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郡望堂號、堂聯內容豐富,可反映歷史時代背景和地方人文景觀,它是祖國的文化遺產。1、郡望:是指某姓氏的發跡興旺的地方;現代語文學家為“郡望”一詞下的定義是:郡望是某郡顯貴世族為標明家族身份而用的稱號,意即世居某郡為當地所仰望。“郡望”是某郡境內的名門望族,后來在宗族文化中代表形成望族的地方,是宗族的標志之一。2、郡:是春秋至唐代的行政區域;春秋末年,始于邊地設置;郡的面積雖大,但地廣人稀,地位低于縣。戰國時期,邊地逐漸繁榮,故在郡下設縣,形成郡縣兩級制。郡自春秋戰國至秦代也逐漸形成地方政權組織。春秋、楚、秦、晉、齊、吳等國先后在邊地設縣,后推行到內陸。春秋末年,由于戰爭需要,各地開始在邊地設郡,面積較為縣大,戰國時在邊郡下設縣,內陸也普遍設郡。秦統一中國后,建全郡縣制,分全國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多郡,下設若干縣。3、堂號:堂號是中國家庭文化中的一種用以慎終追遠,弘揚祖德,敬宗睦族的符號標志,是尋根意識與祖先崇拜的體現,且有濃厚的宗親色彩與精神紐帶作用。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的郡望。同樣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的堂號,一般來說郡望名就是堂號,但堂號名都不一定就是郡望名;因為堂號有總堂號和分堂號之分。總堂號即該姓氏發祥地的郡為堂號,就是以郡名為堂號。如林姓的“西河郡”就是“西河堂”、“濟南郡”就是“濟南堂”。這是郡望和堂的共同之處,分堂號是指姓氏分支支派所自立的堂號,但它照樣不脫離總堂號的含義。分堂號分為兩類:一為姓氏始遷祖發祥地為堂號;二是以先世的道德文章、功名科第,或取義吉利祥瑞,或取義訓勉后人向上進取而本支脈自立的堂號,以區別于其它支派。由于郡望堂號歷史悠久,名聲響亮傳播廣泛,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所以,姓氏堂號使用最廣泛,普遍用于祠堂、祖屋、學校、燈籠以及作為家庭個體的庭院、廳堂、店鋪、書齋等處,以此區別姓氏,標明族屬。4、堂聯(對聯形成的一種)是中華民族的特殊文化形成之一,也是一個姓氏的特殊標幟;它顯示姓氏發源的地緣關系(“根”的所在),蘊含著祖先的業績或取義訓勉后人,目的是啟示應發揚光大祖先的光輝業績,希望后代為國為民多做貢獻。堂聯:其上聯多點出發祥地或望出地的郡號;下聯則多炫耀祖德、點出其本族歷史名入的官銜或嘉言懿行,只要一看其門聯,便知其族之來源與歷史名人。5、世澤:是先輩給子孫的影響,亦指祖宗遺留給子孫的余蔭。 家聲:指一家素有的聲譽,優良好的家風,崇美之聲譽。堂號有西河堂、濟南堂、忠孝堂、九牧堂,九龍、博陵、問禮、下邳、晉安、雙桂、十德、南安等堂號。西河堂:西河即是西河郡,從堂號就知道林姓是發祥于西河的地方。西河郡,在古黃河西河南端(今陜西省榆林縣以東,黃河之西)。西河是林姓第一個發祥地,林姓后裔建立宗祠或編修族譜時尊稱“西河衍派”、西河堂。堂聯:九龍世澤,十德家聲;西周姓著三仁第,河郡賢推九牧家;西山瑞藹三仁著績、河水祥中雙桂流芳;九龍衍派家聲遠,雙桂遺風世澤長;忠孝有聲天地老,古今無數子孫賢;十德堂中深樹德,九龍門內再騰龍……三仁:《辭源》指殷商的徼子、箕子、比干。孔子口: “殷有三仁焉”比干為三仁之一。九龍十德:其故出自戰國時代趙國宰相林皋公(36世)生九子,九子皆有文才,且行仁積德,都是趙國官員,人稱九龍之父,十德之門。雙桂:晉時下邳太守林懋公(64世),生六子,六子皆成才,其后裔發展為徐州望族。林懋公(晉時下郅太守)的弟弟林祿公為晉安主《是福建的開基祖,其子孫散居福建、廣東、江西、廣西、臺灣等地達千萬之眾,后人稱之為雙桂六龍。濟南堂:林摯公(44世)之玄孫林遵公(47世)漢宣帝時博士,官任太子太傅,生五子,世居濟南、為濟南望族、其后裔為紀念濟南是林姓的第二故鄉,所以有一部分林姓堂號為“濟南堂”。堂聯:濟美衣冠承恩寵,南郡品格世澤長,濟美衣冠承圣哲、南疆開發涌群英。忠孝堂:林姓世代忠良,孝悌傳家,歷代為官者眾;宋仁宗皇帝盛贊比干太師忠烈,侍銜史盡孝,為此宋仁皇帝對林氏族譜銜書“忠孝”并賜詩兩首褒獎林氏家族,詩曰:“忠孝有聲天地老,古今無數子孫賢……九牧堂:林披公(85世)唐玄宗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20歲時選明經博士,后任潭州刺史、康州刺史,政績可佳,賜紫金魚袋,封上柱國公。林披公生九子,貞元年間九子皆登科中進士,兄弟九人都任州牧刺史,世稱“莆田九牧”又稱“九牧傳家”、“九牧世家”。林姓后裔的西河堂、濟南堂、忠孝堂,九牧堂……大部分都以“十德家聲、九龍世澤”為堂聯。十德堂中深樹德,九龍門內再騰龍。此聯深刻面又精確地表述了先祖建立的豐功偉業和高尚德行以及對后輩們的殷切期望。從林姓堂號、堂聯的解讀中,可以說明不論那個姓氏的堂號、堂聯中都涵蓋著本姓氏祖先的發祥地,祖先的業績和社會影響及對后裔的殷切期望。1、史跡聯(蘊含著先祖業績、功名:這類堂聯數量比較多,舉凡文臣、武將、隱士、孝子、節婦、文學家、科學家、醫學家……的事跡。林姓堂聯:“九龍衍派,雙桂遺風”上聯是指戰國時趙相林皋生九子,皆稱賢(行仁積德,才華橫溢,都是趙國官員)故國人號林皋為“九龍之父”。下聯典出,晉時下邳太守林懋公生六子,六子皆成才,其后裔發展為徐州望族。林懋公的弟弟林祿公為晉安王,后人稱之為雙桂六龍。董姓發祥于隴西在那里成望族,因名為“隴西堂”。堂聯典出董狐和董仲舒、董狐是史官,是我國著名秉筆直書的史學家,董仲舒是西漢著名哲學家,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紫陽”系指南宋名儒朱熹之父松公讀書于“紫陽”。“紫陽”為山名,在今安徽合縣城南。后來朱熹居福建崇安,仍標榜其所居之所聽事堂曰“紫陽書堂”,以事不忘,遂以“紫陽”為朱姓之堂。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在大宋時期曾以“亞父圣”名震天下,稱為南宋大儒。“沛國”指朱氏源子沛國郡(今安徽濉溪縣西北)。游氏堂聯:“程門新世第,立雪舊家風。”此聯指著名典故“程門立雪”。游酢與楊時來到程家,拜見程頤。他們“初見頤時,頤瞑目兩坐,二子侍立不去。頤覺謂二子日:“賢輩尚在此乎?今已晚,且休。”及出門、門外雪深三尺。”張姓堂聯:“漢侯門第,唐相家風。”上聯指漢代韓地人張良,為劉邦謀士,佐漢滅秦、楚、封留侯。下聯指唐代韶州(今韶關市)曲江工張九齡,官至丞相,以剛直不阿聞名于世。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史跡聯內容十分豐富,內涵深刻,閱讀這些堂聯,從中可以學到許多文史知識。這類堂聯內容是教導族人繼承祖先的優良傳統,孝義、耕、讀,儉樸生活,為善積德,為政清廉正直,熱愛鄉梓的言行、思想的人生觀、價值觀。如:“欲光門第須從尊祖敬宗做起,要好兒孫還是讀書積善來。”“百年燕翼惟修德,萬里鵬程在讀書。”“耕可養身讀可養心身心無恙定可安泰,饑能壯士寒能壯氣,志氣不凡必成大器。”“讀書好,積德好,學好更好,創業難守業難,知難不難。”肖姓堂號:“蘭陵堂”“師儉堂”。堂聯是“蘭陵世澤,師儉家聲”。漢朝的第一功臣蕭何曾告誡說:“后世賢,師吾儉”是要其后裔繼承和發揚蕭何提倡的儉樸生活方式。肖姓另一個堂聯:“鄉賢世澤,相國家聲”上聯是贊美清朝蕭璒,他家居三十余年,孝義行于鄉里,有朋友寄放白金在其家中,友死后如數歸還其子。他常賑濟災民,出資埋葬路尸,由于蕭璒的德行,清康熙二十年被崇祀為鄉賢。相國家聲是指漢朝的丞相蕭何。沈姓堂號:“吳興堂”,“三善堂”。這是弘揚宋代樞密副使沈義為人正直,為官清廉,宋帝命其吳越賑災,沈義以揚泗軍儲代居民,救活了許多災民,人稱其居為“三善堂”。“三善堂”突出的是善,是告訴后人要行善積德。曾姓堂號:“魯國堂”,“三省堂”。堂聯有“道德崇三省,文章著八家”,“三省世第,一貫家聲”堂聯內含是弘揚被后人尊為“宗圣”、“大賢”的曾子(曾參),他在論語“學而”篇中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學而不習乎?以“三省堂”作堂號,正是讓后人領悟并發揚先祖,自我反省,修身潔行,嚴于律己的道德風范。周姓堂號:是“汝南堂”、“愛蓮堂”。原來宋代理學的創立者周敦頤寫過一篇極富盛名的小品文,‘愛蓮說’,文章以擬人化手法贊美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格,歌頌了清廉正直的節操。吳姓堂號:“延陵堂”、“至德堂”。堂聯有“至德家聲遠,延陵世澤長”、“治平稱最,讓德流芳”。堂聯是贊揚吳姓先祖泰伯不與其弟季子爭王位,主動避走廷陵,后來季子被立為王。孔子在論語中稱贊說:泰伯“三以天下讓,便是至德。”楊姓堂號:“弘農堂”、“關西堂”,其堂聯有“四知世澤,三相家聲”、“關西夫子弟,理學大儒家”。在東漢時期楊姓先祖楊震被譽為“關西孔子”,他任過荊州刺史、涿州太守、司徒、大尉等職。在任職期間曾舉王密為山東昌邑縣令;王密為感其恩,懷金數百兩,深夜謁見饋贈,楊震拒絕接受。王密說:收下吧,在黑夜里沒有人知曉;楊震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沒有人知道呢?”“四知”由此而來。“四知世澤”正是弘揚楊震為官清廉,其后裔也以此引以為榮。這堂聯起著告誡訓勉后裔的作用。劉姓堂聯:“彭城世澤,鐵漢家聲”,“御龍衍慶,殿虎流徽”。宋哲宗紹圣年間左諫議大夫寶文閣待制劉元城,為人光明磊落,論事剛直不阿,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正色立朝,聲若洪鈄,文武百官譽他為“殿上虎”,蘇東坡稱他為“真鐵漢”,堂聯“鐵漢家聲”“殿虎流徽”是弘揚這種精神和品德。包姓堂聯:“秉政清廉第,執法嚴峻家”。此聯指歷史上的包拯為官,正直無私,清正廉潔,不畏權貴,執法嚴明。謝姓堂號:“陳留堂”、“寶樹堂”。根據晉書“謝玄傳”記載,曾經指揮過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的謝安曾問其侄謝玄,為什么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弟成器?謝玄答道:正象人們都希望自己的門庭前生長著茂盛的芝蘭玉樹一樣。由于謝安的功績,晉穆帝曾賜其“寶樹生輝”匾:唐代大文學家王勃在他的名文“滕王閣序”中有“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之句。用“寶樹堂”作堂號,正是希望其后裔成為大器的佳子,能為國為民作出更大的貢獻。王姓堂號:“太原堂”、“三槐堂”。堂聯是:“三槐世第,兩晉家聲”。原來北宋兵部侍郎王祜,其文章“清節兼著”,曾手植三槐樹于庭,且教子有方,次子王旦真宗時任宰相。王旦生三子:王雍、王仲、王素,在仁宗時分別任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工部尚書,欽賜其父為“旦公”,賜匾“三槐”。取“三槐堂”作堂號,是希望后裔效法祖宗善于教育子女,為國家社稷培育挑大梁的人才。郭姓堂號:“太原堂”、“汾陽堂”。堂聯有“太原家聲遠,汾陽世澤長”。這副對聯的內涵是因為唐肅宗時代的大將軍郭子儀對平定“安史之亂”配合回紇兵收復長安、洛陽立過大功,曾被封為“汾陽王”,身系國家安危20多年之久,堂號由此而來,也啟示后人,應發揚先祖的榮光,為國建功立業。以上堂號、堂聯都蘊含著祖先的業績,希望代代傳承,啟示后人發揚光大。4、尋根聯(說明“根”的所在):這類堂聯記錄著族姓淵源、遷徙、發展、對祖先的懷念、依戀故土的情結和追根思源的情懷。如:丘姓堂號:“河南堂”,堂聯“河南世澤,渭水家聲”,是說明丘姓遠祖伯夷食邑于河南南陽縣西,渭水是伯夷后裔呂尚(姜太公)隱居的地方。陳姓堂號:“潁川堂”,堂聯“潁川世澤,太史家聲”說明陳姓的遠祖居住在古代的潁川郡(現在的河南省許昌一帶)。上杭江姓堂聯:“封伯益出濟陽振緒三房派衍南閩東粵,歷鐃州越寧化隸杭百代祠環秀琴江”。此聯表明江姓是伯益之后,濟陽《今河南蘭考一帶》是郡望。三房是指江姓110世萬頃生三子:十八郎、念二郎、念三郎,他們的后裔派衍于閩南、粵東。下聯:表明其遷徙路線是鐃州→寧化→上杭。臺灣高雄美濃林姓堂聯:“祖籍本梅州始松源繼巴莊惟孝惟忠詩禮蘭臺芳百世,宗支移大學遷鳳邑徙美濃克勤克儉書田潤屋續千秋”。從堂聯上就能知道臺灣美濃的林姓是梅州松源→巴莊→大學遷來臺灣風邑→美濃。從上面姓氏堂號可以發現,這類堂聯一看便知道本姓的來龍去脈、遷徙軌跡,為后人尋根問祖提供方便。姓氏堂號、堂聯敘述本姓的來龍去脈,揭示宗親的親緣關系,對族人起到聯宗睦族的作用,也利于增強宗親的凝聚力。姓氏堂號、堂聯注重記述上祖的功名業績。強調了本姓氏宗族血緣的高貴和顯赫,也以此來激勵家族子孫以上祖為學習榜樣,奮發進取,成就一番事業,光宗耀祖。2、《梅縣、梅江區林姓淵源與宗族文化述略》林作堯出席“嶺南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參會論文(2004年12月10日在華南理工大學客家研究所召開)。作者簡介:林作堯,自號桃源洞書齋主人,梅州市城北鎮群益桃源村人,原廣東梅州市嶺東中等職業學校校長,梅江區臺聯會永遠名譽會長,梅州市林氏宗親會永遠名譽會長等,主編《西河鄉情》、梅州《嘉應客家文化》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