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首的阮籍在參觀完楚漢之爭的古戰場之后,說了這樣一句話:
“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千百年來,人們對阮籍這句話有著不同的分析和解釋。有人說他是諷刺劉邦、項羽都不是英雄,有人說他是諷刺魏晉時期的司馬氏不是英雄。假如阮籍諷刺的是劉邦、項羽為豎子,那這個英雄一定是蒙恬。
蒙恬祖上是齊國人,他爺爺蒙驁入秦為將,成為了韓、趙、魏三國的噩夢。
蒙驁的兒子蒙武自幼學習兵法,成年后又在王翦手下擔任副將,深得蒙、王兩家的兵法真傳,在滅楚的過程中屢立戰功。最起碼在逼死項燕的戰爭中,蒙武功勞不小。
到了蒙恬這輩更了不得,蒙恬自幼長在軍中,秦滅六國之戰蒙恬或多或少都有參與。蒙恬滅齊之后,功成名就,其榮光不亞于自己的父祖。
假如僅僅是這樣,蒙恬之功不至于在秦國諸將當中拔尖。后來秦始皇修仙,術士盧生信口胡謅說“滅秦者胡也”。秦始皇一琢磨那還了得,先發制人,滅胡!
胡可不好滅,當年草原上的胡是匈奴。一直以來,華夏民族在跟匈奴作戰都是吃虧的一方。中原的車兵、步兵、騎兵在匈奴騎兵面親表現出了全方位的劣勢。后來華夏族出現了一代名將李牧,是抗擊匈奴的英雄。但是李牧也只是守關作戰,根本不可能帶兵出關跟匈奴硬碰硬。當年趙國若不是因為武靈王學習胡服騎射,不用周朝六國出手,匈奴早就能滅了趙國。
農耕民族打不過游牧民族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放眼全球,世界上最初的農業文明諸如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都消亡在游牧民族手中,根據地球的發展趨勢,農業文明早晚會被游牧文明滅掉,游牧民族早晚會被海洋民族干掉。我們中國人生存的地理位置很特殊,仗著西方地勢復雜來不了強敵,東方是汪洋無際的大海,南方是叢林里的土人,需要防守的僅有北方而已。所以從周朝開始,華夏民族就十分下本的用一塊塊板磚修建長城。當然了,有時候修長城比戰爭死的人還多,但是長城的作用還是很明顯的。比如說宋朝,在沒有長城的保護下,跟游牧民族的戰爭很容易就發生在黃河岸邊或者開封城下。所謂的四大文明古國只剩下了中國,跟地緣政治是很有關系的。當然了,另一方面中華文明生生不息還是因為其文化的強大,胡人即便是入主中原,早晚也會被中華文明同化。所以說那些毀滅中華文明的人,才是千古罪人。
農耕民族打仗,那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游牧民族打仗,壓根不需要過多的軍需。他們看見動物能打獵,看見人類能搶劫。匈奴人七歲就能拉弓射箭,中原人七歲就能下地干活,所以要通過軍訓把農民變成戰士,中原人早就輸在了起跑線上。匈奴不來騷擾內陸就不錯了,如今秦始皇要大規模去招惹匈奴,這活誰敢接?
正所謂疾風知勁草,國難顯忠良。這時候挺身而出的,正是大將蒙恬。這仗怎么打的,史料上都沒有記載細節。我們能看到的只是結果,蒙恬帶領三十萬大軍北上擊敗匈奴,把國界線推到了河套地區以北。達到了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的效果。其實蒙恬這次大功,也算是沾了時代的光。當時的匈奴正夾在東胡和月氏之間不能自拔,如今再加上蒙恬這一擊,匈奴三面作戰,失敗也理所當然。幾十年后,匈奴領袖冒頓單于崛起,開始挨個報仇。月氏人被他們趕到了中亞,東胡人俯首稱臣,南方的大漢皇帝被圍在了白登山差點掛了。倘若蒙恬遇上的對手是冒頓,勝負也未可知。
但是不管怎么說,蒙恬開創了中原人跟匈奴野戰勝利的先河,并在北方開疆拓土,建九原郡。之后蒙恬駐上郡(今陜西綏德縣),變身包工頭指導修長城工作,長城自蒙恬主持修建開始,才連在一起綿延萬里。
蒙恬對于秦朝的意義,相當于項燕對于楚國的意義。作為大秦帝國的保護神,蒙恬從沒想過有一天他保衛的這個帝國要把他殺掉,蒙恬不服。他一再上書朝廷自我辯解,說他沒有罪。蒙恬不明白,朝廷就是想要他的命,跟他有沒有罪沒關系。在蒙恬生命的最后時刻,他總結自己最大的罪過可能是修長城挖斷了地脈。不知道這個解釋,岳飛怎么想?藍玉怎么想?年羹堯怎么想?朝廷要殺一個武將,怎么可能去考慮他的功過呢。
蒙恬死了,新的大戲要開演了。秦二世胡亥沒有秦始皇的命,卻得了秦始皇的病。同樣是窮奢極欲濫用民力,秦始皇活著的時候,老百姓最多敢背地里罵街。換做秦二世上臺,老百姓那是真敢造反。拉開秦末戰爭風云序幕的,不是六國公卿貴族的后裔,而是兩個屌絲青年。
這倆屌絲就是傳說中的陳勝和吳廣。陳勝和吳廣都是小名,這哥倆的大名是陳涉和吳叔。吳叔這名字倒不是因為他要占人便宜,“叔”在名字里當“三”講,所以吳叔其實就是吳三,極有可能吳叔在家排行第三。
陳涉這個人,農民出身,處于社會最底層。但是呢,陳涉又不甘于做個農民,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是個有鴻鵠之志的人。在沒科舉的年代,社會底層若有鴻鵠之志,得通過自我提高來闖蕩出一番事業。比如劉邦和韓信,都是自我學習提高的典范。劉邦善于審時度勢,韓信堅持自我不忘初心。陳涉則不然,他堅信他的未來不是夢,就算不學習,也有的是機會建功立業。畢竟早期的劉邦和韓信都想打動上層人物,而陳涉反其道而行之,整天琢磨下層人物的心理世界。
這不,機會來了。秦朝徭役和兵役繁重,陳涉被征調派往漁陽(今北京密云)戍邊。由于陳涉體格子好,又會來事,因此陳涉被任命為屯長?!巴烷L”乍一聽仿佛是個不小的官,一般情況下,別看屯子不咋大呀,最起碼屯長能管百十號人吧??墒窃谇爻皇悄菢樱眺弊兎ㄒ院?,軍隊最小的作戰單位就是屯,五人一屯,設屯長一名。也就是說,陳屯長就管四個人。
這支戍邊隊伍一共有九百多人,屯長當然就不少。陳涉敏銳的發現,有個叫吳叔的屯長不一般,這位吳屯長的武功非常好。在行軍的過程中,陳屯和吳屯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按理說這二位將來在邊關干活,弄不好一不小心就能混個小軍官當當,再不小心,有可能混個中層干部當當。再再不小心,嚯,怎么下這么大的暴雨?
這支戍邊部隊走到大澤鄉(今安徽宿州)的時候,天降暴雨。作為大秦帝國的革命隊伍,他們使命又是去戍邊,那端的是要去保家衛國,為祖國看好北大門。漁陽那個地方形勢又很復雜,不僅挨著匈奴,還靠近東胡。祖國的安危,就靠這每一個戍邊士兵去保衛。即便是下點雨,作為祖國的革命隊伍,就應該奮不顧身的冒雨前行。就算是大雨讓整個世界顛倒,作為祖國的革命隊伍,也要給祖國懷抱。要是一下雨就不走了,全國各地的部隊都不按時到達邊關,都說下雨了,難道還讓革命干部一一考察下雨的真實性嗎?這不是在增加革命干部的行政成本嗎?所以,作為一個剛直不阿的革命干部,我才不管你下沒下雨,來晚了就得斬首。這就叫依法辦事,任何人都不能徇私枉法!哎不對啊,當初項梁殺人怎么就給放了?廢話,人家給錢了,哦不是,人家那是不小心,之后項梁出來不是給他們賠禮道歉了么,是被殺的那家人不懂事,整天拎著刀要報仇,嚇得良民項梁背井離鄉。
總之呢,坐辦公室那幫人,絕對是坐著說話不腰疼。再看這支隊伍,領頭的兩個隊長是不擔任何責任的,反正來晚了殺士兵又不殺他們。這里邊又折射出一個問題,就算是今天,火車、飛機都有晚點的時候。秦朝很多地方連正經路都沒有,沒按規定時間到邊關的事情肯定屢有發生。但是,沒有人造反。那你說當時誤了日起的人都順順利利的到邊關集體慷慨赴死嗎?這不科學。你要說一支隊伍突然遇上了強敵,當時嚇蒙了,被敵人嘁哩喀嚓瞬間殺光,這是正常的。或者說,一群人當了俘虜,被敵人拉過來一個個殺掉也是正常的,畢竟他們失去了反抗能力。再或者一群人突然遇上幾個武裝匪徒,被殺掉也正常,當時沒反應過來。關鍵是告訴你要到幾百里、上千里之外的地方去斬首,得讓你自己走著去,還是倆人看管幾百、上千人,這漫長的去死之路,如果沒人逃往或反抗,這不科學。就算是傻子,最起碼知道逃跑,不至于傻不拉幾的幾百人跟著倆人去千里之外洗頸就戮,不符合人類的正常求生欲望。
唯一的解釋就是,秦朝這條法律,并不會認真執行。根據中國人的習慣,到了地方上行行賄,這事就拉倒了。而大澤鄉事件一沒按部就班的去漁陽行賄,也沒人沿途逃跑,最終演變為一場武裝暴動,這說明這件事陳涉早有預謀。
我們重新來看一下陳涉這個人。陳涉早就想出人頭地,這次戍邊之旅,陳涉結交了武功很好的吳叔,等到大澤鄉暴雨傾盆之后,陳涉突然拿出了一整套起義方案,而且這個方案十分完整,顯然是謀劃已久的作品。
在這個方案中,陳涉首先宣揚末日理論,也就是他們所說的誤了日起到漁陽就會被斬首,這樣一來,戍邊隊伍人心惶惶,期盼救世主的到來。緊接著陳涉拉攏吳叔,說既然都是死,那就拉上幾個墊背的,不如直接反了。老百姓最恨誰?。客鹾顚⑾鄦h。憑什么我們生下來就得種地,你們生下來就是高官厚祿?因此陳涉喊出了那句振奮人心的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下一個階段,需要找到自己起義的正義性。陳涉早有準備,愣說他們是大公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的隊伍,號稱要張揚大楚!我一直不理解大公子扶蘇怎么就和仇人項燕勾搭一塊去了。但是老百姓不管哪個,總之扶蘇和項燕有號召力。
再往后就是玩君權神授的把戲了,無論是魚腹藏書還是狐音預言,總之讓九百個農民誤以為亡秦必楚的傳言即將實現,而實現這個傳言的關鍵人物就是陳涉。
最后是要把人們心中的怒火勾起來,吳叔很正義的揚言為了大家著想,得逃跑。領頭的隊長不干了,逃跑哪行?為了維護法律的尊嚴,隊長不僅不讓大家逃跑,還鞭打吳叔。這一打,底下人不免同情弱者,更何況吳叔這人的人緣非常的好。眼看底下人都要暴怒了,吳叔暗自運功,作為一代武林高手,挨打的吳叔突然發難,以一招空手奪白刃奪了對方的寶劍,接著順勢一劍而取對方性命。僅僅兩招,吳叔干凈利索快的干掉了對手,展現了一代大俠的深厚功力。電光火石間,旁邊的副隊長都看傻了。就這一錯神的功夫,副隊長就被陳涉給殺了,臨死他都沒看清陳涉是怎么出招的。陳涉和吳叔殺人的過程被記錄在《史記·陳涉世家》當中,司馬公用簡單的描述告訴我們,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殺人之后的陳涉立馬召集人手,開始了慷慨激昂的演說。整個戍邊隊的情緒瞬間被激發了出來,大家一拍大腿,跟著陳涉干了!
看了吧,大澤鄉起義攏共分六個步驟,先宣揚末日論,再拉攏強者吳叔,接著打出扶蘇和項燕的名人旗號,然后搞出鬼鬼神神的東西創造救世主,最后激起大伙兒對秦朝的仇恨,最終殺人而宣布起義。
這六大步,絕非陳涉臨時想的,很明顯是他早就謀劃好的,一環扣一環,非常的完美。后世假借邪教起義的教主們,基本上都是采取這幾個步驟來舉事。
轟轟烈烈的大澤鄉起義就這樣爆發,而隱藏在這個事件背后的種種玄妙,下節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