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溝通1階《自我教練》學習4個教練能力:聆聽力、區分力、發問力和回應力。
大多數沒有學習過的人,這4個能力都不太理想。
例如,被問到在一段親密關系中的感受時:“你和Ta在一起開心嗎?”
他們可能會回答:“挺好的,Ta對我不錯,我們條件也很相配”
——明明問的是感受,回答卻是思維。
好一點的會說:“我們性格很合適,但我在這段關系中不快樂,因為感覺不到心動。”
——能夠清晰區分“感受和思考”。
又例如,當問感受如何時,大多數學員只能簡單地說:
“我感覺不好”、“我覺得不舒服?!?/span>
好一點的會說:
“我感覺內疚”、“我覺得失望”、“我很尷尬”。
——能夠識別具體的感受。
還有人會說:
“每次沒有達成父母期望的時候會有這種感覺”、“想起了考研失敗”、“努力說了個笑話卻沒人笑“。
——也就是那些情緒讓你想到過去曾在什么樣的情境中體會過?
任何努力去體會和分辨,是需要學習的。
先識別自己的感受,明白它具體是什么,用心不斷練習分辨,就能和自己的感覺達成更好的關系。
不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是結果,為什么不能清楚表達?原因是什么?
跟自我分化能力有關。
在內心層面上,自我分化是指個體將理智與情感區分開來的能力,即在某個特定的時刻個體是受理智還是受情緒支配的能力。
在人際關系層面上,自我分化是指個體在與人交往時能同時體驗到親密感與獨立性的能力。
4個教練能力是冰山之上的可見,海平面下面,是一個人的自我分化能力,都不可避免要回到原生家庭。
1、父母自己及其家庭遺傳的未解決的依戀程度;
三百六十行都需要學習和拜師才能上崗,唯獨做父母不需要,符合法定結婚年齡就能結婚,人們做父母可以跟誰學?大多數人的老師是自己父母。
無論對自己的原生家庭滿意或不滿意,可能還要回到父母的原生家庭成長環境,如果帶著未解決的問題做了父母,自然也會把問題繼續遺傳,看到這一點,有助于增加對父母的理解和感恩、寬容,更客觀,溫情——沒有人生來就想做壞父母。
2、父母在婚姻中造就的依戀方式和行為;
這是關于父母自己的成長。父母婚姻關系的品質是對家庭每個成員的滋養還是耗損,除了從各自原生家庭延續而來的好的和不好的依戀模式,就是后天的自我認知和成長。比如我寫過的c羅《擁有承受痛楚的力量|羅納爾多》,拿到一手爛牌依舊如何打好?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成長,不能永遠歸罪于原生家庭,人依舊有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3、父母和家庭在生活中關鍵時期和體驗的焦慮程度,以及對焦慮的解決方式和處理方式。
也就是重大事件的影響,父母對生活壓力的態度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的抗挫折意識和能力,最好的教育是家教,最深刻的教育是挫折。
以上3點主要原因,具體又表現在:
首先是父母教養方式:走極端地過度寵溺或過度管教。
在過度管教環境下長大孩子,會讓孩子產生一種”表達自己的感受是不對的“或是”我就算說了也沒用“的無力感,而過度寵愛則讓孩子感覺無論自己說什么得到的回應都是父母不加思考的縱容和夸贊。漸漸地,孩子便放棄了去探索、去表達自己的好惡,也沒有得到健康的引導。長期下來,他們就不再具有辨析自己感受的能力。
其次是家庭中的三角關系。
三角關系是家庭情感的基礎單位,也是最小的穩定關系系統。
當父母關系太過緊張且焦慮時,三角關系易形成破壞性,且常會拉進最脆弱的第三者——孩子。父母之間發生爭吵,孩子往往會被父母中的一方拉去“結盟”,或者在其中一方的期待下,孩子成為家庭的潤滑劑,孩子會感知到:我需要幫助我的父母和好,這樣家庭才能繼續維持下去。如此一來,孩子變得不能夠把自己和他人區分開來,他們會默認父母「期待我去做的事情就是我應該做的事情」,從而活在別人的期待中。
這也是有些人缺乏邊界感,缺乏認知、識別自己感受的原因,不能認知和識別自己的感受,自然也就無法區分,也不能正確聆聽。
自我分化包括兩個過程:一是把自我從他人那里分化出來,另一個是分辨理智過程和感受過程。
自我分化的核心是一個人與父母的關系,一個健康的人能夠不斷地與父母進行情緒上的分離,也就是斷奶。
自我分化水平低的個體,其行為依據情緒反應,容易依賴他人,容易產生融合狀態,在處理問題時極容易受外界的影響而缺乏理性的判斷。
尤其當面臨壓力時,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人可能會采取兩種極端的適應模式:
一是回避他人,以避免因害怕失去自主性而產生的焦慮感;
另一種是通過親近、依賴他人,來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
自我分化良好的個體在與人相處時能夠維持獨立自主與情感連結的平衡。在與人相處時能夠保持清晰的自我感,能夠處理好“我”的位置,面對壓力時也能夠堅持自己的觀點,而不去迎合他人的期望。
自我分化水平比較高的人即使在極端的應激時刻也依然能夠用理智主導自己的行為和思緒,不被強烈的情感所干擾。他們在與人相處時能夠保持一個清晰的自我感,能夠處理好「我」的位置,面對壓力時也能夠堅持自己的觀點,而不去迎合他人的期望。
因此,這樣的個體在與人相處時能保持靈活的距離,能分化情緒和理智,堅持自己不被別人的感受所控制。
深度溝通,就是從最基本的溝通技術入手,從教練4個能力入手,跟每個人冰山之下的深層感受溝通,跟深層感受的來源溝通,從“人之初”看見、改善問題,舉一反三,做到真正“深度”溝通。
2020.6.5于滬上柔慈閣
相關:三山《深度溝通》課程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