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月2日,有網友分享了一段拍攝自重慶九龍坡區的一段視頻,并很快引發熱議。
視頻中,司機看見一位黑上衣和紅上衣的兩位小男孩走在小區路中間,于是減速緩行,兩個小男孩走路吊兒郎當、滿不在乎。
其中一位黑上衣男孩還豎起中指對著司機,而且眼神輕蔑,走過車輛時還發出笑聲。
司機質問:你們不怕死么?
對此,網友表示氣憤:究竟是什么樣的家庭,才能夠教出這么沒教養的孩子?
有網友說:缺少社會的毒打。
還有網友說:這倆孩子家教有問題。
禮讓行人,本來是挺文明的事情。
這兩個小男孩對司機師傅不但沒有絲毫的感恩之心,還如此蔑視侮辱,真是令人氣憤!
同樣是禮讓行人,在河南鄭州,一對母女行至馬路中間斑馬線時,恰巧一輛公交車開過來。
媽媽向公交司機揮手,示意公交車先過;司機則揮手回禮,示意對方先過。
這時,小女孩突然提起裙邊,回以“公主禮”致謝,隨后跟隨媽媽快速離開。
公交司機非常感動,立刻解開安全帶,站起還禮,多么暖心的一幕!
對比之下,感慨萬分!原來,孩子之間的差距,源于父母的格局。
02
事情不大,卻令我們深思。
家庭教育是父母對子女的言傳身教,小男孩的父母肯定是失職的。
從小男孩的舉動來看,可以說是一點教養都沒有,我們也很難理解小男孩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舉動?
司機替他們安全著想,卻遭到他們的侮辱!
男孩的父母看到視頻后,能夠進行批評教育最好。若是置若罔聞,只有等著社會去教育他們了。
疼愛孩子是做父母的本能,但原則性的問題,父母不可讓步,要對孩子說“不”。家長在關注孩子學習成績的同時,一定要加強品德教育。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做事!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年齡小、不懂事,明知孩子犯錯,還包庇、袒護,甚至歸結成他人的錯誤。
這樣以來,“熊孩子”越來越肆意妄為,發展為校園欺凌,甚至行兇殺人。過度的縱容,實際上是在坑害孩子。
當孩子做錯事時,有的家長不是教育,而是馬上站出來為孩子辯護,動輒就說:“他只是個孩子,為什么要對一個孩子如此苛刻?”
“他還是個孩子”“我弱我有理”等說辭,越來越不被人們接受。
這樣的說辭,對孩子百害無一利。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是自己犯錯沒什么大不了,應該被原諒。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應當是每一個孩子深入骨髓的教養。
03
近年來, “熊孩子”這個詞在生活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
人之初,性本善。
天性善良的孩子為何變成了“熊孩子”? !“熊孩子”的背后,往往有著素養缺失或者教育錯位的“熊家長”。
“熊孩子”到底可以“熊”到什么地步?
公共場合吵鬧、推打孕婦、摸女生臀部、辱罵老人等等,這些新聞屢見報端。
·在重慶某小區,一男孩在乘坐電梯時,突發“靈感“,對著電梯按鍵撒尿!造成電梯線路短路,電梯門打不開,男孩被困許久,才被解救出來。
而他母親的反應令人大跌眼鏡,母親辯稱:“小孩尿不到這么高”。但是,在視頻監控面前,孩子的母親沉默了。
·9歲“熊孩子”從21樓扔下的盒裝牛奶,砸傷七旬老人,致老人十級傷殘。
從天而降的牛奶變成了悲劇,這真是“禍從天降”,刷新了大家對“熊孩子”的認知。
對于“熊孩子”,白巖松曾點評女孩踹母親事件 :熊孩子為什么變多了?父母要背鍋。
白巖松說:絕不是生理上當了父母,我們就天然是合格的父母,父母是需要是需要終身學習的一個行當,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所承擔的責任起碼51%控股,不要總抱怨別人,先改變自己吧!否則熊孩子會越來越多的。
04
“熊孩子”事件引發關于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反思。
中國人民大學第一任校長吳玉章教授針對孩子的教育問題說過:“正確教育子女的方法,我認為最主要的應該是‘愛和嚴’相結合。
深以為然。
在國外,“熊孩子”的行為是要付出代價的。
·日本:
在日本家庭,父親是絕對的權威。
如果孩子犯了錯誤,日本父母會懲罰孩子。比如:取消外出計劃,讓孩子餓上一頓,或者進行適度的體罰。但是,他們一般不會在公共場所當眾處罰孩子。
·新西蘭:
在新西蘭,打孩子是一種違法行為。父母采取冷處理,讓孩子體驗后果。
如果孩子在公共場所鬧騰,只要不影響到別人,家長一般會隨他鬧去。如果影響到別人,會將孩子抱走,將他放在一個比較開闊而安靜的地方,讓他繼續鬧,直到鬧夠為止。
孩子并非我們想像的那么不懂事,他們只是自控能力差而已。新西蘭的父母教孩子學會承擔責任、約束自己。
·韓國:
韓國一家廣告公司的研究表明:手機已成為韓國青少年最鐘愛的私人用品,沒收他們的手機,無異于讓他們抬不起頭來。
對于任性不聽話的孩子,父母就會沒收孩子的手機,這對于韓國的青少年,是一種很有效的懲罰。
當然,沒有哪一種教育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正如孔老先生所言: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家長給予孩子怎樣的教育,孩子將來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共勉!
作者簡介:
彩霞滿天,70后,河南省三門峽市人。1988年畢業于豫西師范,一直從事小學教育工作。熱愛生活,喜歡讀書、旅游、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