫陽復脈湯
【組成】熟附片10克,紅參20克,炙麻黃4克,細辛3克,麥冬15克,五味子15克,淫羊藿10克,鹿角霜10克,黃芪20克,桂枝10克,丹參20克,炙甘草15克,淮小麥30克,紅棗6枚。
【功能】溫陽散寒,益氣復脈。
【主治】由素體陽虛,陰寒內盛,寒凝氣滯,損阻心陽,心陽不得宣發,心脈鼓動乏力引起的心悸、胸痹、脈沉遲等。包括病態竇房結綜合征以及竇性心動過緩、竇房傳導阻滯、竇性停搏,見有心陽不振,脈沉遲,或結、代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服,以上藥量為成人用量,兒童用量酌情減省劑量。
【方解】

  本方系由參附湯合麻黃附子細辛湯及生脈散等古方加味衍化而成。方中以附子溫經助陽,紅參大補元氣,合而振奮心陽,益氣復脈為君;少量炙麻黃、細辛以助附子溫經散寒,宣通寒凝,并用麥冬、五味子以助人參益氣生津,斂陰復脈,四藥共為臣藥;淫羊藿、鹿角霜溫補腎陽以助心陽,黃芪、桂枝、丹參益氣活血以促血行,以上五藥為佐藥;炙甘草、淮小麥、大棗和中緩急,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配合,具有助陽散寒不傷陰,滋陰生津不礙陽之特點,共奏溫陽散寒,益氣復脈之效。

  臨床應用:本方立方,以治療病態竇房結綜合征陽虛型為主。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屬中醫學“心悸”、“眩暈”、“胸痹”等疾病的范疇。本病多因素體陽虛,寒邪凝滯血脈,氣血瘀滯致使陰陽之氣不相順接,見于脈象則呈遲脈,或遲數交替,或結、代脈不等。亦有因年老體弱,氣血虧虛,精氣虧乏所致者。總之,主要病機以心陽虛、心腎陽虛、或兼脾陽不足為本,同時可挾有血瘀、痰濁之標證,故本病乃屬本虛標實。一般臨床可分為陽虛型(主型I型)、氣陰兩虛型(主型Ⅱ型)、挾瘀型(兼型I型)、挾濁型(兼型Ⅱ型)四型。由于心陽虛衰在本病的發病機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故立本方為治本病陽虛型的主方。如遇緊急情況時可嚼服少量紅參(2~4克),短時間可提高心率10次左右/分。兼痰濁內阻者,可酌加全栝樓12克、薤白12克、菖蒲10克、遠志6克。兼瘀血內阻者,可酌加桃仁10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田七4克(研末分2次沖服)。

【名醫簡介】
  鄭紹周,生于1938年,河南省內黃縣人。現為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急診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河南中醫學院中醫急診研究所所長,兼任河南急診醫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急診醫學會中西南十省協作區委員、河南中醫熱病學會副主任等職。

  鄭氏從事中醫臨床及教學工作已30余年。曾擔任過《傷寒論》的教學工作,近10年來一直從事急診的臨床及教學工作。在臨床方面擅長于心腦血管疾病的中西醫診療,運用《傷寒論》理論治療內科疑難雜癥頗具心得。多年來,他潛心于中風病的臨床及實驗研究,并承擔著河南省科委的重點攻關項目及河南省中醫局的研究課題。他創擬“中風舒絡口服液”等方劑效果顯著,深受患者歡迎。先后發表20余篇論文,主編《中風急癥》等多種著作。
【名方】中風舒絡口服液
【組成】澤瀉30克,白術15克,川芎20克,丹參30克,全蝎10克,枸杞子15克,焦山楂30克,炒葶藶子10克。
【功能】祛濕化痰,活血化瘀。
【主治】痰阻血瘀型中風、眩暈。癥見頭痛頭暈、胸脘滿悶,食欲不振,舌質暗苔白膩,脈沉濡或弦滑。
【用法】每次10~20毫升,1日3次,口服。
【方解】

  中醫認為中風、眩暈與痰濕和瘀血的存在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清·沈金鰲曰:“肥人多中風。”河間曰:“人肥則腠理致密而多郁滯,氣血難以通利,故多卒中。”漢·張仲景認為眩暈可因痰飲所致,并創澤瀉湯等方治療;明·吳摶認為“血瘀致眩”。鄭氏在臨床實踐中發現中風、眩暈常因痰濕瘀血所致,或因痰濕內阻,氣機不暢、血運障礙而瘀滯,或因瘀血阻滯經脈而使津液敷布障礙而濕聚成痰,二者常互為因果而并存。治當化痰祛瘀并用。方中以澤瀉湯(澤瀉、白術)健脾祛濕化痰為主;川芎行血中之氣以助血行,丹參活血化瘀,山楂化瘀消積,此三者共奏活血化瘀之功而用為輔藥,全蝎通絡止痛助輔藥之力。枸杞子滋補肝腎養陰血,防主輔藥傷陰耗血,此二者共為佐使。全方重在祛痰化瘀,對痰濕瘀血阻滯脈絡所致的中風等病證具有良好的療效,故名中風舒絡口服液。注意事項:孕婦及月經期慎用,陰血虧虛者忌用。

【名醫簡介】
  何承志,字錦文,生于1919年,上海市青浦縣人。現為中醫主任醫師。何氏出身中醫世家,1940年于上海中醫學院畢業后,在青浦懸壺,就診者日以百計,時人譽其“何一帖”。解放后何氏曾任上海第一醫學院中醫教研組教師、青浦縣衛生局副局長、青浦縣中醫院院長等職,并曾當選為數屆市、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何氏曾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范、全國衛生系統模范工作者。

  何氏步入杏林已50余年,學驗俱豐,對外感熱病和疑難雜癥,如肝膽病、血證、傷寒等病癥的治療有獨到見解,常突破常法,果斷處置;對頑固性內科疾病,配以外治療法,均能取得滿意效果。何氏經多年精心篩選研制的消炎利膽排石中成藥“金膽片”獲上海市科技成果獎;近年來何氏在血液病臨床研究中亦取得了進展。何氏主要著作有《何氏藥性賦》、《何氏傷寒纂要》、《青浦縣歷代名醫》、《青浦縣中醫藥治療血吸蟲病論文集》、《何承志醫案》等。
【名方】三奇湯
【組成】人參3克,天冬15克,熟地20克,女貞子15克,丹參15克,仙靈脾15克,阿膠10克,鹿角霜10克,黃精20克,羊蹄根10克,黃芪20克。
【功能】益氣養血,補腎填精。
【主治】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各種原因引起的白血球減少,及其它免疫機能低下等疾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人參另沖服或單獨燉服。
【方解】

  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等病在祖國醫學屬“虛勞”、“虛損”、“血證”的范疇。“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精字從米,飲食入胃化于脾,生精微以滋養臟腑,灌輸血脈。腎主骨,藏精充髓。生血之源,先天之本在腎,后天之本在脾,二本為人體生成之終始,五臟六腑之根本。因此,血液的生成,有賴于脾土腎水,脾氣充沛,腎精不竭,互為融貫而代謝無窮,若脾營腎精生化之機受損,導致血生障礙則出現一系列虛損癥狀。人體由陰陽維系平衡,一陰一陽,互為消長,若陰陽失去維系,各走極端,偏寒偏熱諸證蜂起,而成陰虛、陽虛和陰陽兩虛之證。何老根據“陰陽互根”、“陰生陽長”的理論,創立新方“三奇湯”,立意通過調補脾腎之陰陽來糾正臟腑氣血虛損。三奇是指人體精氣神而言,此三者是人體維持生命的根本。天地人三才,損一不可。方中“人”參大補元氣,熟“地”補血滋陰,“天”冬滋陰生津,以天冬、熟地、人參三味補氣滋陰養血,并以黃芪補氣升陽健脾,藉補氣之力還可生血。以女貞子補腎滋陰,以仙靈脾補腎助陽,二味合用,補腎之陰陽。丹參涼血養血,活血祛瘀,“一味丹參,功同四物,能補血活血”。阿膠補血止血。鹿角霜溫補肝腎。黃精補脾潤肺,“補諸虛……填精髓”。羊蹄根涼血止血,能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及促進骨髓制造血小板的作效。
【加減】陰虛甚者加龜板、生地;陽虛甚者加紫河車、巴戟肉;氣虛甚者加黨參、白術,倍用黃芪;血虛甚者加雞血藤、制首烏、白芍;發熱加水牛角、鴨跖草、山梔、黃芩;出血加仙鶴草、大小薊;高熱加安宮牛黃丸。

【名醫簡介】
  邵夢揚,1933年10月出生,河南開封人。原河南省腫瘤醫院內科主任,主任醫師,河南中醫學院名譽教授,兼職研究生導師。1958年畢業于河南醫學院,分配到河南中醫學院工作后又參加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1979年調到河南省腫瘤醫院任內科主任。

  從醫40余年來,殫精竭慮、博采精研、鉤沉釣玉、孜孜不倦,深得中醫、中西醫結合之精髓,尤善惡性腫瘤的診治,特別對食管、胃、肝、肺等中晚期癌癥及放化療后毒副反應調治有獨特經驗,臨診精于驗舌察脈,闡發病機,強調整體,注重氣虛血瘀、肝腎失調、心理障礙等。用藥精煉,組方嚴謹,多能出奇制勝,擅長扶正,而擇時用攻。1958年開始從事腫瘤防治研究工作。在“活血化瘀”、“扶正固本”兩課題全國大協作中,成績斐然,聲望日高,成為一代名醫。1992年被國家命名為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獲全國衛生文明先進工作者、全國衛生先進工作者、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和優秀醫務工作者稱號,河南省政府命名為省管優秀專家。兼任腫瘤學會副主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南中醫學會腫瘤學會主任委員,河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副會長,國際癌癥康復會常務副會長,河南省新藥評審委員會委員等。他研制的“生白口服液”1996年批準為國家級新藥,榮獲河南省及鄭州市科技進步獎5項,發表專著5部,論文100多篇。
【名方】益腎生白飲
【組成】淫羊藿l5克,補骨脂l0克,枸杞子l5克,人參l0克,當歸l0克,黃芪20克,雞血藤30克,炮山甲l5克,甘草10克。
【功能】益腎健脾,補氣養血。
【主治】虛勞(癌癥放、化療后引起白細胞減少癥、貧血等)。
【用法】頭煎加水500毫升浸泡1小時以上,文火慢煎,煎取200毫升,二煎加水300毫升,文火慢煎,煎取200毫升,混合,早晚分兩次服,每日1劑,重癥每日兩劑。
【方解】

  癌癥患者放化療后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表現為頭暈乏力,腰膝酸軟,面色不華,氣短神疲等,多屬中醫虛勞范疇。惡性腫瘤本身屬慢性消耗性疾病,又加放療、化療嚴重損傷人體正氣。邵老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二臟受損,腎不藏精,精不生髓,則血不化生,脾不運化,后天失養,氣血俱虛,五臟失調,百節失養,而成本癥,關鍵在脾腎,治當求本。方中淫羊藿、補骨脂為主藥,具有補腎、升陽、填精益髓之功,使腎強而藏精,精生髓,髓化血,以固根本。邵老根據臨床經驗,通過大量實驗研究證明淫羊藿有刺激骨髓粒系和干系造血的功能,通過反復篩選作為主藥。輔以人參、黃芪、白術健脾益氣,以顧后天;當歸、枸杞子生血補血,以治其標,標本兼顧,生血迅速。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黃芪、枸杞子等含有多糖,有顯著的提高人體免疫功能的作用,能促進白細胞生成,又能抑制癌細胞生長。佐以雞血藤、炮山甲以活血升血,使補而不滯,血脈通暢則生化無窮,甘草以健脾而調和諸藥。共奏益腎健脾,補氣生血之功。

  臨床應用:本方適用于脾腎兩虛,以腎虛為主的癌癥放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及其它原因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貧血、陽萎等。癥見面色不華、萎黃或(Huang)白、唇甲色淡、腰膝酸軟、頭暈目眩、心慌氣短、神疲乏力、食少瘦弱、脈細弱或虛大無力、舌淡、苔薄。本方對白細胞減少癥療效確切,特別對癌癥放化療后白細胞減少患者有效。經數千例臨床應用,生白作用迅速,3天有效率達57%,6天達79%,9天達90%。并可增強免疫功能、抑制腫瘤細胞增長、減少放化療毒副反應,與放化療合用有增效作用。若有口干、舌紅、心煩等陰虛內熱表現者加生地、何首烏、杭白芍、天花粉;若肢冷畏寒、面白、陽虛明顯者加肉桂、巴戟天、淡大云;若食少惡心、腹滿等脾胃不運明顯者加砂仁、木香、川樸花;若有出血傾向者加三七粉、白芨、茜草根;若面黑、舌暗、舌下靜脈瘀滯等瘀血較重者加丹參、三棱、莪術;若心慌、失眠、多夢等血不養心或心腎不交者加酸棗仁、柏子仁、夜交藤,或加少量肉桂等。

【名醫簡介】
  王志義,生于1930年,遼寧省大連市人。現為陜西省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中西醫結合內科主任醫師。王氏于1955年畢業于山東醫學院,從事西醫臨床3年后,入陜西中醫學院西學中第一期學習班學習3年,1962年結業后,從事中西醫結合臨床工作,至今已30余年。

  王氏在30余年臨床工作中,運用辨病辨證相結合的方法,搶救和治療了大量病人(多為內科急性傳染性疾病、血液病、內分泌疾病、消化系統疾病以及心、腦、周圍血管疾病之病人),至今每周仍受理全國各地來信問病信件5、6件,深受病家的好評。他中西醫術精湛,治學嚴謹。在中西醫結合內科臨床中,重視脾腎、氣血,專長為血液、血管、消化專科。王氏著有《中西醫結合疑難病證醫案選》一書,多年來在省及全國醫學雜志發表論文20余篇。
【名方】三膠化斑湯
【組成】鹿角膠6克,龜版膠6克,阿膠10克,鹿蹄草15克,骨碎補15克,潼蒺藜15克,旱蓮草15克,仙鶴草30克,黃芪30克,白術15克,玄參15克,丹皮15克,連翹15克,硃砂七9克。
【功能】補腎益髓,健脾攝血,涼血化斑。
【主治】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無發熱惡寒。紫癜時現時消延續數月,神情倦怠、心悸、氣短、頭昏、目眩、面色萎黃、鼻衄、齦衄。苔白薄、質淡紅、脈細。實驗室檢查:血小板在1~5萬/立方毫米之間波動,出血時間延長,血塊退縮不良,抗血小板抗體陽性。骨髓象:骨髓形成血小板巨核細胞少或無。
【用法】①小兒減半量或三分之一用量。②如果已服用激素,在用三膠化斑湯前按撤激素之原則,逐漸撤掉激素。③鹿角膠、龜版膠、阿膠3味后入烊化。④本方1劑水煎300毫升分3次飯后服。
【方解】

  此方臨床治療50余例,特別是對激素無效者均取得滿意效果。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屬祖國醫學“血證”范疇,謂之血液溢出肌膚之間,皮膚有青紫點狀紫癜。病有急性與慢性之分,證有虛實之別。《傷寒斑瘡候》載:“熱毒乘虛,出于皮膚……”。《丹溪心法·斑疹》載:“內傷斑者胃氣極虛……”。鹿角膠、龜版膠、阿膠有補益腎陽、腎精作用,佐以潼蒺藜增強養陰固精作用,且阿膠有止血之功,四味藥配伍益腎精效好,按腎主骨生髓之原理,對慢性期、久病不愈者可使受損之巨核細胞系統恢復功能,還有避免撤激素后的副作用。內佐黃芪、白術對改善本病神情倦怠、氣短、心悸、頭昏、目眩等癥狀較補腎精藥來得快。配伍鹿蹄草、骨碎補、旱蓮草、仙鶴草可益腎補血止血,為三膠之佐藥。玄參、丹皮、連翹、朱砂七有涼血解毒改善毛細血管通透性作用,尤其是朱砂七的涼血止血效果更佳(硃砂七為陜西地方草藥)。玄參、丹皮、連翹、硃砂七配伍,通過涼血解毒作用,可阻斷反復發作、久病不愈的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因自身抗體破壞血小板這一惡性循環。

  按語: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較難治療的病種,一般情況下,輕癥患者用中藥湯劑、西藥以及三膠化斑湯治療效果均較好。但是,重癥患者求診時多用過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劑,這給中醫治療帶來一定的困難,因為臨床用過激素者,證候有變化,因此,辨證中要考慮激素的因素。我們對這一類病人,多在病人逐漸停用激素后,改用三膠化斑湯治療,取得較好的效果。
【加減】有外感發熱者可酌情加大青葉30克、金銀花30克;食欲不振者加砂仁9克、神曲12克;陽虛證明顯者加淫羊藿10克、巴戟天10克;陰虛證明顯者加生地30克。

【名醫簡介】
  程淳夫,男,生于1903年,湖北隨縣人;中醫皮膚科專家,湖北中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其祖父、父親世業岐黃,程自幼耳濡目染,中學畢業后,繼承家業,開辦診所,行醫為生。新中國成立后,他任隨縣隨北聯合診所所長。1956年,他考入湖北中醫師資進修學校學習。結業后留校工作,任湖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主任醫師、皮膚科主任等職,兼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湖北分會皮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程教授業醫六十余年,積累了豐富的醫療經驗,對祖國醫學有較深的造詣,除精通中醫內科、婦科外,尤擅中醫皮膚外科,在學術上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六氣的偏盛偏衰是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并以臟腑經絡學說為核心指導臨床辨證施治。他以方代證的《清肝飲癥候群》、《經絡學說辨證論治的濕疹癥候群》及部分治療皮膚病的經驗,被輸入電子計算機儲存,為湖北中醫學院中醫控制論研究室運用于臨床,療效顯著,獲湖北省科技成果二等獎。此外,他還編著了《辨證論治中醫皮膚科實用錄》等書。
【名方】清肝飲
【組成】青蒿10克,柴胡10克,黃芩10克,丹皮10克,橘葉10克,川楝子10克,金錢草30克。
【功能】清肝膽風火。
【主治】肝膽風火,遂循臟腑之經絡表現于皮膚的紅腫疼痛、瘙癢、水皰透亮、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如脂溢性皮炎、神經性皮炎、女陰瘙癢、帶狀皰疹等疾患。
【用法】水煎,1日1劑,分3次服。
【方解】

  肝屬風,膽屬火,風火為陽,火動則陽失潛藏,陽亢則風更劇生,風火相煽,遂循其臟腑之經絡,表現于皮膚的各種不良反映。方中青蒿、柴胡、黃芩均走少陽膽經,以清肝經風火、止瘙癢;丹皮走肝經以清肝火;桔葉、川楝子走肝膽經以疏肝行氣、清肝經風火;金錢草走肝經以清利肝經濕熱,諸藥配伍,疏肝行氣,清肝利濕。
【加減】男女脫發、頭癢、白屑多加凌霄花、月季花、玫瑰花,外用青蒿、芒硝濃煎劑洗頭,每日1次;小兒耳內爛、流水、癢痛不止加杭菊、玫瑰花、月季花、生蒲黃;腋下起疙瘩、紅腫癢痛不止加牡蠣、枳殼,外用青蒿、芒硝濃煎劑外洗患處;男人眉毛爛、胡須爛,瘙癢、抓破流水加生蒲黃、王不留行、三棱、五靈脂、枳殼,外用青蒿、芒硝濃煎劑洗患處;婦女乳房瘙癢、紅腫、起硬殼加絲瓜絡、王不留行、穿山甲、竹茹、三棱、蔥白;男女外陰瘙癢,抓破流水加地龍、茜草根、懷牛膝,外用青蒿、芒硝濃煎劑洗患處。
【名醫簡介】
  康德泰,生于1928年,河南鄭州市人。曾任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外科主任、主任醫師。他自幼從伯父習醫多年,1956年在河南中醫進修學校和教師進修班學習(河南中醫學院前身),畢業后留校任教,1958年在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外科工作。康氏曾拜著名外科專家趙炳南教授及徐世林主任醫師為師,深得真傳。康氏現任河南醫學會皮膚科學會委員、鄭州市皮膚科學會委員、河南中醫學院一附院技術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康氏從事皮膚外科、內科醫療教學工作44年,臨床經驗豐富,在皮膚科疑難雜病方面有獨到之處,擅長醫治硬皮病、牛皮癬、紅斑狼瘡、白癜風等頑固性皮膚病,對丹毒治療尤佳。康氏發表論文20余篇,編寫了河南中醫學院外科講義,參編了《中醫疑難雜癥診治》。 康氏研制的制劑有姜黃丸、痤瘡丸、軟皮丸、牛皮癬藥水。
【名方】軟皮湯
【組成】桂枝10克,地龍15克,制附子10克,干姜6克,當歸15克,丹參20克,雞血藤30克,紅花10克,仙茅10克,仙靈脾10克,甘草10克。
【功能】溫陽益氣,活血化瘀,補腎壯陽。
【主治】硬皮病。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方解】

  本方用桂枝、制附子、干姜溫陽散寒;當歸、雞血藤、地龍、丹參、紅花補血養血,破血散結;仙茅、仙靈脾補腎壯陽。從現代醫學角度分析,桂枝、制附子、干姜能提高機體抗寒能力,改善機體腎上腺皮質功能,增進血液循環。丹參、紅花、地龍、雞血藤均有不同程度擴張血管作用,能增加血流量和降低血管阻力;其中地龍、紅花作用較強,丹參較弱,故中醫稱前者為破血散結藥,后者為養血活血藥。仙茅、仙靈脾、甘草具有抗菌、消炎及增強免疫力等多種功能,故用于本病有良好的效果。

  按語:硬皮病系以皮膚膠原纖維硬化為特征的一種慢性局限性或泛發性皮膚結締組織病,一般經過紅腫、硬化及萎縮三個階段,受累皮膚常與其深部組織固著,不易推動,因而造成面貌變形,并可侵犯消化道及心臟或伴發腫瘤而致死亡。病因目前尚不明了,康氏認為本病與自身免疫有關,外傷、感染、毒性刺激、植物神經功能失調、遺傳因素、慢性感染、甲狀腺或腎上腺功能紊亂等與發病有關。康氏用此方治療局限性或系統性硬皮病,總有效率達94.2%,效果滿意。

【名醫簡介】
  余鶴齡,1928年生,南昌市人,祖籍安徽歙縣。江西省中醫藥研究所研究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余氏于1958年在江西中醫學院學習中醫3年。曾師事上海名醫張躍卿、沈楚翹等,迄今從事外科臨床、教學、科研工作45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形成了自身的學術思想,在臨床實踐和科研工作中取得了顯著成績。主持《艾灸矯正胎位》的研究,1987年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中醫藥重大科研成果甲級獎,1990年被確定為全國繼承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余氏常強調基本功的鍛煉,認為根深才能葉茂;主張若要精于外,先需諳于內;認為治病要獲效,正確診斷是前題、辨證是關鍵;要不斷吸收現代醫學的新技術、新成就。這些學術思想已被其高徒邵桂娥副主任醫師撰寫成學術論文,刊登于《江西中醫藥》1992年增刊上。余氏曾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
【名方】清熱解毒湯
【組成】紫花地丁15克,野菊花12克,金銀花15克,大連翹12克,蒲公英15克,炒赤芍10克,半枝蓮10克,草河車10克,生甘草6克。
【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瘀。
【主治】療毒惡瘡或疔瘡走黃,瘡赤腫痛或癢或麻,根深堅硬、惡寒發熱。
【用法】每日1劑,煎兩次,或頭三煎合并,再分兩次空腹服。
【方解】

  疔瘡乃臟腑蘊熱火毒結聚所致,發病急,變化快,處理不當常毒入血分內攻臟腑,本方由《醫宗金鑒》五味消毒飲及《外科正宗》七星劍湯加減變化組成。方中大隊清熱解毒之品,野菊花、金銀花、紫花地丁、蒲公英既能清風溫之熱,又善解血中之毒;半枝蓮、草河車亦為清解消腫散結之要藥;另加有瘡家圣藥之稱的連翹;為加強涼血活血之力,加用赤芍。方中未收入麻黃,因存有爭議,有人認為麻黃具辛溫發散性能,而瘡家最忌發散;亦有人認為在氣分熱熾之時,早期使用功效顯著。余氏認為七星劍湯中本有麻黃,取其內清外透之功,在大隊寒涼藥中一味麻黃有透毒反佐之力,未列入者,予應用者自選也。

  按語:疔瘡乃中醫外科特有病名,多發于顏面,實質是顏面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包括癤、癰及手指的急性化膿性感染,中醫歷來對此特別重視。五味消毒飲及七星劍湯乃名方,其中大隊甘寒清熱解毒之品,以清熱、解毒、透邪見長,而活血引滯似嫌不足,余氏臨診多年,在上方中加入瀉火散瘀行血中之滯的赤芍,則效果更佳。辨證要點:掌握火毒結聚,病在衛分氣分之際、患者惡寒發熱、口渴、便干、尿赤、舌苔薄膩或黃膩、脈浮數或弦滑數者。
【加減】疔瘡在上部加蒼耳子;下部加赤小豆、川牛膝;重癥加黃芩、黃連或蟾酥丸;若需托毒加皂刺;便結加生大黃(后下)、元明粉(沖);壯熱、口渴加竹葉、生石膏。

【名醫簡介】
  朱仁康,字行健,1908年生,江蘇無錫人,著名中醫皮外科專家。早年從其兄長學醫,并得江南外科名醫章治康真傳。20歲起自立門戶,懸壺于蘇州、上海等地,主編《國醫導報》。解放后在上海公費醫療第五門診部工作,1956年調衛生部直屬中醫研究院工作。曾任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外科主任,廣安門醫院外科、皮膚科主任。現為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員、北京中醫學院名譽教授、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外科學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皮膚科學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名譽理事。是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朱老從事中醫工作60余年,精通中醫經典著作,通曉中醫外科醫籍,擅長于治療濕疹、皮炎、蕁麻疹、皮膚瘙癢癥、銀屑病、丹毒、帶狀皰疹、扁平疣等病癥。朱老在臨床實踐中,博采眾方,敢于創新,創制經驗方50余種,并將其治療驗方輸入電子計算機,制成診療系統。在攻克銀屑病專題研究中,研制成克銀方,曾獲衛生部甲級成果獎。他治學嚴謹,衷中參西,師古而不泥。曾編著了《朱仁康臨床經驗集》、《中西醫學匯綜》、《實用外科中藥治療學》、《家庭食物療病法》、《中醫痔瘺療法》等書。最近還主編出版了155萬字的《中醫外科學》,曾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名方】皮炎湯
【組成】生地3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銀花10克,連翹10克,竹葉10克,生甘草6克。
【功能】清營涼血,泄熱化毒。
【主治】藥物性皮炎,接觸性皮炎(包括漆性皮炎、油彩性皮炎),日光性皮炎。
【用法】水煎服。
【方解】

  方中生地、丹皮、赤芍清營涼血,散瘀化斑;知母、生石膏清肺胃與肌膚之熱,瀉火除煩而不傷胃氣;銀花、連翹辛散表邪,清熱解毒而不傷陰;竹葉輕清透散,除煩熱利尿;生甘草解毒和中。綜全方,取其白虎化斑之意,類清瘟敗毒之功,具有清營涼血、泄熱化毒、化斑保津之用。

  本方臨床治療范圍除上述主治外,辨證只要符合血熱外壅證的,證見口渴咽干、小便黃赤短少、舌質紅絳、苔凈或薄黃、脈細滑或數、皮膚大片潮紅、紅斑明顯、觸之灼熱者,病機屬于熱入營血、血熱沸騰、外走肌腠者,均可使用本方化裁治療而取效。如過敏性紫癜、痤瘡、玫瑰糠疹、銀屑病進行期、紫癜性苔蘚樣皮炎等。尤其頭面部急性紅斑明顯的病證,其療效更佳。
【加減】熱重、舌苔黃厚者,加用黃芩10克、馬尾連10克,加強清熱燥濕解毒之功;濕重、皮損滲出者,加用茯苓10克、澤瀉10克;陰部有皮損者,可從導赤散意加用木通6克;如浮腫較甚者,同時行水消腫可加冬瓜皮30克、茯苓皮30克。
【病例】

  馮某,男,12歲。3天前口唇周圍及前臂兩側出現紅斑、水皰。以往有兩次類似情況,逐次加重。本次發病前兩天,曾因腳痛服用過索密痛。檢查:口唇周圍、下頦、兩臂遠端、兩手背可見錢幣大小紅斑皮疹,中心見有水皰,境界清晰,呈對稱性,口腔粘膜糜爛。脈細滑,舌質紅、苔剝。診斷:固定性藥疹。證屬藥熱入于營血、化為風毒,治擬涼營清熱解毒。用皮炎湯2劑后皮損顯輕,紅斑漸退,水皰干涸結痂,繼服3劑,手背、前臂皮損消退,口唇周圍皮損趨輕,留有色素沉著。再服3劑后治愈。
【名醫簡介】
  陳景河,生于1917年,主任醫師,遼寧錦縣人,后遷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幼年一直從岳父賀紹武學醫,盡得親傳,學業有就后,行醫于嫩水之濱。曾于黑龍江省中醫藥講習所深造,1941年取得中醫師資格。解放后,1958年在北京中醫學院中醫教學研究班肄業。歷任齊齊哈爾市聯合中醫院院長,齊市中醫院院長、名譽院長,市衛生工作者協會副主任,黑龍江省中醫學會顧問,市中醫學會理事長及省、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市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齊齊哈爾市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陳氏臨床50余年,學識經驗豐富,擅長內科,在治療肝炎、胃病、痹癥、腎炎等方面有獨到見解。對婦、兒、外科也有相當的經驗。陳氏著有《醫療心得集》,并曾在《中醫雜志》等醫藥雜志上發表過論文多篇,其中《活血化瘀法治療發作性睡病》獲市科技成果獎及省優秀學術論文三等獎。
【名方】消瘀散結湯
【組成】鹿角20克,浙貝母15克,栝樓20克,乳香20克,沒藥20克,香櫞20克,白芍30克,甘草10克(無鹿角可用鹿角霜代之)。
【功能】理氣活血,軟堅散結。
【主治】乳核腫痛、或時滲乳汁、或乳汁帶血。
【用法】諸藥收入容器內,加水浸泡1小時,即行煎煮,剩藥液約100毫升為宜。煎兩次,將藥液混合一起,分兩次服之。
【方解】

  乳核腫痛,多見于現代醫學的乳腺增生。臨床表現:乳核增大,時有隱痛,皮色如常,推之稍有移動,漸滲乳汁,色黃或帶血,多發為雙乳。常伴心情郁悶,舌苔薄白或無,脈象弦緩或沉弦。乳核增大,皆緣肝脾氣郁不舒,血行遲滯,致乳核脈絡不通。此乃發生本病的主要因素。

  消瘀散結湯功可舒肝脾氣結,活血化瘀,促進氣散血行,乳核脈絡通暢,俾氣散則無痛脹,血行則不成瘡。藥取舒肝理氣,通絡消瘀,配以酸甘化陰,以養肝體。因肝惡燥而喜潤,潤則肝氣平和,燥則肝氣、肝火妄動;動則恣脾,肝脾失沖和之氣。方中鹿角味咸入血軟堅,性溫通絡,能消腫止痛,又善治惡瘡;香櫞、白芍味酸同氣相求,入肝平氣、入脾通壅,能解木土之郁,但香櫞辛散之力有余,酸斂不足,故配芍藥、甘草酸甘化陰,柔潤肝體而平肝氣;輔以牡蠣增強軟堅散結之效,并固精氣;浙貝清熱療惡瘡瘀毒,取寒溫互用,藥歸和平,并助以乳香通竅宣絡以理氣,沒藥化瘀以理血。諸藥合用,共奏消瘀散結之功。本方臨床屢試不爽,療效頗佳。
【加減】若口干燥,心下滿者,為肝脾氣逆化熱傷陰,宜重用栝樓至50克;甘涼潤燥,清熱而祛滿,加青果5克,平肝開胃而化瘀。乳腺腫脹痛甚者加川芎10克、郁金10克,利用其氣香竄,能同香櫞舒解氣機,同乳、沒活血化瘀而止痛。外用木香100克、鮮生地200克搗成泥狀為餅,敷在局部。若舌苔白膩,不欲食者,為脾虛濕濁不化,加白術10克健脾燥濕,雞內金3克啟脾胃消化之力,又善解脾氣郁結。若硬結不消,宜加甲珠10克,取其穿透破結之力,助軟堅散結之藥消堅止痛。若用此方治療急性乳腺炎、紅腫痛甚伴有寒熱者,加柴胡15克、黃連15克、蒲公英50克。

【名醫簡介】
  郭朝廣,生于1938年,廣東大埔縣人,1964年廣州中醫學院本科班畢業。現任廣東化州市中醫院副院長,中醫內科主任醫師。在30多年臨床醫療工作中,重視基礎理論研究,重視新知識應用,衷中參西。其研制的治療花斑癬的“汗斑散”,臨床應用2000多例,療效甚佳。“沙姜湯”治療食道骨鯁,有效率94%。重視發揮中醫藥治療疑難病優勢,從脾腎攻治“重癥肌無力”療效好,且治愈后較少復發。胡椒根煲雞或蛇,配合中藥外熨治療坐骨神經痛,橘紅花治療小兒癲癇,均獲良效。學術上深入鉆研《金匱》、《傷寒》、《溫病》,專攻疑難病,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乙肝”、“神經性耳鳴”等疾病頗有特色。發表論文200多篇。1993年被授予“廣東省名中醫”稱號。
【名方】沙姜湯
【組成】沙姜(又名山柰)30克,威靈仙30克,桔梗15克,甘草9克,烏梅15克,春砂仁5克,山楂15克。
【主治】食道各種骨鯁。
【用法】水800毫升,煎取約400毫升,徐徐含服,同時含嚼橄欖5~6枚(冬春季可用咸橄欖代),隔4~5小時后藥渣復煎,再服1次。
【方解】

  《本草求真》書載:“威靈仙一兩二錢,砂仁一兩,砂糖一盞,水兩盅煎一盅,溫服,治諸骨鯁。”《金匱要略》桔梗方:“治咽喉痛,喉中如梗。”沙姜與紅糖適量煎服,系化州民間用于治療食道骨鯁的驗方。沙姜湯就是參照上述三方加減而成的。方中諸藥味酸,微苦甘,能軟堅,有生津潤燥作用,其中威靈仙、桔梗有消炎作用,故對食道骨鯁及骨鯁引起的食道炎癥有很好效果。


【名醫簡介】
  彭顯光,1928年生,男,四川省安岳縣人。貴陽中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自幼跟隨叔父學習中醫,1950年在重慶市開業行醫,1951年進入西南衛生部中醫師進修學校深造。1953年先后擔任貴州省中醫研究所痔瘺研究組組長,貴州省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中醫一附屬醫院主任,貴州省高教職稱評定委員會專業組委員。貴陽中醫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貴州分會常務理事,中華全國肛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西南西北肛腸協會會長,中國肛腸雜志編委,貴州省肛腸學會主任委員,貴州省西南肛腸雜病研究所所長等職。

  40多年來,彭氏注重中醫典籍及肛腸疾病的研究,認為肛腸疾病的發生與五臟六腑有密切關系,是全身疾病的局部反應,因此在治療上采取全身治療與局部治療相結合,內外兼治的原則,療效頗佳,積累了豐富的臨證經驗。曾先后發表論文20余篇。其部分醫案已載入《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華》。
【名方】消痔飲
【組成】朱砂蓮15克,草決明20克,煅牡蠣15克,馬勃15克,黃柏15克,甘草6克。
【主治】Ⅰ、Ⅱ期內痔,Ⅱ期血管型內痔。
【方解】

  朱砂蓮苦澀入肺、胃、大腸三經,活血止血,理氣止痛。草決明甘苦微寒入肝、大腸兩經,清肝明目,潤腸通便。煅牡蠣咸微寒入肝腎兩經,收斂固澀,軟堅散結。馬勃辛平入肺經,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收斂止血。黃柏苦寒入腎、膀胱、大腸三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甘草甘平,補中健脾,調和諸藥。6藥為伍,共具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軟堅收斂、止血、消腫止痛之功。

  按語:內痔的病因以臟腑本虛為主,在各種誘因的影響下,如七情過度、飲食不節、便秘、痢疾、久坐,以及負重、竭力運行等均可使臟腑陰陽失調,氣血不足,濕熱內生,下注大腸,血脈不行,筋脈橫解而成痔。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軟堅收斂止血的消痔飲內服,意在消除痔靜脈的擴張和瘀血,促使痔核萎縮而痊愈。

【名醫簡介】
  王嘉麟,1925年出生,北京市人。現為中華全國中醫學會肛腸專業委員會顧問、北京中醫學會外科委員、北京中醫醫院肛腸科主任醫師。王氏出身于中醫世家,自幼隨父兄學醫,后從名醫趙錫武、陳慎吾等。1951~1953年在北京中醫進修學校系統學習提高。1956年北京中醫醫院成立后從事肛腸外科工作,在繁忙的臨床工作之余還擔任首都醫學院中醫系、北京中醫學院等的中醫外科教學工作。在40多年的臨床實踐中,王氏重視醫典,循古創新,主張肛周膿腫早期切開,以防膿毒旁竄;提倡“西法中用”,與同道一起在全國首創用明礬甘油制劑注射治療痔瘡的新方法。對中醫傳統的“結扎”和“掛線”療法,王老在繼承基礎上又有創新,并研制出肛腸術后止血、消炎、生肌的系列藥物,減少了并發癥,縮短了療程,深受廣大患者及醫務人員稱贊。王氏著有《痔瘺中醫治療經驗》,參與編寫《中西醫結合臨床外科手冊》、《實用中醫學》等,并發表肛腸方面論文多篇,反映出王氏診治痔瘺疾病的獨到經驗。
【名方】銀花連翹湯
【組成】銀花15克,連翹10克,槐花炭10克,地榆炭10克,公英20克,椿根皮10克,仙鶴草30克,黃芩10克,當歸10克,全栝樓30克。
【功能】潤燥消腫,涼血止血。
【主治】痔紅腫疼痛、滴血射血、大便秘結。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方解】

  本方用于大腸蘊熱而引起的大便秘結、內痔出血,以及熱毒結聚肛門而致的紅腫疼痛,如內痔嵌頓染毒、外痔感染等癥。其中銀花、連翹、公英清熱消腫;椿根皮、槐花炭、地榆炭、仙鶴草清大腸蘊熱,涼血止血;當歸活血化瘀;栝樓潤腸通便。
【加減】大便干燥甚者加大黃、玄明粉;便血嚴重者加三七粉;便血日久面色蒼白者加白芍、阿膠、生熟地、生芪;便稀者加黃連、茯苓;局部水腫加豬苓、澤瀉;疼痛重者加元胡;發熱明顯者加生石膏、薄荷;痔核紫暗有血栓者加桃仁、紅花。

【名醫簡介】
  徐精誠,生于1923年,祖籍湖北黃岡。徐之業紹于伯父。其伯父治病不執恒方,善于通權達變,醫風嚴謹求實,這些對徐影響亦深。1946年,徐以初學之技,加入了當時的武漢醫師會,并取得了開業執照,懸壺于漢上。全國解放后,徐參加了硚口區漢中聯合診所,承擔內科診療業務。翌年,以優異成績考入湖北中醫學院師資班學習深造,學業期滿,調入武漢中醫學院任教,安排在江城宿彥曾公少達門下問道。惜“文革”期間,武漢中醫學院解散,部分教職工并入武漢市衛生干部進修學院,即現今武漢市職工醫學院,徐被留于該校繼續執教至今,主要承擔《傷寒論》等課程的教學任務。徐致力于祖國醫學的教學與臨床工作40余年,治學始終嚴謹求實。

  徐積數十年臨床之經驗,共撰寫醫學論著近40篇。根據教學需要,他還編寫了《中醫學》、《中醫學基礎》等專業教材,并擔任了全國《傳統老年醫學》和《中醫急癥》的副主編。徐現為武漢市職工醫學院中醫系教授、主任醫師。歷任全國中醫理論整理研究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中醫學會湖北分會理事、中華全國中醫學會武漢分會常務理事、武漢市衛生系統科學研究學術委員會委員、武漢市政協委員。
【名方】消癭湯
【組成】柴胡10克,白芍30克,枳殼15克,甘草10克,昆布10克,姜皮10克,法夏10克,川貝12克,青皮10克,牡蠣15克,夏枯草20克。
【功能】舒肝解郁,理氣化痰,軟堅散結。
【主治】頸前結喉一側或兩側發生柔軟圓滑性的結塊,吞咽時可見結塊上下移動,一般無疼痛,當隨著腫塊增大致喉部氣機受到阻滯時,則可發生呼吸困難或聲音嘶啞,部分病例可并發食多易饑、性情急躁、多汗、心悸、胸悶、氣短、乏力、消瘦(甲亢證候群)或便溏肢困等癥。
【方解】

  上述病證稱“肉癭”(《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類似現代醫學之“甲狀腺良性腺瘤”,多因憂思郁怒引起,使肝氣疏泄失調而致濕痰凝結、氣血壅滯而成,亦可轉化至熱勝傷陰或濕勝困脾。

  本方為《傷寒論》中“四逆散”方加味衍化而成。方以“四逆散”--柴胡、白芍、枳殼、甘草以舒肝解郁;以青皮、法夏、川貝、姜皮理氣化痰;以牡蠣、昆布、夏枯草軟堅散結。如兼熱化而見口苦、心煩者加用芩連;如兼陰虛而見性情急躁、口干、消瘦者加用白芍、熟地、麥冬;如兼濕重困脾而見便溏、肢困者加用山藥、茯苓、白術。

  注意事項:(1)少食或禁食一切刺激性食物,如酒、蔥、蒜、韭、姜等。(2)須避免緊張的思維活動,保持胸襟開朗、達觀。(3)在治療前及治療期間,可作X線及其它有關檢查,以辯明有無向惡性腫瘤轉化的傾向。

【名醫簡介】
  徐精誠,生于1923年,祖籍湖北黃岡。徐之業紹于伯父。其伯父治病不執恒方,善于通權達變,醫風嚴謹求實,這些對徐影響亦深。1946年,徐以初學之技,加入了當時的武漢醫師會,并取得了開業執照,懸壺于漢上。全國解放后,徐參加了硚口區漢中聯合診所,承擔內科診療業務。翌年,以優異成績考入湖北中醫學院師資班學習深造,學業期滿,調入武漢中醫學院任教,安排在江城宿彥曾公少達門下問道。惜“文革”期間,武漢中醫學院解散,部分教職工并入武漢市衛生干部進修學院,即現今武漢市職工醫學院,徐被留于該校繼續執教至今,主要承擔《傷寒論》等課程的教學任務。徐致力于祖國醫學的教學與臨床工作40余年,治學始終嚴謹求實。

  徐積數十年臨床之經驗,共撰寫醫學論著近40篇。根據教學需要,他還編寫了《中醫學》、《中醫學基礎》等專業教材,并擔任了全國《傳統老年醫學》和《中醫急癥》的副主編。徐現為武漢市職工醫學院中醫系教授、主任醫師。歷任全國中醫理論整理研究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中醫學會湖北分會理事、中華全國中醫學會武漢分會常務理事、武漢市衛生系統科學研究學術委員會委員、武漢市政協委員。
【名方】消癭湯
【組成】柴胡10克,白芍30克,枳殼15克,甘草10克,昆布10克,姜皮10克,法夏10克,川貝12克,青皮10克,牡蠣15克,夏枯草20克。
【功能】舒肝解郁,理氣化痰,軟堅散結。
【主治】頸前結喉一側或兩側發生柔軟圓滑性的結塊,吞咽時可見結塊上下移動,一般無疼痛,當隨著腫塊增大致喉部氣機受到阻滯時,則可發生呼吸困難或聲音嘶啞,部分病例可并發食多易饑、性情急躁、多汗、心悸、胸悶、氣短、乏力、消瘦(甲亢證候群)或便溏肢困等癥。
【方解】

  上述病證稱“肉癭”(《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類似現代醫學之“甲狀腺良性腺瘤”,多因憂思郁怒引起,使肝氣疏泄失調而致濕痰凝結、氣血壅滯而成,亦可轉化至熱勝傷陰或濕勝困脾。

  本方為《傷寒論》中“四逆散”方加味衍化而成。方以“四逆散”--柴胡、白芍、枳殼、甘草以舒肝解郁;以青皮、法夏、川貝、姜皮理氣化痰;以牡蠣、昆布、夏枯草軟堅散結。如兼熱化而見口苦、心煩者加用芩連;如兼陰虛而見性情急躁、口干、消瘦者加用白芍、熟地、麥冬;如兼濕重困脾而見便溏、肢困者加用山藥、茯苓、白術。

  注意事項:(1)少食或禁食一切刺激性食物,如酒、蔥、蒜、韭、姜等。(2)須避免緊張的思維活動,保持胸襟開朗、達觀。(3)在治療前及治療期間,可作X線及其它有關檢查,以辯明有無向惡性腫瘤轉化的傾向。

【名醫簡介】
  徐精誠,生于1923年,祖籍湖北黃岡。徐之業紹于伯父。其伯父治病不執恒方,善于通權達變,醫風嚴謹求實,這些對徐影響亦深。1946年,徐以初學之技,加入了當時的武漢醫師會,并取得了開業執照,懸壺于漢上。全國解放后,徐參加了硚口區漢中聯合診所,承擔內科診療業務。翌年,以優異成績考入湖北中醫學院師資班學習深造,學業期滿,調入武漢中醫學院任教,安排在江城宿彥曾公少達門下問道。惜“文革”期間,武漢中醫學院解散,部分教職工并入武漢市衛生干部進修學院,即現今武漢市職工醫學院,徐被留于該校繼續執教至今,主要承擔《傷寒論》等課程的教學任務。徐致力于祖國醫學的教學與臨床工作40余年,治學始終嚴謹求實。

  徐積數十年臨床之經驗,共撰寫醫學論著近40篇。根據教學需要,他還編寫了《中醫學》、《中醫學基礎》等專業教材,并擔任了全國《傳統老年醫學》和《中醫急癥》的副主編。徐現為武漢市職工醫學院中醫系教授、主任醫師。歷任全國中醫理論整理研究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中醫學會湖北分會理事、中華全國中醫學會武漢分會常務理事、武漢市衛生系統科學研究學術委員會委員、武漢市政協委員。
【名方】消癭湯
【組成】柴胡10克,白芍30克,枳殼15克,甘草10克,昆布10克,姜皮10克,法夏10克,川貝12克,青皮10克,牡蠣15克,夏枯草20克。
【功能】舒肝解郁,理氣化痰,軟堅散結。
【主治】頸前結喉一側或兩側發生柔軟圓滑性的結塊,吞咽時可見結塊上下移動,一般無疼痛,當隨著腫塊增大致喉部氣機受到阻滯時,則可發生呼吸困難或聲音嘶啞,部分病例可并發食多易饑、性情急躁、多汗、心悸、胸悶、氣短、乏力、消瘦(甲亢證候群)或便溏肢困等癥。
【方解】

  上述病證稱“肉癭”(《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類似現代醫學之“甲狀腺良性腺瘤”,多因憂思郁怒引起,使肝氣疏泄失調而致濕痰凝結、氣血壅滯而成,亦可轉化至熱勝傷陰或濕勝困脾。

  本方為《傷寒論》中“四逆散”方加味衍化而成。方以“四逆散”--柴胡、白芍、枳殼、甘草以舒肝解郁;以青皮、法夏、川貝、姜皮理氣化痰;以牡蠣、昆布、夏枯草軟堅散結。如兼熱化而見口苦、心煩者加用芩連;如兼陰虛而見性情急躁、口干、消瘦者加用白芍、熟地、麥冬;如兼濕重困脾而見便溏、肢困者加用山藥、茯苓、白術。

  注意事項:(1)少食或禁食一切刺激性食物,如酒、蔥、蒜、韭、姜等。(2)須避免緊張的思維活動,保持胸襟開朗、達觀。(3)在治療前及治療期間,可作X線及其它有關檢查,以辯明有無向惡性腫瘤轉化的傾向。

【名醫簡介】
  殷伯倫,1937年出生,祖籍江蘇揚州。任江西中醫學院眼科教研室主任、教授,江西中醫學院附院眼科主任、主任醫師,全國中醫眼科學會委員,省中醫眼科學會主任委員,省中西醫結合眼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省藥品審評委員會委員,《中國中醫眼科雜志》編委。

  1961年畢業于江西中醫學院,分配在江西醫學院一附院眼科。同時就讀江西醫學院業余大學醫療系,為后來從事中西醫眼科打下基礎。1964年調回江西中醫學院創建眼科教研室及附院眼科。后有幸先后親聆近代名家石集賢、范新手、陳達夫、唐由之、韋玉英教誨,隨師臨證。37年來一直致力于臨床、教學、科研工作,1964年開展針撥白內障術,1976年對頑疾蠶蝕性角膜潰瘍創用“環割加烙術”,1996年獲省衛生廳科技創新一等獎。先后在國外醫刊發表論文2篇,國內20多篇,著作3部。1993年榮獲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1997年經審定為第二批全國中醫專家學術繼承工作導師。
【名方】補肝四苓湯
【組成】夏枯草10克,制香附10克,豬苓20克,茯苓15克,澤瀉10克,白術10克,生大黃(另包后下)10克。
【功能】疏肝泄熱,通腑導滯。
【主治】肝郁化火、邪熱內結所致眼脹痛,視物模糊,眼壓增高,黑睛霧濁如呵氣,黑睛后壁有灰白色點狀沉著物,瞳神稍大。全身伴口苦心煩,夜寐不安,小便黃赤,大便干結,舌紅、苔薄黃,脈弦滑之青光眼、睫狀體炎綜合征。
【用法】每日1劑,水煎兩次,早晚分服。
【方解】

  肝郁不暢,郁久化火,火炎于目,經脈不利,神水瘀積,眼壓增高,黑睛水腫,黑睛內壁有灰白色點狀沉著物,視蒙、眼脹痛等。本方夏枯草緩肝火,解內熱,散血分中結氣,制香附解六郁,利三焦,兩味謂補肝散,專治熱郁血中之目痛,以瀉為補也。澤瀉利水滲濕,豬苓、茯苓淡滲增強利水之功,白術健脾利濕,謂四苓散。生大黃涼血活血,通腑泄熱,四苓加大黃,通利二腑。諸藥合用,相得益彰,共奏兩腑通利,導邪外出,使郁熱清泄之效。
【病例】

  周某,女,48歲,教師。因右眼脹痛,視力減退1周,于1995年6月16日就診。曾在某醫院診斷為青光眼睫狀體炎綜合征,口服醋氮酰胺,點用醋酸可的松眼藥水,病情仍不能控制。現右眼脹痛,牽及頭額,視物模糊,伴口苦心煩,夜寐不安,小便黃赤,大便干結,舌紅、苔薄黃,脈弦滑。眼科檢查:視力右0.1(不能矯正),左1.2(-5.00D5矯正)。右眼結膜輕度充血,角膜水腫,角膜后沉濁物[KP(++)],前房深淺度正常,房水混濁,瞳孔反射存在,直徑約3mm。左眼外眼(一),兩眼底以-10D窺視未見明顯異常。眼壓:右5.78kPa,左眼2.74kPa。診斷:右眼青光眼睫狀體炎綜合征。辨證:肝郁化火,邪熱內結。治法:疏肝泄熱,通腑導滯。方藥:夏枯草15克,制香附10克,白術10克,茯苓15克,豬苓20克,澤瀉10克,生大黃10克(后下)。服7劑,患者兩便通利,夜寐轉安,右眼脹痛明顯減輕,視力增至0.6(用-5.00 Ds矯正)。眼壓:右2.98kPa,左2.74kPa。上方除大黃,加郁金10克、丹參15克,續服2周,患者右眼脹痛消失,視力增至1.2(-5.00 Ds矯正)。結膜不充血,角膜清亮,KP(-),房水轉清,瞳孔(-)。眼壓:右2.51kPa,左2.31kPa。停藥后1年復查未見復發。
【名醫簡介】
  龔瓊模,生于1936年,江西省南昌市人。1959年畢業于武漢同濟醫科大學醫療系本科,1965年畢業于湖北中醫學院西學中研究班,其后一直從事中西醫結合臨床、教學與科研工作。1981年在江西省發起、籌備、組建了中西醫結合學會,歷任常委、秘書長、副理事長至今。1988年領導組建了江西省中西醫結合急救醫學專業委員會及消化病專業委員會,任主任委員,同年又當選為全國中西醫結合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90年當選為全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1991年當選為全國中醫急癥專業委員會常委。1991年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的堅持中西醫結合工作30年榮譽證書,1992年被評為全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先進工作者。自1992年以來一直任《中國中西醫結合脾胃雜志》副主編,《新消化病學雜志》及《江西中醫藥》編委。1987年晉升為中西醫結合主任醫師、教授。1992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自1986年以來,一直為碩士研究生導師,1997年經審定為第二批全國中醫專家學術繼承工作導師。臨床上擅長治療胃腸、肝腎、腦血管疾病及疑難雜癥。先后發表醫學論文60余篇,并主編了《中醫方劑手冊》、《實用中西結合醫學》及《中醫治療疑難病精萃》等5部醫著。主要科技成果有:“外感高熱辨證論治規范”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榮譽獎;“中西醫結合治療萎縮性胃炎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獲南昌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名方】消胃痞方
【組成】黃芪20~30克,黨參15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甘草3克,丹參15~30克,檀香8克(后下),枳殼10克,白芍15~30克,薏苡仁30克,蛇舌草20克,豬苓15克,烏梅15克,黃連5克,山慈菇10克。
【功能】健脾益氣,養胃生津,活血化瘀。
【主治】中醫胃痞證,西醫慢性胃炎、胃癌前期病變。表現為胃脘痞滿疼痛,納呆,噯氣,嘈雜,泛酸,口干口苦,消瘦乏力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3個月為1療程。
【方解】

  本方藥味較多,方中黃芪、黨參、白術、茯苓、豬苓、苡仁健脾益氣,合烏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陰,養胃生津以治本。檀香、枳殼行氣消痞,合丹參活血化瘀以治標。慢性胃炎、癌前病變患者多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及胃粘膜具有向癌發展的傾向,蛇舌草、黃連、山慈菇等殺菌抗癌,乃為辨病用藥。全方標本兼治,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從現代藥理角度來看,本方具有保護胃粘膜、協調胃腸運動、改善胃粘膜微循環、調節免疫功能、殺滅幽門螺桿菌和防癌抗癌等多種作用。

  臨床應用:消胃痞方主要用于慢性胃炎、胃癌前期病變,相當于中醫胃痞證。慢性胃炎包括慢性淺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癌前期病變(PCL)是指胃粘膜出現的較正常或其他胃粘膜病變更容易發生癌變的某些病理變化,主要包括胃粘膜中重度非典型增生(異型增生)和大腸型化生。胃癌前期病變多數是在慢性胃炎基礎上發生的胃粘膜病變。由于消胃痞方是針對慢性胃炎、胃癌前期病變的共性而設立的,因此,臨證時還須根據具體證型加藥,以突出個性。應用本方治療慢性胃炎和胃癌前期病變的療程較長,中病后應堅持服藥,且不宜隨意更換藥物。
【加減】脾胃虛弱者,加山藥、山楂、雞內金、砂仁;虛寒者再加干姜;肝胃不和者,加柴胡、佛手片、玫瑰花;脾胃濕熱者,加厚樸、蒲公英、白蔻仁、佩蘭;胃陰不足者,加北沙參、麥冬、百合、天花粉;胃絡瘀血者,加郁金、川草、玄胡、三七粉。

【名醫簡介】
  徐楚江,生于1921年,四川省成都市人。現為成都中醫學院教授。

  徐氏早年拜成都名醫段鶴齡為師,夜晚在其藥房從事藥物的炮制加工等工作,故徐氏在醫藥兩方面都有堅實的基礎。徐氏對中藥的真偽優劣有豐富的鑒別經驗,并擅長中藥的炮制及制劑,他是《中藥炮制學》一書的主編,并指導拍攝出版了《中藥飲片炮制前后性狀》彩色幻燈片,并拯救了瀕臨滅亡的炮制品--炮附子(獲中醫中藥科技進步三等獎)。徐氏在教學中能結合醫藥兩方面的知識。在醫療方面,徐氏擅長疑難雜癥、包塊腫瘤的診治,他研制的“扶正消堅散結丸”,用于治療晚期癌癥,或癌癥放療或化療所致的白血球降低,或手術后的癌細胞轉移,均收到了較為滿意的臨床效果。徐氏還自創“益肺散”,治久咳傷陰的患者莫不隨劑而愈;治血熱或濕熱所致的周身發斑的“化斑飲”療效亦佳。徐氏極力倡導醫藥緊密結合,即藥學工作者要深明醫理,醫學工作者也要通曉藥物的真偽優劣,炮制前后的藥性變化。
【名方】消堅散結丸
【組成】人參3克,黃芪6克,白術2克(滑石粉炒),水蛭1克去足翅,焙虻蟲1.5克(制霜),桃仁3克,生地6克,天冬5克,大黃1. 5克,生牡蠣3克(醋炙),鱉甲5免(醋炙),乳香1.5克(醋炙),沒藥1. 5克,牛黃0.O5克,半枝蓮10克,白花蛇舌草10克,犀角0.05克(水牛角粉0.8克代替)。
【功能】扶正固本,軟堅散結,清熱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惡性腫瘤,術后癌細胞轉移,腫瘤放療或化療后的白血球降低,癌癥惡化后的疼痛。
【用法】制成浸膏和粉末共20克煉蜜為丸,每日兩次,每次10克溫開水送下。
【方解】

  癌癥,祖國醫學概之為“癥瘕積聚”,臨床常見證候有氣滯血瘀,痰濕凝滯,中氣虛損,由于氣滯導致血瘀,瘀凝使痞塊成形,加之運化失司,濕痰蓄積,輾轉發作,久而導致氣虛血弱,邪毒內蘊,精血枯竭,而成癰疽腫毒、癥瘕痞塊。包塊腫瘤,其癥多實,久病多虛,其體多虛,故必先扶其虛,后攻其實,如專致攻伐不顧正氣,勢必兩敗俱傷,對該病應用攻補兼施之法。方中以人參大補元氣,益氣生津;黃芪補氣升陽,溫養脾胃而生肌,補益元氣而托瘡,為治瘡癰之要藥;白術補脾燥濕,使脾氣健運,運輸水谷之精,三藥扶正固本,以增強人體的抵抗力,據研究確能提高其免疫機能。攻伐又恐耗氣傷陰,以生地、天冬固其肺腎之陰,又能資生陰血。水蛭、虻蟲破血散瘀,消癥逐瘕;大黃、桃仁能蕩滌三焦實熱,清除積滯,又能破血逐瘀,促進腫塊消散;包塊腫瘤必阻礙氣血流通,不通則痛,以乳沒活血止痛,元胡利氣而止痛,標本兼顧以解疼痛。腫瘤又屬熱毒內蘊,以牛黃、犀角(水牛角濃縮粉代)清心熱而定驚,豁痰濁而開竅;白花蛇舌草、半枝蓮清熱解毒,利尿消腫,能直接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全方扶正固本,軟堅散結,清熱解毒,活血止痛。
【加減】徐氏在立方遣藥之際,根據腫瘤所在部位不同,很重視依病勢之深淺,正氣之盛衰,邪氣之輕重,兼證之不同而隨證增減。如治療脾胃系統的腫瘤,則以烏賊骨20克、浙貝15克、瓦楞子20克、仙鶴草20克煎湯送下;如用于肝癌,則以柴胡15克、郁金15克、三棱15克、甲珠10克、佛手10克煎湯送下;如治療肺癌,則以制黃精30克、百合20克、冬瓜仁20克、炙百部15克、杏仁15克、魚腥草30克煎湯送下;如治腎癌,用六味地黃湯送下;如治療骨癌,則以骨碎補20克、沙苑子15克、淫羊藿20克、續斷20克、杜仲20克煎湯送下;如治療直腸癌,則以苦參15克、敗醬草20克、苡仁10克、佛手10克、廣木香10克、枳殼15克煎湯送下;如化療或放療所致的白血球降低,以黃芪30克、當歸15克、靈芝15克煎湯送下。如系手術后的癌細胞轉移,則以該藥溫開水送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名醫蔡友敬之名案(散發性腦炎)評析
名中醫消化病方【九】
名醫名方 強力骨痹丸
“強力骨痹丸”治療諸多種骨病(名醫名方)
名醫名方 乳癖靈
名醫名方 舉元建瓴湯中國中醫藥報官方號 梁宏正,廣東省名中醫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济阳县| 大丰市| 时尚| 桐城市| 溆浦县| 凌海市| 留坝县| 鲁山县| 吴江市| 贵定县| 南汇区| 祥云县| 唐山市| 隆昌县| 元江| 延安市| 陈巴尔虎旗| 鄢陵县| 大港区| 大竹县| 泽普县| 桦甸市| 福泉市| 云安县| 灵寿县| 同心县| 青田县| 泾阳县| 麻阳| 泊头市| 民权县| 龙门县| 儋州市| 富宁县| 富民县| 四川省| 年辖:市辖区| 宿迁市| 慈溪市| 榆树市| 哈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