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文物看陜西,地上文物看山西。
出差山西,長治課程結束后順便做平遙、五臺一游,這是一路上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多是山西人驕傲地告訴我,旅程結束,深感此言不虛。
平遙篇
《平遙古城:平原上的拉斯維加斯》
在平遙古城里走走,常常有一種“我們祖上也闊過”的感覺,這樣的幾進幾深的房子很尋常,青磚森森,元寶融融,每一片磚瓦都不敷衍,古城里無需大富大貴幾乎都能達到這樣的住房水平,因為這是一座依舊有原住民的古城,巷子里不時有穿校服的學生們騎自行車駛過。
我住的客棧老板說小時候很不喜歡下雨,因為下雨不能抓蟋蟀,他小時候就在城外抓蟋蟀,那時平遙城外一片荒地,城內卻是富可敵國的繁華盛世:天下票號看山西,山西票號在平遙。這是當年中國的華爾街啊。
相比傳統行業的有錢人,他們不是土豪,他們定位清晰:票號是服務業,他們富而不俗,票號里的擺設清新健康但又透著貴氣,墻上的畫雖已發黃,但看一眼就知道,那可是倪瓚啊,曾經在外資銀行工作過的我默默地與我們銀行當時貴賓室的裝修相比,只能暗暗慚愧:要說會顯擺,那還得數咱們啊。
每一格窗戶都不寂寞,不留白,書法都可入眼,文章都可誦讀,意態謙恭又誠懇。
他們諳熟世人的勢利心理,金色的蝙蝠裝飾著過道兩邊人來人往的窗戶,他們修建了當時民間最大的地下金庫,堪比軍事工程。
當年的賬本雖已泛黃破舊,但筆畫依舊清晰,紙墨依舊鮮明,沉穩的藍,鮮艷的紅,恭肅的黑,字跡端正,一望而知是老會計手筆啊,身為會計師的我在心中遙遙致敬。
看看當年錢莊銀號在全國的分布數量統計表,就知道他們曾經如此輝煌,在那個通訊不發達的年代,幾乎有井水處就有錢莊銀號,類似我們現在即使最偏僻的鄉下也有個農村信用合作社。
如果你只看到這些,那只是平遙城的海平面上的八分之一,讓這一切有序運轉的是背后有一個成熟的制度和體系。
有點像鼎盛時期的意大利佛羅倫薩的繪畫,意大利文藝三杰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三位大畫家的成功都離不開當時成熟的學徒制土壤,平遙出了那么多名滿天下的大掌柜大東家,票號和錢莊生意最好的時候,背后有一套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和行政制度,他們催生出了一個響亮的名號:晉商。在干燥多堿的土地上,他們像在沙漠上憑空建造拉斯維加斯賭城獲得巨大成功的美國人一樣,創造出匯兌和票號,從無到有,僅憑勤奮、聰明的頭腦和誠信做出了“匯通天下”的大生意。
他們有貴賓房供南來北往的大客戶住宿,有專門的廚房管伙食,相當于現在的銀行有自己的酒店招待大客戶,為了伺候好客戶們,廚子們也不能馬虎,平遙美食也因此流傳下來,還有信房管分發,有跑街房管攬儲,學生房管實習生練兵等等。
除了體系和制度這些顯性的物化的因素,支撐著龐大金融帝國運轉的是看不見的隱性的“重信義”的企業文化,是最早的剛萌芽的契約精神,是“喜辛苦”的敬業精神,是“奉博愛”的服務態度,是“貴忠誠”的自律信條,也是樂于善于交友的慧眼和慷慨氣度,從張之洞到慈禧太后,從朝廷大臣到皇家親貴,晉商們像現代商人一樣交友廣泛眼界開闊大進大出,正是做大生意的氣派和胸懷。
看看民國時期平遙前輩金融人的風度,這是當年的票號工作人員,也就是我們現在的銀行職員,可不是被妖魔化了的影視作品里每日只知撥打算盤錙銖必較的賬房先生,他們屬于先富起來的有錢有文化的中產階級,好多人都穿著擦得發亮的系帶皮鞋,他們是真正開一代風氣的最早的中國金融先輩,一代晉商風范。
這些施施然而立的女子應該都未裹腳,是天足。
離開平遙城去五臺,路上我在思考一個問題:當年的晉商憑借勤奮和聰明,憑借誠信和忠誠,從無到有創辦了匯通天下的票號錢莊,如今的山西商人為何卻只留給世人一個煤老板的印象,只知道挖煤了呢?
在長治上課時,學員跟我半開玩笑說我們這里是五線城市,可是別忘了,你們是晉商的后代啊。
跟客棧老板打聽五臺,說沒去過,恒山?大同石窟?沒去過,也沒想去,就守著平遙城挺好的,他曾在北京打工十年,也算跑過江湖,見過世面了。他說如今就是每天在古城繞著跑一圈鍛煉身體,小時候可以在城墻上跑。
老板也就30歲出頭,剛做了父親,客棧就在古城墻下,守著平遙,不愁沒客人。
平遙門票三天有效,因為里面的博物館看三天都看不完,可巍巍一座平遙城,如今只余舊日榮耀展覽憑吊......
平遙城外的雙林寺
雙林寺因佛“雙林入滅”地而得名,依舊艷麗如遲暮美人,殿前楸花正盛,已獨自開了百年。落英繽紛,靜靜飄落在大水缸里。
這平遙城外的雙林寺,游人少來,遠離平遙城的盛世繁華和嘈雜市聲,安靜走走,好的寺廟讓人有出離感,同時又心安。
這個花叫楸花,寓意發財的意思,平遙城內外到處都是這種花,看看山西人多愛錢啊哈哈。
我喜歡這個觀音像,真是活潑動人。
號稱“國內第一”的韋馱像,又帥氣又神氣,武中帶文。
年紀大了愛跑寺廟,平遙城外千年古寺雙林寺,門口一棵千年古樹即讓人在參觀前肅然恭然,看看這些佛像精美高貴的眉眼神韻,想起千年以來,工匠們手下的神如何一點點世俗生活化,一點點失了恭敬…匠心失,人心散。
工匠們在繪制雕塑這些神像的時候,心里想起了誰?大概是那世上容貌最美麗又對他最溫柔最親密慈愛的人吧?
喝完一杯入口甘甜后勁足的竹葉青,出平遙古城,定了個軟臥,悠悠然奔五臺而去。
五臺篇
90年代來過太原,當時因故未去成五臺,一直引以為憾,這次需得遂了心愿。
五臺有多少寺廟?大概一周也看不完,如果只有一天時間,看什么呢?我找了個車,給了司機路線:殊像寺—菩薩頂—佛光寺—南禪寺—機場。
殊像寺
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道場,普陀山是觀音菩薩道場,五臺山呢?文殊菩薩道場,所以家長比較多,有的還帶了孩子來,也就小學生模樣。
殊像寺有個故事:
明代天啟六年(1626),寺后西北角清凈處修建了一間客堂,被清廷三公主看中,改名“善靜室”,作為“習靜”之處。三公主為清世祖順治的妹妹、康熙的姑媽。相傳清廷為籠絡具有勢力的漢族大官,便將三公主嫁給吳三桂之子吳應龍。后來吳三桂叛清,康熙下令將吳應龍及其子吳世霖絞死;三公主不能另嫁他人,只好來五臺山殊像寺“習靜”。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圣祖為殊像寺的文殊騎狻猊像題匾:“瑞相天然”。于是,殊像寺一躍而成了五臺山的五大禪處之一和十大青廟之一。那時,寺內有個因失戀而來這里削發為僧的年輕人,他精通內典,常與三公主在“善靜室”研討經文,引起流言。在京城的康熙聽見后,以為有損皇族聲譽,于是派人火燒殊像寺,試圖將三公主與年輕和尚燒死。大火燒了三天,全寺片瓦無存,惟獨三公主與年輕和尚“坐靜”的善靜室無恙。康熙認為這是文殊菩薩證明他們之間沒有戀情,于是下旨撥巨款重建殊像寺。重建后,有人提議把它改名“清白寺”或“無瑕寺”,以示三公主的清白純潔。但由于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殊像寺”即意味著有文殊菩薩的真像,所以重建后仍叫“殊像寺”。
五臺山常年清涼,一年中倒有半年下雪,山上孤寂,三公主青春守寡,若有個志同道合的人說說話排遣孤獨也是好事,可見康熙只顧皇家顏面和尊嚴,一把大火,哪管自家親人死活?如此無情無義的帝王之家有何可親可戀?難怪順治帝要跑來出家。
雖然已是四月中旬,我來的時候上海的桃花都已凋殘,可上得山來,越走越冷,五臺山處處桃花灼灼,更高處還有許多含苞未開,正是“人間四月芳菲盡,五臺桃花始盛開。”
五臺山上同時有漢傳和藏傳佛教寺廟,在文殊菩薩的道場里,喇嘛和僧人和諧共處。
菩薩頂
五臺山有國內最大的皇家寺廟,此處有別處難得一見的金黃色和各種雕龍以顯示皇家氣派。
需要爬108級臺階,霧氣蒸騰,讓人有遠離人間之感。
有乾隆御筆。
看到這個我忍不住想發給耍賴不肯戒煙的老爸。
順治帝在五臺山出家,大概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在位出家的皇帝?這首詩道盡心聲,我默誦一遍,很是理解這位特別的皇帝。他說自己:“吾本西方一衲子,因何流落帝王家。十八年來不自由,百年三萬六千天,不及僧家半日閑。”世人眼中的皇家富貴,不過是他眼中的”流落“,在帝王家的日子是受苦,是“不自由”,終“不得閑”。
司機師傅很貼心,說時間寬裕,路上順便多帶我去了兩個寺,一個是他自己喜歡的南山寺,一個是有“鎮山之寶”清涼石的清涼寺,去看這塊石頭:
清涼石是清涼寺的象征,文殊菩薩曾于清涼石上講經說法,因此也稱“曼殊床”。
南山寺也是游人少到之地,但該寺石雕之美,屢屢讓跟我想起吳哥窟的精美石雕,那些石頭欄桿上的石雕,即使風化殘缺,都可窺見和想象原貌之美:
這個仕女雕像,雖然面目已模糊,但體態端莊,身形窈窕動人,如同維納斯斷臂的殘缺美,令人遐想。
或嫵媚或嬌憨,個個動人,衣袂飄飄,裙裾翻動,無一不精,無一不美。
看看寺廟門口現代人做的欄桿,我們用所謂現代抽象立體幾何造型掩蓋了多少粗陋和學藝不精缺乏想象缺乏誠意!
不比不知道,貨比貨得扔。
我坐在這里看了很久,拍了很久。我喜歡這樣的屋頂,瓦片的造型,據說屋脊是書法里的一橫,屋頂的青灰與金色輝映,帶著歲月的包漿。石欄上的雕花遠看像一幅墨線鉤勒的素描,古人真是住在工藝品里,室內室外,眼目所及,處處都是美,這樣的環境怎能不影響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呢?
喜歡這樣帶有屋漏痕的石雕石墻,蒼綠和赭黃、石灰色和諧一體,各自守著自己的本色,不搶不奪,不炫不鬧,那是一個天上有諸神,林中有仙鶴,皇天后土,現世安穩的所在。
一塊石頭上刻出風吹,刻出花香蝶舞,刻出追逐笑聲,刻出酒意詩情,刻出未來向往,刻出走和跑,刻出飛和跳,刻出君臣父子,五常倫理,匠人們把百煉石化作繞指柔,讓人又驚又嘆,心悅誠服。
走的時候,我心中記住了南山寺門口這個茶盤,茶,應該在這樣的地方喝。
佛光寺:一腳踏進唐朝
日本學者曾斷言:“在中國大地上已經沒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結構建筑,想去看唐代的木構建筑只能去日本的京都、奈良。”
1937年,一對中國建筑家夫婦從敦煌畫冊中得到線索,不顧戰亂災害,翻山越嶺發現了一座遺存千年打破日本斷言的唐代木構寺廟——佛光寺。
《敦煌石窟圖錄》61號圖唐代壁畫“五臺山圖”,里面繪制了佛教圣地五臺山的全景,其中有一座叫“大佛光寺”的廟宇。被毀之前的“大佛光之寺”當時的影像,被描繪于幾千里之外的敦煌石窟,可想而知這座寺院在唐宋時代五臺名剎中的地位。
第一眼看到佛光寺門口的松樹,驚艷,滿心喜歡,圍著那棵松左拍右拍,這就是我心中的唐朝,連樹都對了。
《照夜白》作者寫他出去寫生,背著畫架進大山,卻覺得那些樹都不對,怎么也找不到那種唐宋山水畫里的松,那種他人生第一次看到的范寬《溪山行旅圖》那樣的山,那樣的松,他說要找這樣的松,如今只能去日本的京都或奈良。
文豪魯迅,大家都遺憾他一生戰斗寫雜文和短篇,卻沒有一部長篇留世,其實據說本來先生有過想寫長篇的想法,想寫楊貴妃,可是當他從乘興而去西安考察卻掃興回北京后就一直沒動筆,先生遺憾地對陪同的人說:西安的天空都已經不是唐朝的天空,也就是說民國時期的西安已經讓先生找不到感覺動筆了。
提起這兩個人,是因為站在佛光寺的我,此刻很想跟他們說:來佛光寺吧,這里有唐朝的松,還有唐朝的天空。踏進佛光寺,就一腳踏進唐朝。
佛光寺背景:
佛光寺地處五臺縣城東北32公里處的佛光山山腰,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后因唐武宗禁止佛教而被毀。唐大中十一年(857)又因唐宣宗提倡佛教而重建,至2018年已有1161年,貨真價實的千年古寺,佛教十大名寺之一。
全寺建筑文物縱跨北魏、北齊、唐、宋、金、元、明、清、民國等9個朝代,其年代跨度之全,在中國的古建筑中絕無僅有。
大文殊殿是我國最大的佛寺配殿,也是我國古建筑中“減柱法”應用最為成功的范例。
公元 847年,唐宣宗李忱繼位,佛教再興,佛光寺得以重建。之后,宋、金、明、清,均對佛光寺進行了修葺。1937年 6月,建筑學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婦親赴山西五臺縣佛光寺考察、測繪。
打破日本人斷言的建筑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當年在佛光寺考察,國家在打仗,內憂外患,出身名門飽讀詩書,留過洋被歐風美雨熏陶過的他們卻不怕顛簸不顧辛勞在荒山古寺爬高登頂專注著自己的研究,專注著自己的傳統和文物保護,為歷史和文化留檔,所謂學者或知識分子就應該是這樣的吧?所謂“志同道合”的夫妻就是這樣的吧?他們用所學考察發現了唐代木構寺廟的范例,也用情操給我們看到人世間理想夫婦的一種范例。
佛光寺外青山環抱,寺內古木參天,殿堂巍峨。
僻靜的佛光寺很“唐朝”
佛光寺大殿并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卻被我國著名的建筑學家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亞洲佛光”,因為它打破了日本學者的斷言:在中國大地上沒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結構建筑。現為中國現存排名第二早的木結構建筑(僅次于同在五臺縣的南禪寺)。
東大殿:最古老的木構大門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人們在大殿門板后面發現了唐朝人游覽佛光寺的留言。可見這大門當為唐代遺物,由此推斷,這具有一干一百多年歷史的門板,當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大門了。嗯,進大殿前我先深深深呼吸了一下大門的氣味......
東大殿前古樹千年
“那高大的殿門頓時就給我們打開了。
里面寬有七跨,在昏暗中顯得更加輝煌無比。
在一個很大的平臺上,有一尊菩薩的坐像,
他的侍者們環他而立,猶如一座仙林。”
——梁思成
東大殿中35尊唐代彩塑占到全國80余尊唐代彩塑近半壁江山,殿中保存著我國僅存的唐代寺觀壁畫。
殿內鮮艷美麗的唐朝彩塑,這才是“重工”啊
公元857年,京都女弟子寧公遇和高僧愿誠主持重建佛光寺,從長安來的寧公遇帶著京都工匠和當地人共同建造了這一座偉大建筑,代表了當時最高水平的藝術作品都巧妙地匯集在這座寺廟里。
“我真想在這里也為自己塑一個雕像,
讓自己也陪伴這位虔誠的唐代大德仕女,
在這肅穆寂靜中盤腿坐上一千年。”
——林徽因
“這是我們這些年的搜尋中所遇到的唯一唐代木建筑。
不僅如此,在這同一座大殿里,
我們找到了唐朝的繪畫、唐朝的書法、
唐朝的雕塑和唐朝的建筑。
它們不是稀世之珍,
但加在一起,它們就是獨一無二的。”
——梁思成
這房子,屋檐,這樹,
還有這山,這天空,都對了。
好喜歡拍這個木屋檐,即梁思成所言“斗拱雄大,出檐深遠”,是典型的唐代建筑。經測量,斗拱斷面尺寸為210X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斷面的十倍;殿檐探出達三點九六米,這在宋以后的木結構建筑中也是找不到的。同時,大殿架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這種梁架結構的使用時間,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筑中可列第一。
“斗拱是東大殿絕對的主角,它雖然只有檐柱的一半高,
卻有著威壓之勢,他縱橫恣肆,是美木的精魂。
在這里,是斗拱而不是屋頂塑造了建筑的形象,
中國古典建筑中的斗拱藝術在佛光寺發揮得登峰造極。”
——梁思成
祖師塔是唐代會昌五年滅法,佛光寺被毀時留下的唯一建筑物。這是全國僅存的北魏時期的兩座古塔之一,更顯珍貴。
師傅問我是不是學建筑的,說在景區跑了20年,他載過來佛光寺的客人不超過30個。大多數人都去五爺廟燒香了。我說我不是學建筑的,但我是個活在過去的人,喜歡老的舊的東西。
在路上我跟師傅聊天:當年沒修路沒導航,不知道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是如何走過來發現這“中國第一國寶”的唐朝木結構建筑呢?
走進佛光寺,很“唐朝”,北魏的祖師塔、站立千年的油松、糊紙的窗戶,艷麗的彩塑,斑駁的壁畫,在在都提醒著我:這是我們自己的真唐朝,不是日本京都的仿唐建筑。
在佛光寺,夢回唐朝。
壁畫
往回走,上來的時候不覺得,下的時候才發現很陡。
慢慢走出寺去,一根中軸線沉穩大氣,莊嚴有法度,“唐人尚法”,又豈止是在書法?一個時代的藝術風格是統一的,精神內核會在無形中影響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詩歌、書法、繪畫、建筑、舞蹈,都沐浴著大唐帝國的風雨,呼吸著彌漫在空氣里的開放、健朗、包容和自信。
因為路線安排是先去佛光寺,我暗暗想,佛光寺已經美成這樣,不知道那個比佛光寺建寺更早的南禪寺,還要給我怎樣的驚艷。
注:我去的時候是陰天,部分圖片和文字參考《梁思成&林徽因:一座封存了1200年的寺廟,它的存在就是歷史》一文。
南禪寺:小即是美
南禪寺大概是五臺山最小的寺廟,作為比佛光寺更早的現存最古老的木建筑,全中國全亞洲僅此一座,門口有1961年山西革委會立的牌子,文革中都未受到沖擊,重要性可見一斑!
南禪寺在五臺縣城西南22公里的李家莊西側,初建年代不詳,但大殿平梁下保存的墨書題記可以證明它重建于唐朝建中三年。
“佛光寺遠離五臺山景區,交通不便人跡罕至,這反而使它在千年歲月里得以保存。”這一點,在規模更小更樸實的南禪寺也得到了充分的驗證。
據說90年代初曾被盜過,管理人員石老師年過六旬, 做文物保護多年,反正也沒游客,跟我聊得開心,我問他這是什么木頭呢?可以歷經千年而不壞?他說應該是松樹。我又問平時也保養嗎?怕不怕有白蟻?他笑說我們北方沒有白蟻。哈哈我這是典型的南方人思維。我又好奇問木頭最怕火,這么多年難道沒有什么雷電之類的“天火”的風險嗎?他說還真巧了,殿前有一棵比寺廟屋頂更高的松樹,如果有雷也被這棵松樹給擋過去了,正所謂“天塌下來有高個子頂著”。
他說南禪寺之所以得以保全,大概也因為地處偏僻,而且又不貼金,也沒雕龍,如此低調不張揚,又實在是個太小的廟,結果反而保全了自身。我笑說這里倒有點老莊的“無為”和“無用”的智慧在里面。
就這樣聊各種好玩的文物保護故事,耐心回答我各種奇怪的外行問題,直到在外面等著的司機打電話催我去機場,抱怨說最多呆10分鐘的地方你竟然呆了一個半小時!可惜當年在北大旁聽考古學的那點關于唐朝木建筑廊檐結構的知識已全還給老師了,但那時就心念想著一定要來一次南禪寺,果然值得。
管理處的石老師告訴我說梁林二位當年是騎著毛驢進來做測繪考察的,屋脊上那個像尾巴一樣可愛的叫“鴟尾”。萍水相逢,人生處處有學問,處處有老師。佛光寺南禪寺都不收門票,我倒想布施,可南禪寺無功德箱,而且無休息日,為了方便游客,開放時間延長到每天下午6點,這樣的寺廟估計中國也很難找了……我對石老師說:你這樣的人,跟南禪寺的氣質很配??
文物最大價值也許并不在其昂貴和稀少,而是在于它是活的檔案,可視可觸摸,它和殿前站立的松樹,屋檐上停留的小鳥,枝椏間吹過的風一樣,是活生生的,同時又是凝固的,是活化石,它口不能言手不能寫,卻能在瞬間帶你回到過去,墜入歷史,它“在”那里,南禪寺非常小,小到迷你,也許在當年的唐朝,不過是無數寺廟里非常普通尋常的一座,可是如今那些比它宏偉比它更漂亮更有名的都不在了,它因為小,因為樸實,樸實到無任何雕飾,木頭蓋房石頭鋪地,因為距離五臺山那些皇家寺廟甚遠,因而周全了自己。
繞寺三匝,流連忘返,看過菩薩頂極盡尊榮奢華的皇家寺院廟群,再來到南禪寺,忽然就懂得了什么是美的真諦,什么是可以歷經歲月流逝而不變的沉穩大氣安守自在的美,什么是“蓬頭粗服不改國色”的美,這確實是“國色”啊。
一路寺廟看過來,我最愛的是南禪寺的佛像,石老師笑說因為唐時強大,不像后來的朝代一直要打仗,四野八疆的邊關不穩,我也笑說所以佛像也不焦慮沒壓力,真正的泰然坦然,讓人親近而恭敬,正是子曰的“溫而厲”,讀萬卷書須行萬里路,就是這個道理。石老師笑著同意。
就這樣在屋檐下,寺廟前閑閑聊,兩只小鳥飛過來停在松枝上,好像在聽我們說話:
遙想當年那些工匠們在此緊張辛苦地忙碌勞作,工地上一片叮當熱鬧喧囂,建廟是大功德,也是十里八鄉的大事,應該還有村民來送飯,招呼大家休息一會......
梁林夫婦來考察的時候,正值局勢動蕩,我看過一篇文章,描述當年他們如何做考察:他們為了節約時間和經費,給全國的縣級官員寫信,請他們安排人搜尋調查,幫忙提供當地的古建筑資料,并隨信附上一塊大洋為考察路費。果然有人回信,非常迅捷方便地得到許多信息,如此大大節省時間精力。
在那內憂外患的年代,作為中國建筑學的開創者,他們當年游歷歐洲看到西方各國的建筑之美,政府和民眾保護之力而深有感觸,年輕時的游學經歷深深影響了他們后來的求學方向和治學精神,他們一顆癡心惦記著炮火硝煙中的建筑文物,是因為他們開過眼,見過世面,深深知道這些建筑的價值。
我想,這價值在于它們的檔案性,還有它們所寓含的時間,看到它們,就像看到了時間,凝固的時間,不再流淌,供你細細觀摩,測繪,戰亂雖然慘烈,但終將結束,這些承載著歷史烽煙的建筑,卻將成為歷史的見證人,不躲不閃,不遮不掩,靜靜等著后來人,慢慢訴說。
就在我為南山寺,佛光寺、南禪寺之美傾倒時,世界上的戰亂依舊頻繁,生靈涂炭,敘利亞的大馬士革成為廢墟,更多的文物和建筑躲過天災卻難逃人禍而被毀滅,我們又何嘗能忘記圓明園的廢墟!如此更可見當年梁林二位萬里測繪考察之功,之遠見卓識。
人生百年,記憶都會常常出錯,如果沒有這些文物,沒有這些歷史迷霧中的坐標,我們常常忘了自己的過去,忘了我們曾經“在”哪里,從哪里來,這是我們的精神資源,我們的知識結構,支撐木制古寺歷經風雨地震種種千年不倒的屋脊和風骨,同樣也是支撐著我們今日做人做事的脊梁和風骨,如果不信,去南禪寺走走看看,我相信你會同意我的說法。
我跟石老師說,文物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何須去大都會博物館或大英博物館,荒郊古寺,我們就曾有過如此燦爛的文化和文明,如此令人恭然肅然又歡喜不盡的美,你怎能不以身為中國人而驕傲?
我只在最愛的地方留影。這照片是石老師為我所攝,他說他們畫圖的覺得這個位置最好。
歸程心滿意足,恒山和云岡石窟留著下次吧,平遙和五臺都值得重游,司機擔心我延誤航班,我跟師傅說,沒關系,沒趕上就再待一天,我可以回轉來再看看這些寺廟和松樹。
忘了跟師傅說,父親說我們祖上是山西人,太原王氏。
推薦:
平遙美食:天元奎飯店,菜好服務好,竹葉青不錯。
平遙有一種醋冰淇淋,10元/個,好吃,酸奶也不錯,推薦。
五臺包車:車好服務好,劉師傅13753475347
戊戌年三月初九
2018年4月24日三山記于上海
——————
最近開課
4.27晚 寧波迪賽EMBA九型講座
2018.4.28晚8:00-9:00 《九型人格導修》
2018.4.29晚8:00-9:00 《自我教練導修》
導修免費。
報名咨詢助理:
公眾號文章內容喜馬拉雅電臺搜“遇見三山”收聽。
掃碼可購買我的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