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牛虻
你是否也像劉姥姥一樣覺得,王夫人的優秀向來都有目共睹。她吃齋念佛,向來惜老憐貧,是一個頭等的良善人。
確實啊,生活中,她相夫教子、孝順賈母、疼愛小輩,還慷慨地接濟劉姥姥,沒有辜負劉姥姥對她的評價……賈府從上至下,無不對她交口稱贊。
然而,王夫人真的有著這么樣的和藹與善良嗎?我們以實事說話,還是先看看她怎么對付金釧兒吧。
金釧兒耐不過賈寶玉的糾纏,在言語上犯了忌諱,說“金簪子掉在井里頭,有你的只是有你的”,又叫寶玉到后面去抓賈環和彩霞的好事。
而王夫人聽了,勃然大怒,不先教訓寶玉,反而都怪在金釧兒身上,二話不說就打了金釧兒一巴掌,罵道“下作小娼婦!好好的爺們,都叫你們教壞了”,徑直把她攆了出去。
難道寶玉不是錯大的那一方嗎?寶玉先是走到金釧兒跟前,摘了她耳朵上的墜子,又偷偷給金釧兒吃香雪潤津丹,又說“我明日和太太討你,咱們在一處罷”,“我只守著你”。寶玉如此放蕩,才更是值得追究管教的事情。
面對此,金釧兒不但沒有得意,更沒有跟著寶玉的意思,而是甚是矜持的表現著自己的心。讓賈寶玉一切隨緣。可以說,金釧兒的表現恰到好處。
金釧兒投井而死,王夫人卻覺得自己十分地無辜。她認為,她只是把她攆出去了,自殺是金釧兒自己的選擇,與她沒有什么關系,她是個吃齋念佛的人,斷然沒有動殺念。
再加上寶釵的勸導“縱然有這樣大氣,也不過是個胡涂人,也不為可惜”,王夫人自然更加心安理得了。
對此,蔣勛先生就一語點破了事情的本質。說這樣子的大戶人家被趕出來的女兒,進入到社會上,總是會遭到人們指指點點,品性始終都會遭到世人的懷疑,也就是說,王夫人此舉,雖只是輕巧的驅趕,其實就是斷了金釧兒人生的后路。要不然,金釧臨走之前也不會那么滿含絕望地求王夫人的原諒。
王夫人攆走晴雯,也當亦如是。
晴雯一生與寶玉光明磊落,只是生的好看,性格有些要強,得罪了一些人。
繡春囊事件發生后,她就被王善保家的趁勢告倒:說晴雯生了一張巧嘴,天天打扮得像個西施的樣子,在怡紅院里恃寵而驕,帶壞了寶玉。
王夫人呢,聽了此等言語,想到晴雯,僅僅只是覺得她的“眉眼有些像林妹妹”,就想著要把她給打發了。全然不想了解晴雯內心的純正與清白。一顆內心有著菩提心的人,哪里會又這么糊涂呢?
攆晴雯走的時候,還說“只許把她貼身衣服撂出去,余者,好衣服留下,給好丫頭們穿”。這難道是終日吃齋念佛的人能做出來的事嗎?
晴雯出去以后百般不順,幾日后就魂歸離恨天。她又聽信別人的讒言,說晴雯是癆病,又是下令,一把火就把晴雯燒了。其心之冷,足以令六月飛雪。她為什么這么的不分是非黑白,難道吃齋念佛就能夠掩飾掉她的罪過嗎?
林黛玉遇見這么一位舅母,從此也開始了她悲劇的一生。
或許是因為她本來就不喜歡黛玉,或許是因為要促成寶玉與寶釵的“金玉良緣”。不管是因為什么原因,王夫人都是極其厭惡林黛玉的。一提到林黛玉,每時每刻,始終都只有黛玉在她心中的不如意。
首先,黛玉初進賈府時,王夫人就囑咐黛玉離寶玉遠一些,生怕黛玉影響壞了寶玉。
黛玉在寶玉面前很吃香,寶釵遭到寶玉的冷落,王夫人就在寶釵面前貶斥黛玉是小心眼。
人家說晴雯不好,她首先想到的就是晴雯像黛玉,林黛玉在王夫人心目中就是晴雯的原罪。
王太醫給黛玉治病,甚是合了黛玉體質,王夫人卻將王太醫換成了鮑太醫,黛玉病情因此而惡化。
趙姨娘那么猙獰可怖,也應當出于王夫人逼迫。
趙姨娘生育了兩個孩子,一個探春,一個賈環,已經嚴重威脅到了王夫人的地位,王夫人不可能不擔心。
只是,王夫人沒有像趙姨娘那樣,直接串通馬道婆害人性命,她講究的是殺人于無形之中。
首先,是奪去趙姨娘的女兒。由于人為的作用,探春再也瞧不起自己的親娘,連舅舅都只認“剛升了九省檢點”。毋庸置疑,這對趙姨娘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趙姨娘雖然惡毒,但探春畢竟是親生女兒,心里還是疼的。連女兒都不認自己,這種痛苦也只能自己暗暗吞下了。
第二,她放任對于賈環的管教,任隨賈環與彩霞在她屋里卿卿我我,自是想陷賈環于失禮。
同時她又縱容大家欺負賈環,讓賈環心生怨恨,向趙姨娘埋怨他自己不是夫人養的。以此離間賈環與趙姨娘的母子情。趙姨娘因此也每每都被賈環氣得心痛如火燒。
往事樁樁件件,無一不指向王夫人內里心里的冷血,因為她,那么多人的人生變得痛苦,那么多的女孩都走上了黃泉路。
這也就王夫人的可怕之處了,美好的名聲在外,干的卻是殺人不見血的勾當。金釧兒、晴雯等,也就只能作一輩子的冤魂了。相信,如果劉姥姥在賈府住得久了,得知她的事跡,也一定會感到噤若寒蟬,再也不敢對這位闊太太有所親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