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六月到十月,在京城不同的地點,終于收集齊了北馬兜鈴的花、葉與果的照片。尤其是它辨識度很高的果實,看著它們一點點從葉子中跳脫出來,立于枝頭。
對于北馬兜鈴,可以為它畫個小像了。
北馬兜鈴,自然是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屬多為藤本,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和北溫帶。
北馬兜鈴是草質藤本,從名字也能看出它的主要分布區域——東北、內蒙、河北以及山西等北方省區,模式標本就是采自北京附近。而科長馬兜鈴多分布在長江以南。
馬兜鈴的得名原因,這時候會特別懂。
宋代的藥學著作《本草衍義》曾解釋過:“馬兜鈴蔓生,附木而上,葉脫時,鈴尚垂之,其狀如馬項鈴,故得名然。”
這個馬脖子下面的鈴鐺還真不小,尤其是它炸開的時候。所以,我看到種說法,大意是“馬”也有“大”的意思,馬兜鈴即有大鈴鐺的表示。
但我覺得,還是馬鈴更有趣。
北馬兜鈴果實的成熟標志就是從綠變褐,再炸開,裂成六瓣。就連上面的果柄都連著分成了六根,吊籃子一般。
如此這般,是為了方便籃子里的種子隨風飛散。
那是些帶翅膀的種子,整齊排列,像一沓硬幣疊在收銀機里的樣子。
全緣,無毛,基出脈五到七條,鄰近中脈的兩側脈平行向上
北馬兜鈴在有的地方叫臭罐罐,因為它的味道很特異,不好聞,花期的時候臭味尤其明顯。
上面那張三角狀心形葉片之間,就隱藏著北馬兜鈴的許多花。小小的,黃綠色,不顯眼。好在它們不靠顏色,而是憑氣味吸引傳粉昆蟲。
北馬兜鈴的花很獨特,像縮微版的豬籠草,簇生在葉腋。
花被筒的基部是個球形,向上縮成直管,管口又擴大像個漏斗,先端一側延長成尾尖。
基部的球里裝的就是合蕊柱,合蕊柱簡單理解,就是雌雄蕊長在一起形成一個小圓柱。細長的直管內壁是許多腺毛,先端還有些淡紫色網紋。
北馬兜鈴的花進化成這樣奇怪的樣子,完全是基于它的傳粉設計。
大家可能聽說過馬兜鈴屬的那種關禁閉式的傳粉方式。當逐臭的小蟲飛來時,喇叭開口的漏斗和上面的網紋更利于誘捕。小蟲進來后,要經過細長的花被管,上面是倒毛,進來容易,但出去就變成嗆茬了,沒可能。
于是,小蟲就帶著外面沾到的另一朵馬兜鈴的花粉在基部球狀的結構里亂撞亂闖,想尋找出路,無意中就幫助北馬兜鈴傳了粉。授粉成功后,花被管上的毛就枯萎了,小蟲終于能爬出去,重見天日了。
可這些小蟲剛經歷完痛苦的禁閉,當聞到馬兜鈴散發出的氣味,又禁不住踏入了另一朵花設下的陷阱……循環往復。
在面對誘惑這一點上,看來自然的造物大多有這個缺陷啊。
這些花沒授粉的時候都是開口朝上,散發著誘惑的陷阱狀。完成授粉后,花就開口水平,或者朝下了,釋放出小蟲。
莖上有縱槽紋
為了傳粉,它們也是費盡了心思。
(北馬兜鈴,Aristolochia contorta,馬兜鈴科馬兜鈴屬多年生草質藤本)
此際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