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歸途如虹
《紅樓夢》第七十三回里,作者對賈寶玉的讀書情況做了一番介紹:“如今打算打算,肚子內(nèi)現(xiàn)可背誦的,不過只是‘學(xué)’‘庸’‘二論’是帶注背得出。至上本《孟子》,就有一半是夾生的,若憑空提一句,段不能接背的;至‘下孟’,就有一大半忘了。”可見,賈寶玉對于《大學(xué)》、《中庸》和《論語》還是比較熟悉的,可以背誦原文和注釋。但是對于《孟子》,賈寶玉就很生疏了。賈寶玉愿意背《大學(xué)》、《中庸》和《論語》,為什么不愿意背《孟子》呢?
首先,賈寶玉本身就對四書五經(jīng)興趣不大。因為四書五經(jīng)是科舉教材,是賈政逼著他背的。而他非常厭惡八股取士,非常厭惡封建官場,不愿意走仕途經(jīng)濟道路。所以,賈寶玉不愿意背《孟子》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賈寶玉心里面有抵觸情緒。
而且,賈寶玉對程朱理學(xué)十分反感。賈政要求賈寶玉背的,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朱熹在注釋《四書》的時候,是用自己的理學(xué)思想在對《四書》進行注釋。注釋《孟子》的時候,尤其是如此。比如,朱熹在注釋《孟子》里的“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的時候就是這樣注釋的:“誠者,理之在我者皆實而無偽,天道之本然也;思誠者,欲此理之在我者皆實而無偽,人道之當(dāng)然也。”這完全是理學(xué)家的口氣。賈寶玉自己就說過:“除《四書》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可見,賈寶玉并不認可朱熹的注釋。他覺得朱熹并沒有真正理解孔孟之道。
理學(xué)家有一句口號是“存天理,滅人欲”。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里也多次譴責(zé)私欲,甚至人欲。比如《孟子》里引用了孔子的“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孟子自己是這樣解釋孔子的話的:“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不御而不仁,是不智也。”朱熹對這段話的解釋是:“里有仁厚之俗者,尤以為美。人擇所以自處而不于仁,安得為智乎?此孔子之言也。仁義禮智信皆天所與之良貴。而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得之最先,而兼統(tǒng)四者,所謂元者善之長也,故曰尊爵。在人則為本心之全體之德,有天理自然之安,無人欲私溺之危。人當(dāng)常在其中,而不可須臾離者也,故曰安宅。此又孟子釋孔子之意,以為仁道之大如此,而自不為之,豈非不智之甚乎?”孔孟的原話里并沒有譴責(zé)人欲,只是強調(diào)仁是天道,是智慧而已。但是朱熹卻在自己的解釋里譴責(zé)了人欲。可見,朱熹并不僅僅是在解釋孔孟之道,而是在宣揚自己的理學(xué)思想。
賈寶玉非常反感“存天理,滅人欲”這種壓抑人性的口號。賈寶玉追求志同道合的愛情,也會因為看到薛寶釵白膩的膀子而像個“呆雁”一般,被林黛玉取笑,還愿意和琪官等社會邊緣人物結(jié)交,渴望自由。賈寶玉怎么可能滿意朱熹對《孟子》的解釋呢?
而且,《孟子》當(dāng)中的一些觀念賈寶玉也不滿。比如“舍生取義”。賈寶玉覺得那些“文死諫,武死戰(zhàn)”的所謂“忠臣良將”都是沽名釣譽的人。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這樣的觀念賈寶玉應(yīng)該也不認可吧。而且,朱熹還引用趙氏的話來解釋孝道:“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也。三者之中,無后為大。”可見,現(xiàn)如今的催生族所說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是來自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
還有一些觀念,是賈寶玉更加不能接受的了。比如“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權(quán)也。’”賈寶玉是絕對做不到“男女授受不親”的。他最大的愛好就是在閨閣內(nèi)廝混,和姐姐妹妹們在一起。女兒是他的精神信仰,情感寄托。賈寶玉也和林黛玉有過肌膚接觸,賈寶玉握過林黛玉的手。甚至在第十九回里,他和林黛玉在一張床上嬉戲。
“規(guī)矩,方員之至也;圣人,人倫之至也”也是賈寶玉不太能接受的。賈寶玉十分厭惡那些規(guī)矩禮俗的束縛。
我覺得最讓賈寶玉受不了的恐怕是這段話:“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這段話體現(xiàn)出孟子的婚姻觀和婦女觀都是很保守的。孟子強調(diào)的是父權(quán)和夫權(quán),甚至是男權(quán)。這是賈寶玉萬萬不能接受的一種價值觀。
我不是要批判孟子。我覺得孟子是一個真正的大丈夫,他比孔子更有氣魄,他的思辨能力也非常強。
賈寶玉之所以不喜歡讀《孟子》,還是因為他思想的叛逆和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