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又稱踏青節
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
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
源自上古時代的
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
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
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除了掃墓踏青外
還有很多流傳至今的有趣習俗
古代人喜歡在清明時節蕩秋千
以樹枝為架,拴上彩帶
或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
做成簡易的秋千
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
還可以培養孩子勇敢的精神
每逢清明時節人們還會放風箏
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
夜里在風箏下或拉線上
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
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
過去有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
便剪斷牽線
任憑清風送往天涯海角
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
給自己帶來好運
隨時增減衣物
清明時節,天氣回暖,到處生機勃勃,正是孩子身高迅速增長的重要時期。
家長可以帶孩子去空氣清新的戶外曬曬太陽,驅散冬日寒氣。
但此時氣候變化多端,晴雨不定,早晚溫差大,建議準備一件方便隨時穿脫的外套,這樣可以有效預防受寒著涼,所謂“春捂”也是這個意思。
遠離過敏原
春季是孩子過敏的高發季節,也是呼吸道傳染病的多發時期。
過敏體質的孩子應盡量不吃容易過敏的食物,比如牛奶、雞蛋、蝦蟹、芒果、腰果等。
外出一定要戴好口罩,少帶孩子去花草樹木繁盛的地方和擁擠的公共場所,避免接觸發熱、出疹性疾病人群,減少被感染的機會。
合理搭配膳食
清明飲食可選擇健脾補肺的食物,如山藥、蕎麥、燕麥、赤小豆、薏仁、韭菜、地瓜、白菜、芋頭等,可益肝、和胃、補虛、除煩祛濕,增強抵抗力。
苦菜、馬蘭、薺菜等時令野菜,可以明目、清肺健脾,緩解內熱及春季干燥引起的出鼻血等癥。
此外,中醫認為“春氣與肝氣相通”,清明養生重在養肝。可多食蓮藕、蘿卜、菠菜等,可以疏肝,潤腸道,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
居家注意事項
培養孩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和飲食習慣,飯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飯剩菜要加熱后再食用。
經常開窗給房間通風換氣,勤打掃,以免細菌病毒被吸入體內。
睡前不要讓孩子進行劇烈運動,不要熬夜,保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時間,防止春困導致的精神和食欲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