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中國經(jīng)歷了流行病學的快速轉變。以預期壽命、兒童死亡率、疾病概況和風險因素衡量的總體人口健康已經(jīng)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
圖片來源:The Lancet
6月24日,頂級醫(yī)學期刊《柳葉刀》發(fā)表了題為《1990-2017年中國及其各省死亡率、發(fā)病率和危險因素:2017年全球疾病負擔系統(tǒng)分析》的報告[1],提供了34個省按年齡和性別劃分的死亡率、致殘率和相關風險因素對比。
該研究橫跨1990至2017年,填補了在理解中國地方衛(wèi)生問題方面的重大空白。
論文主要作者、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周脈耕博士及其合作者發(fā)現(xiàn),1990-2017年間,中風和缺血性心臟病取代了下呼吸道感染和新生兒疾病,成為了中國疾病負擔的主要原因。除中風、缺血性心臟病和肺癌,導致中國人過早死亡的前五大原因還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和肝癌。
周脈耕博士表示,未來,慢性健康問題的負擔,尤其在老年人中,將遠遠超過傳染性疾病。
具體來說,這份報告估計了全因死亡率和特定原因死亡率、壽命損失年(years of life lost, YLLs)、傷殘生活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YLDs)、傷殘調整壽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years, DALYs)、總暴露值(summary exposure values, SEVs)和可歸因風險。
表1 數(shù)據(jù)來源:The Lancet
2017年中國25個主要死因1990-2017年死亡率和YLLs的百分比變化如表1所示。中風、缺血性心臟病、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肝癌是2017年YLLs的五大主要原因;第6到第10大原因是交通傷害、胃癌、阿爾茨海默癥和其它癡呆癥、新生兒疾病以及高血壓性心臟病。
盡管與1990年相比,年齡標準化死亡率下降了33.5%,但在2017年,中風仍然是導致YLLs的首要原因。相比之下,年齡標準化的缺血性心臟病死亡率增加了20.6%。從1990-2017年,年齡標準化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死亡率下降了68.6%,但這類疾病依然是導致YLLs的第四大原因。肺癌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和YLLs在被分析的時間段分別上升了28.2%和12.6%,這使得其從“1990年是導致YLLs的第13大原因“變成了”2017年成為導致YLLs的第3大原因。
從1990年到2017年,年齡標準化死亡率下降了50%以上的,25個主要死因中有7個,分別為:慢性阻塞性肺病、新生兒疾病、下呼吸道感染、自殘、肝硬化和其它慢性肝病、先天性出生缺陷和溺水。年齡標準化死亡率上升的,25個主要死因中也有7個;其中,缺血性心臟病、肺癌和胰腺癌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增加了20%以上。其它11個主要死因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均下降不到50%。
表2 數(shù)據(jù)來源:The Lancet
表2顯示,在1990年和2017年,導致YLDs的前三大原因都是肌肉骨骼疾病、精神疾病和感覺器官疾病。
圖1 來源:The Lancet
圖1顯示了2017年導致DALYs的25大原因,排名依據(jù)DALYs的數(shù)量。從1990年到2017年,有18大原因導致的DALYs的數(shù)量增加了。2017年,中風和缺血性心臟病是全年齡段DALYs的主要原因,替代了1990年的下呼吸道感染和新生兒疾病。1990年至2017年期間,21種非傳染性疾病中,有17種每10萬人年齡標準化的DALYs下降了,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先天性缺陷、肝硬化和胃癌的下降幅度最大。
圖2 來源:The Lancet
如圖2所示,2017年,高血壓、吸煙、高鈉飲食和顆粒物污染(空氣污染)是死亡人數(shù)和DALYs百分比的前四大風險因素。其中,有254萬人死于高血壓,這些死亡中,有95.7%歸因于心血管疾病。飲酒是死亡人數(shù)的第十大主要因素。此外,分析發(fā)現(xiàn),2017年,“吸煙、高血壓、高鈉飲食、顆粒物污染、高BMI、高空腹血糖、飲酒、低全谷物飲食”這8大風險均占DALYs的5%以上。
圖片來源:The Lancet
除了以上發(fā)現(xiàn),該報告還揭示了一些其它信息,如:
1)內陸所有省份的高BMI、環(huán)境顆粒物污染、飲酒、高血壓和高LDL膽固醇年齡標化SEVs均有所增加,其中高BMI增幅最大,達185%,其次是環(huán)境顆粒物污染。
2)在全國范圍內,吸煙是DALYs的第一大風險因素,高血壓和高納飲食是DALYs的第二和第三大風險因素。
3)與其它處于類似發(fā)展水平的地區(qū)相比,中國的中風、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肝癌、頸部疼痛和胃癌的發(fā)病率異常高。
4) 2000年以后,由于生活方式的改變,包括紅肉消耗增加和身體活動減少,糖尿病的發(fā)病率增加得更快。從2000年到2017年,全國糖尿病患病率增長超過50%,從2000年的每10萬人4206例上升到2017年的每10萬人6336例。
總結來說,該報告顯示,1990年至2017年,中國各省的衛(wèi)生結果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由非傳染性疾病引起的YLLs、YLDs和DALYs比率普遍上升。此外,暴露于某些風險因素的情況正在增加,特別是高空腹血糖、高收縮壓、高BMI以及許多省份的環(huán)境顆粒物污染。報告認為,對衛(wèi)生趨勢的持續(xù)監(jiān)測和分析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衛(wèi)生投資的有效性,并有潛力指導國家制定衛(wèi)生政策,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小結
領域:流行病學
雜志:《柳葉刀》
亮點:
1)一項最新的權威報告顯示,慢性疾病,如中風、缺血性心臟病和肺癌,現(xiàn)在是在中國導致過早死亡(早逝)的主要原因。其中,中風已成為2017年中國的頭號死因。
2)報告還指出,2017年,高血壓、吸煙、高鈉飲食和顆粒物污染(空氣污染)是導致死亡的前四大風險因素。
相關論文:
[1] Maigeng Zhou et al. Mortality,morbidity, and risk factors in China and its provinces, 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 The Lancet(2019).
參考資料:
1# chronic conditions—not infectious diseases—are top five causes of early death in China
2#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周脈耕一行來醫(yī)學院訪問
3# 1990-2013年全球和中國健康壽命損失年現(xiàn)狀及變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