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夢隨云散,飛花逐水流。作者從紅樓一夢中醒來,發現人生亦不過一場春夢,那些美好的事物,再要伸手去觸摸,哪又能夠找得到它們的痕跡。一切如夢幻泡影。
但是人生也并非虛無。晚年的胡適,就曾在詩中感嘆:“醉過方知酒濃,愛過方知情重?!眽艋玫谋澈螅且环N覺悟。面對萬事萬物,更加懂得珍惜,更加對懂得敬畏,也更加懂得謙卑。
偉大的文學巨著《紅樓夢》,寫的也是曹雪芹一生的覺悟,字里行間寫滿了他人生里的愛與痛,更有著深深的慈悲。
因此,蔣勛讀了幾十年的紅樓夢,到最后,認為它就是一部佛經,每一次讀,都把它當作佛經來看。
你看,作者開篇就自云他一生風塵碌碌,一事無成,他卻沒有怨天尤人,而是格外地念及當日自己生活里所有之女子,覺得她們的行止見識,都在自己之上,不忍她們因為那一場災禍就此被泯滅。
他內心里沒有個人的悲樂,懷著的始終是眾生。愧疚與悔恨,也只是徒增傷感,何如以最謙卑的姿態去回顧過往,記錄過往,揚人的之美善。
他這為“閨閣昭傳,閱人耳目,破人愁悶”的一番自白,也就道出了自己筆墨的關鍵所在,它要以最謙卑的心,道盡紅樓女兒們的美好。
小說中的賈寶玉,也因此成了最謙卑的一位,時時奉女兒們賽過元始天尊、阿彌陀佛。相信那寶玉就是作者的化身。
這是作者對紅樓女兒的慈悲。兩府里,大家窮奢極欲,致使家敗人亡,作者回憶往事,一時間想到的也似乎不是批判與責怪。
他依然心懷謙卑,只說自己享受了好的生活,卻背棄父兄的教育之恩,辜負了老師朋友們平日對自己的規勸之德,最終百無一用,半生潦倒,更無能去補蒼天,挽救自己的家庭于敗亡之中。
這也就是罪己好過罪人的道理了,實乃可敬可嘆。其實,實事就擺在那里,大家心底都有一桿秤,又何必自己費口舌說他人的不是。得罪人不說,也未免顯得自己沒有格局。
開篇有作者此等自白,《紅樓夢》也必然是一部最有格局的小說。小說中人物的是是非非,作者不輕易褒貶,而是任隨他人評說。 謙卑,也就是社會交往中的一束最美的花朵。它的底色是與人為善,對他人的敬畏。人生在世,行事說話,都當如此。紅樓夢可當佛經讀,也正是因為在創作過程中,作者的內心時刻飽含著“謙卑”這兩個字。
珍愛紅樓夢
伴你輕松讀紅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